×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小珂,这是我那年拍的伦敦塔里的安妮王后断头台。小学时和妈妈去,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翡翠枕头呢,感到很可爱啊,很美丽啊,还手舞足蹈了都。被老妈呵斥,被告知是断头台。大了再去这里,每次走过,都会潜意识不自觉地小心翼翼,好像怕惊扰在天国的王后一样。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梦想天空 / 2017英伦之旅之三 先贤圣殿:
    • 游记的魅力就在于, +2
      它不只记载了旅行经历,也封存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特时空。每篇游记都是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结缘,若没留下记录,就好像一切酸甜苦辣都没拥有过。漫漫长路,想不起来的过往,其实也等于不曾发生。
      • Absolutely agree with you. Other than that,
        you as the writer and traveller have sprinkled your very own personalities along the journey so that towns and cities, males and females are not universal any more, yet colorfully personalized by you, THE you , NOT a you.
    • Love your writings just like I love my eyeballs. Such a wonderful physical and spiritual journey together with you. Thanks. +1
    • 你的游记值得多读几次 +1
    • 写得真棒! 金花
      • ROLIA 游记之最,从各方面来说,读到是三生有幸的感觉呢。
        • 读起来,怀旧感很强
          • 不只是怀旧,而是她每次写自己游历过的都市,都会有一种沉浸在那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气息,融入进去,彻底的,变成当地的一份子,所以,从她的伦敦,我们感到了伦敦,原汁原味的伦敦。
            从她的葡萄牙,我们感到了葡萄牙的浪漫与现实。深切的投入的游历,才有这样的感知与文字。
            • 是滴。。对我来讲, 读她的游记, 钩挂出许多美好的回忆。
              • 一个好的旅行者,一个好的游记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历史学家。
                • 可不。。这个很重要。尤其是欧洲的文化游,而非晒肉的阳光游
    • 一如既往,先深情送花,后款款细读。:)

       

    • 记得有一年去英国,盛夏之际,却连日阴雨绵绵,不仅没有阳光,而且气温也很低,好像在初春或者冬末。阴冷的天气,让我们对伦敦都有了些怨言了。终于在温莎堡的那天,天阳出来了,羞答答地。
      • 每次去温萨,除了爱那个DOLL HOUSE展览厅,最爱的还是王室教堂,小,也显得相对简朴,但就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与君(主耶稣基督)同在的圣洁之感。当时站在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之父母与妹妹的墓前,一缕罕见的等待多日的英伦阳光照射进来,就在我们的眼前。
        • 好像圣洁的白鸽从我的眼珠子里放飞,和天上的神灵一起在飘。会突然感到:妈妈爸爸都去世了,妹妹也去世了,只留下女王一个人与夫君面对百年世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苏格兰,到英格兰,到威尔士,还有我们加拿大。
    • 读完了一遍,分享读后感。所有这些教堂里,你对哪个最爱,或者有特别的感觉呢?我最害怕的是Westminster Abbey,以前在这里分享过。小时拉着妈妈的手,婚了拽着,死死地拽着我家同学的爪子。即使在酷热的夏季,在那个Abbey里面,也感到透心的寒凉,来自冰川时代的那种寒凉。
      • 本来就感到寒凉了,后来对伦敦塔里安妮王后断头台的认知更深厚了,再去Westminster Abbey,就更加感到寒凉了。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亲生母亲断头的地方,缓缓地,历史延伸到Westminster Abbey,在那里与女王一世的坟墓站在一起。
        从生到死,距离就那么短暂,生命实在是无足轻重,在历史老人家的面前。
        • 这个分享不是在污蔑或者抹黑祖国的游客,只是一个分享,也只遇到过一次。Westminster Abbey的门票在欧洲的教堂里算贵的了,但如果你不是去参观,而是作为教徒去虔诚朝拜,你就可以不买门票,可以免费进去。有一次就遇到这种情况。
          几个普通话中老年游客,大概6,7个,四个女士,另外几个男士。其中一个大声对另外几个说(大意):我们装着很虔诚要去朝拜的样子,就不用付门票了。 当时我们拍着长队(很长的队)在门口一个一个靠近门票的地方等着买票进去。他们几个不排队,想用这个办法免费进去。。。。。
        • St Paul's Cathedral门票没有Abbey贵,不过也有与Abbey一样的政策,那就是,如果你是虔诚的去朝拜的同学,就不需要像一个游客那么买票进入了。而虔诚朝拜的同学不需要出示任何证明去证实你确实是教徒,你确实很虔诚。只要表情虔诚就行。:)(最后一句是呼啦啦画外音。)
        • 其实和咱们国家的那些坟头比起来,这儿的教堂墓室已经很不恐惧了:-)
          西敏寺其实不怕人的,大部分都是很精美的雕塑,如果你去维也纳的那个哈布斯堡王朝的墓室,170多具棺材就这么在昏黄的灯光下放着,那才吓人. 西敏寺是有年票的,如果我是住在伦敦附近,我会反复的去看,因为千百年来的这些先贤,能这么集中地存在在一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现在我们回国,去看看祖国,历史是有的,可是你多半已经找不到那些名人的葬身之处了.就是衣冠塚都未必是真的了.
          • 按理说,我不应该害怕,但是就是感到害怕,原因,深沉的心理原因,我至今还没找到。我想,可能是因为一个教堂四位一体:1.坟墓。2.婚礼。3.国王,女王登基。4.结婚。。。都在一个地方。我可能接受不了这个概念,感到有些阴阳混乱了都。你觉得呢?
            这是一种什么文化啊?什么都在一起?为啥就不能分开地方举办?因为没地方?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 他们为什么愿意在一个埋葬着自己祖先的地方举行结婚典礼呢?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 我觉得他们不像我们东方人那样对死人和死亡那么恐惧.
                • 心里有神或佛的东方人, 对生命的看法是一样的
                  • 我对Westminster Abbey的恐惧不是因为对死亡看不开,而是有一些我潜意识里不知道不确认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说不出来,因为不知道呢,是潜意识里的恐惧,是不愿意再靠近的那种敬畏的怕的感觉。
                    • 会不会你有密集恐惧症呢?:-)我只是觉得西敏寺埋的太密集了.说不定半夜时分,这个魂灵一出来,别的就全给惊动了...
                      • 没,我只对Westminster Abbey有那种那种恐惧。其他的墓室我也有害怕的,但没有那种那么的恐惧。奇怪的是,我小学时第一次和妈妈去,没感到特别害怕。中学和妈妈去,就害怕一些。到婚了,更大了,就更害怕了。天啦。升级了都。
                        • 其它墓室没有西敏寺那么密集啊.小小的地方2,3000具在下面呢.呼啦啦同学肯定是内心深处计算过这个密集度了.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呢.:-)
                          • 嗯,说得很有道理。小柯,你学了心理学了?
                            • 感同身受啊.当时我没心思一个个数,刚才特意查了资料.柏林大教堂下面总共有94具霍亨索伦王朝的灵柩.不到西敏寺的20分之一,当然了,除了密集恐惧症外,也可能你在某方面比较敏感,那么多先驱在那儿,可能发出的某种灵媒气息给你的下意识接受到了.所以你会觉得有些不舒服.
                              • 我不用看心理医生了,你解决了我的疑惑了。绝对是这样的。我在ROM也是,ROM有些区域我就不爱去,因为走过去,好像身上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一样,可能确实身体敏感,对气息比较反应强烈。疑团揭开了。因为你。
                • 我知道,最看得开死亡的其实是爱尔兰人。(你去过爱尔兰吗?我还没。)因为他们会在墓园庆祝死去的亲人,又是唱又是跳,小提琴,踢腿舞。。。不亦乐乎,是庆祝生命。
                  • 多伦多没有美国那么大规模的爱尔兰族裔群,但还是有些规模的。我还参加过爱尔兰友人家的这个活动。除了跳舞唱歌,还有很多美食。很喜欢那些美食,好吃得不要不要的呢。
                  • 爱尔兰会是我未来要去的目的地之一.这次我们的房东就是爱尔兰人,极力推荐我们去哪儿.
                    • 我多伦多有好几个爱尔兰友好人士,我大学还有从爱尔兰来这里留学的同学呢,只读了一个学期,是他们的一个交换项目,细节我忘了,很遗憾,他那么短就离开了,非常帅。:)我不知道会不会去爱尔兰,但不是特别感兴趣。
                      • 因为我感到爱尔兰的文化比起英国文化,或者法国文化,显得太荒芜与简单。抱歉我用简单这个词汇。我比较喜欢DELICATE的事物。而爱尔兰让我感到荒凉,荒芜,很海浪撞击岩石。但我期待你的爱尔兰之行,肯定会从你的游记里感知:海浪与岩石的私语,只你听得到的那种。
            • 那是教会的多年传统
              .因为教会认为...有洁净灵魂...能够进入天国的人...才会在教堂下葬...去天国...当然是从教堂出发...最方便快捷 :-)
              • 但是,英国统治过很多的殖民地了,它的不少的殖民地也都建立了英国国教(在香港翻译成圣公会,ANGLICAN CHURCH),但这个在埋葬祖先的教堂结婚的作法,在同样有英国国教的地方却没有盛行,只在伦敦有,为啥呢?
                • 这次在英国我们跑的地方不算多,所以不能随便下结论.但是在巴斯修道院,我看到17世纪的墓葬的
                  • 期待你的更多的介绍,比历史老师的讲座都精彩纷呈。
          • 我前年去了柏林,那个柏林大教堂很奇特。进口是大门,但是出来的时候,我们游客必须从它地下室的皇室墓室走出来。而且地下墓室游客很少,所以,也是吓得我,YOU KNOW。
            • 也没有职员,只是在到了光亮的出口很外面了,才有一个中年帅哥站在那儿指引我们。我在想,是不是要把我们游客统统吓死在地下墓室,昏暗的地下墓室,让我们都安息在柏林。:)SORRY,我小人之心。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更害怕Westminster Abbey, 可能是我永远的怕,永远的痛。
            • 理解.柏林的那个墓室很多都是棺材,不像西敏寺和圣保罗,其实基本都是雕塑装饰的墓地,看不到赤裸裸的铁棺材.
              • 嗯。而奇怪的就是,柏林大教堂地下墓室,我的害怕还比不过Westminster Abbey的害怕。我应该看一下心理医生,解决一下潜意识的问题了。
    • 小珂,这是我那年拍的伦敦塔里的安妮王后断头台。小学时和妈妈去,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翡翠枕头呢,感到很可爱啊,很美丽啊,还手舞足蹈了都。被老妈呵斥,被告知是断头台。大了再去这里,每次走过,都会潜意识不自觉地小心翼翼,好像怕惊扰在天国的王后一样。

       

      • 拍得很好.就是这个地方.
        如果不看介绍,我也不觉得那个地方是曾经的砍头台.当初的原物肯定已经被岁月毁掉了.英国人也有意思,就用了这么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小枕头放这儿,也许这样可以冲淡一些当日的血腥气吧.
        • 小时候,老妈没给解释到底为什么用个翡晶莹剔透的小枕头在那儿。我也没兴趣知道。后来大学了和几个同学去的时候,才开始有些兴趣,当时问了导游。一个女生,比我们大,但也很年轻。还在大学读学位,忘记是读硕士还是博士了。
          • 这是我记忆里她的解释,只是她的解释:枕头表示对王后的惋惜与怀念,后人的温柔记忆,让她舒服点儿,在头被砍下来的时候。当时我听得时候,感到解释很勉强,但我还是接受。
            我想,如果要我自己来诠释,也许,我也会这么温柔一说吧。过去的都过去了,再温柔,也不能改变她悲剧的一生。
        • 这个设计在英国还是著名的,特别是衬托枕头的大的玻璃圆盘,很有象征的意义吧?因为翡翠色的玻璃把整整一个完整的天空都倒映了下来,就好像,一个温柔的美丽的脑袋轻轻地安眠在蓝天白云里一样。理智的严谨的英国人也有浪漫的一面。
    • 刚刚拜读学习了。非常受益。谢谢。请问:你儿子对这种深度参观教堂有兴趣吗?需要做很多事先准备给他私人讲解导游吗?他从几岁起你们能带着他进行这种文化游?
      • 谢谢!我们大概从他三岁的时候开始带他出去旅行.
        开始的前2年,他还不够懂事,所以我们基本只是去加勒比,古巴沿线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地方.从他5岁开始,我们开始带他往欧洲跑.一开始他对历史也不是很感兴趣.慢慢地开始喜欢了.但我发现小男孩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带他去教堂,城堡,皇宫之类的地方,他很难像我们大人一样认真看介绍.但他喜欢听.所以我们到任何一个历史地点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租语音听讲器,儿子对于这个比我们还要仔细,每一个地方都要走过一遍,听一遍介绍.他在旅途上对我说,我觉得我都可以不去上学了,因为每一次旅行,我都知道好多东西 :-)
        • 嗯,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很多时候与父母从小的培养很有关系,如果父母喜欢文化之旅,从小也把孩子们带入这样的文化之旅,那么他们大了,也会承袭这样的爱好与兴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 多谢多谢~~身为父母,我一直觉得能把自己的兴趣传达给孩子是门学问。你们做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