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抖空竹。这是过年时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
2、欻(chua)子儿。那时有的男孩手心一翻,那子儿稳稳当当落在手背上,技术高超,令人乍舌。
不过,那手黑皴的特像老鹰抓子。
3、跳马。撅着的那位估计坚持不了多一会儿。
4、放风筝。这样的风筝那时买不起,因为囊中羞涩,只能放自己糊制的“屁帘儿”。
5、打水漂。溅起数个连环的水花那才叫功夫,您当年能打出几个连环的水花呢?
6、打雪仗。常见雪后男孩们疯狂的一景,被“犒劳”一脖子的雪,也是“福份”呢!
7、走浪桥。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浪桥在学校、公园里多有设置,后来就见不到了。
8、小人书摊儿。那时候这样的小人书摊儿基本上我们都蹲过,看一本儿也就是一分钱。
9、弹玻璃球。现在五十岁以上的男人们应该都玩儿过,我说的没错吧?
10、溜冰。常常冰未冻瓷实,我们的心早已发痒。
11、捏泥人。尽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捏的泥人也是非驴非马。
12、跳皮筋。高抬腿,群哼唱,“小皮球,圆又圆,阿姨带我上公园······”
13、翻花绳。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玩儿过,花样玩儿的层出不穷。
14、小跤手。那时的北京胡同里常见“业余”的孩子跤手,像这种正式比赛却还不多见。
15、骑竹马。这个游戏简便易行,过来人恐怕都玩儿过。
16、做体操。里面总有嬉笑者或偷懒的,不信您找找看?
17、顶杆。这种游戏很多过来人都没玩儿过,不知您玩儿过没有?
18、简易乒乓球台。那年月,找个标准尺寸的球台很难,只要能打,管它标准不标准。
19、老鹰抓小鸡。这游戏好玩儿,一般的小孩子都会玩儿疯。
20、“武装”泅渡。这种游戏要让家长知道准得挨揍,一般会守口如瓶。但家长自有鉴别方法,
这方法您知道。
21、斗蟋蟀。又叫斗蛐蛐儿,谁的蛐蛐儿要是得胜,蛐蛐儿主人的脸上会光彩无比。
22、打冰尜(gá)。早年叫抽汉奸,是男孩子们的专利。
23、跳房子。找块空地,画上方格,快乐的笑声就会响起。
24、欻羊拐。按照羊拐的形状,分为坑、耳、眼、肚,以朝向论输赢。这是女孩子们最喜爱的游
戏。
25、看日食。找块玻璃涂上墨汁,就能看到。
26、扔沙包。一个小布包里装满沙子,就能开展一场趣味十足的游戏,那时的孩子会自娱自乐。
27、撞拐。两两相撞,腿被撞的掉下来着地或倒地者为输。
28、堆雪人。这是寒冬雪后我们最快乐的游戏。
29、搧洋画。把另一面搧过来朝上为赢。
30、滑冰车。那种在冰上“嗖嗖”的感觉,特爽。
31、荡秋千。只有站在秋千板上荡起来,那种感觉才能体会得到。
32、跳绳。这种跳绳属于群体游戏,男孩、女孩都能玩儿。
33、滚铁环。那年代,男孩子们没有不会玩的。
34、“骑马”赛跑。能骑上身高马大的“马”,准赢。
35、踢毽子。灵巧、机敏、身手不凡。您没看见如今各大公园的踢毽者吗?他们就是从小这么
炼成的。
36、叠罗汉。不知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您知道吗?
37、男孩童年的宝贝——铁丝纸弹枪。
抖空竹、叠罗汉、滚铁环、放风筝、捏泥人、滑冰爬犁、翻花绳、老鹰抓小鸡、斗蟋蟀、抽陀螺、跳房子、抓骨拐、扔沙包、踢毽子、拍洋画、打弹珠、跳皮筋、打水漂……无数经典的老游戏伴随着人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中国百姓接受简单的生活、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将坚韧、乐观、苦中作乐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运用着自己的想象,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变成了自己的玩具:春天牵着自制的风筝在田野上奔跑、夏天在家门前的小河里嬉戏、秋天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成了孩子们手中比试的“武器”、冬天结了冰的河面又成了他们天然的游乐园。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强健了体魄,拥有了友情。
如今的孩子拥有了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玩具,可他们从中得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居住环境的封闭和课业的负担也使得孩子不得不选择留在家中独自玩耍。当父母为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和“小胖墩”们日渐孤僻的性格而忧心忡忡的时候,那些已经渐渐远去的老游戏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