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人性的中性定义偏向为是褒义,可能是由于你的立场观过重,类似看问题戴上了有色眼镜。
人性是对人类思想、心理及言行各种存在特征的总体定义,包括了爱恨、喜厌、善恶、正邪、客观与偏见、恻隐与嫉妒恨、黑白分明与灰色模糊等等,单一的或多样的以及混杂的观念与思维模式,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
而你的人性观点是偏向于善的、正义的、符合道德的等等相对褒义的一面,是一种带有立场观点的描述,而非中立的客观描述。
是否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存在,这是客观的事实描述和判断,而是否应该存在、是好是坏、是否符合道德、是善的还是恶的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带有立场的判断,而非存在本身。况且,判断标准往往都是相对的,是有一定环境条件限定的,未必是无条件地放入四海而皆准的判定标准。
就像人们说的食物,是指其可食用的特性,关注的是能不能吃。至于该不该吃、好吃与否、味道如何等等,那是带有道德或口味立场的定义。那种食物并不因为你不喜欢吃或感觉味道不好而不存在,你对其的好恶感无法抹杀其可食用的特性!换了另一个与你不同口味的人,或许认为好吃极了!虽然事实上那食物未必健康,但那是另一码事,与其可食用特性无关。
注意:只有事实判断是客观中立的,而任何站在某个立场上对事实进行道德/喜恶判断或下定义则未必是中立的,往往也是有所取舍和偏向而非客观全面的。
举个简单例子比较一下:
事实中立描述:他杀了1个人,打伤了5个人。
带立场的描述:他真是个恶魔:杀死了1个无辜者,还打伤了5个善良无辜的人,是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
但真相可能是:6人的黑帮团伙欺负他,却不知他身怀绝技,在警告无效而被围攻殴打的情况下奋起自卫,在激战中杀了1人和重创了其他5人。
在没有客观全面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仅就现场后果,就可能有人会发表上述带立场的描述。而即使了解真相,如果是那6人团伙的朋友/家人或利益牵连者,那也可能仍会发表带立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