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美籍华人张伟打赢种族歧视官司获赔310万美元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15日07:32 北京青年报
美国联邦地方陪审团经过两周的审理,在2001年8月23日,裁定原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张伟,在公司机构兼并改组之时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费310万美元。张伟,于9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毕业后在海丰海鲜公司担任主管。1997年,海丰公司被美国海珍集团收购,张伟出任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并兼任该集团旗下太平洋海珍公司总裁。1998年12月,亨利接手海珍集团,张伟的处境开始艰难。渐渐地,公司不再让他参与管理层会议,直到后来他被撤职。
-十几页的报告成了“导火索”
问:“在美国,被老板解雇又不是你一个人,你怎么会想到非要打这场官司呢?”
张伟:“说实话,当初我根本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1997年,张伟原来所在的公司被得克萨斯州有名的亿万富翁、布什总统的主要捐款及赞助人之一——杰米·莱纳格收购后,成立为美国海珍集团。张伟担任该集团太平洋公司总裁。1998年圣诞节前夕,杰米莱纳格拥有的70余家集团或公司的正、副总裁,云集美国。在150多位与会者之中,张伟是唯一亚裔,其他全部为白人。会议上,杰米反复重申,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主动关心部下,要有团队精神,共同创业。而公司当时正处于因人员改组不合理造成公司经营运转困难的状况。大老板杰米中肯的话语,让张伟很受感动。会后,张伟主动找到杰米,希望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简短的会晤中,杰米感激地对张伟说:“谢谢你这样关心公司的成长,我们太需要像你这样的朋友。希望你把想法通通写下来,直接寄给我。”大老板热情友善的言语,很令张伟振奋,赶回西雅图后,他即刻提笔,对公司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逐一提出坦诚尖锐的意见和建议。哪里想到,这份数十页的报告,竟然成了张伟后来面对种种无理待遇的“导火索”。
张伟在报告中有理有据地提到杰米手下的一位直接干将亨利,因为工作上的主观和失误,造成业务上的损失和困难。结果这份报告,竟然被杰米老板直接转发给亨利,并且由亨利本人去全权处理。其间,公司内部传来“集团领导不相信中国雇员”的流言,同时,张伟的名字和职位在整个海产界的报纸与刊物中销声匿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令张伟困惑,他不相信自己敬佩的杰米老板会这样待他,更何况自己曾为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天真地幻想着集团领队会给他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1999年2月,张伟趁休假期间去冰岛后返回波士顿,刚下飞机就被几位白人在飞机场当场宣布解聘。与此同时,张伟在西雅图的办公室被封闭,公司配置的卡迪拉克轿车被追回,放在公司的一些私人资料和物品被毫无理由地扣留,甚至连张伟应得的薪水及补偿金,也分文未付。公司里几位负责亚洲业务的华人亦被监视起来,只有白人上班时,他们才被允许进入办公室!在这期间,张伟多次打电话,写信,试图以“说理”的途径,温和地解决这一突发事件。但是,总部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拒之门外,甩给张伟的最后一句通牒是:“决定已定,无法改变。如果有任何问题,请你的律师直接与我们交涉。”1999年5月,在事件发生后的第90天,被逼上梁山的张伟,不得不通过律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平等雇佣委员会(简称EEOC)同时提出法律诉讼。
-“2500万美之差”道出“真的种族歧视”
问:“你的案子历时两年半,整个过程中,有过动摇吗?”
张伟:“当法庭打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已经疲惫不堪,精神和体力完全吃不消了,那个时刻,我确实对自己说过:何苦呢?”
法庭上,被告依仗自己的财力和政界的威望,聘请了全美最大律师楼的律师,阵容十分强大。而原告张伟一方,仅有“两个半”律师应战(“半个”是因为一律师刚刚大学毕业,尚处于实习阶段)。张伟白天上庭,晚上跟律师共同研究案情,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头三天,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胜负很难预测。到第三天结束,对于第一次走上法庭的张伟来说,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几乎崩溃,在那个时刻,疲惫不堪的张伟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最后决定要上阵,还不是因为那25000美元之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什么是25000美元之差?这场官司早在半年前就应当开庭。然而,对方的策略很清楚,他们采取一拖再拖的办法想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拖垮张伟。在美国,资金是一个官司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被告的律师是按小时从亿万富翁手中收钱,有打“持久战”的条件。而原告的律师只有在官司打赢后才能与原告按比例分成,因此力求“速战速决”。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官司从诉诸公堂到正式开庭,一拖就是一年半,这对张伟律师的压力可想而知。当初律师接受这个案子,除了是因为案件本身十分有说服力外,还有他长年的法律经验:美国很少有大公司与其属下雇员正式走上法庭,大公司一般会付出一些合理费用,以换取其原雇员放弃法律诉讼的权力,他们实在不愿意受到美国大众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要知道,种族歧视在美国是极不光彩的事情!
开庭的前一周,杰米亲自给张伟的律师斯高特打来电话:“请转告张伟,我们可以给他15万美元,这样私了算了。如果张伟不接受,请明确告诉他,他将不会再得到一分一毫。我们也只好到法庭去见面了。”张伟的律师即刻把杰米的话告知张伟,张伟听了气愤不已。为了说服张伟,斯高特专门约另一律师,与他见面,提出让对方付出20万美元的妥协方案,如果双方真正走上法庭,鹿死谁手,难以预料。然而,对方却暗示以17.5万美元了结此案。这一次可真真的惹恼了张伟,他对斯高特说:“对于一个亿万富翁,2.5万美元,只相当于普通人花二三十美元,根本不算什么。但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条件?他以为我在诬告他,在讹他。他以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见到十几万美金,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给你这十几万,不是因为他自我忏悔,承认自己犯了种族歧视的错误,恰恰相反,他认为是对你的施舍,是在打发中国的要饭花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骨子里都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艰难的法庭较量
问:“整个官司过程中,你最失望的是什么?”
张伟:“最失望的是,我曾经那么努力地为了公司去卖命创利,最后却被你最信赖的人,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无情地歪曲真相。”
法庭第五天,也是最关键的一天,这一天,以张伟出庭作证为主。斯高特律师在法庭上代表张伟,当众朗读张伟写给被告方的信,然而,他把一个direction错误地读成deduction,张伟当场提出指正。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让法官当即决定,由张伟本人亲自朗读他所有亲笔的往来信件。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也许张伟的英文文字不地道,也许张伟的发音不完美,但是,他所亲笔写下的每封信,每一个字,都记录着当时被误解、中伤和歧视的事实,他愈念愈激动,12位陪审团中的9位,悄悄地流下眼泪。
陪审席上的12位陪审员是由原告、被告双方律师,以及本案法官在40位美国普通民众中共同选出。这些陪审团成员来自各个阶层、各个种族,与本案所有人没有任何关系,开庭前对本案一无所知,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是本案真正的执法官,享有生杀大权,只有他们才有权决定谁是最后的赢家。陪审团做出的最后判决完全是通过庭审过程中双方的证词、以及美国相关的法律条文得出结论。正是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最后判决时,毫无异议地一致裁定张伟胜诉,这在整个美国民事案件中是极其罕见的。
法庭上,被告方和原告方分别享有20小时的证人出庭作证时间。然而,被告方只用了7个多小时就匆匆收场,而原告张伟一方,足足用尽了这所有的宝贵时间。
老律师彼得与被告方当事人欣斯女士的较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欣斯女士,集团公司首席法律顾问,曾经与张伟共事多年,对张伟的能力和敬业,了如指掌。张伟被解雇时,她曾亲口说:“你被解雇一事,绝不代表我的看法。”然而,当张伟把海珍告上法庭时,为了维护那个“小圈子”的利益,为了表现对老板的忠诚,她竟然以个人名义向法庭提供亲笔证词,其中写道:“我可以亲自证实,张伟去过冰岛谈判,他曾经站在对方公司利益上讲话,而且有意要跟对方公司联合起来,与我公司竞争。”律师彼得不慌不忙地问欣斯:“请你解释,什么是我可以‘亲自证实’?你没有参加过冰岛谈判,其间,也没有跟张伟对过话,你的亲自证实,是从哪里来的?”
“噢,噢,我是从亨利那里听来的。”
美国大法官急了:“欣斯,这就是你身为一个律师对‘亲自证实’的解释吗?”
欣斯满脸通红,表情十分尴尬。法官几乎都要站起身来,“好了,我们现在休会,你应该知道身为律师当庭撒谎的后果,我要求你向法庭递交一份书面说明,解释此事。”
-张伟,一个“海洋人”
问:“是什么重要的因素,让你成功地打下了这场官司?”
张伟:“我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意义。你知道吗,我的美国同事常常抱怨我说:伟,你怎么就不能像其他中国人那样听点话呢?”
张伟在大连海边长大,从小就喜欢大海,到美国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海产渔业,自己买的房子,也面对着海,张伟可谓是一个地道的“海洋”人。他说:“与大海打交道,来不得半点优柔寡断,一旦遇到飓风,我必须下令返航,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不可能对着船长还文绉绉地说:来坐下,让我们喝杯咖啡,慢慢地商量。”
早在70年代,张伟与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一样,来到农村,接受改造。他所在的生产队17年间,换了23个队长,老百姓穷得点不起电灯。张伟作为知识青年担任生产队长后,天不怕,地不怕,顶着政治压力带领农民苦干一年,终于迎来了整个村里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第一次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淳朴的村民们对张伟感激不已,全体村民自动联名给上级写信,“推荐张伟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年,张伟才17岁。
当今,已经进入中年的他,担任集团的主要领导,其业务遍及美国各个州,同几个主管商讨业务,电话会议是常事。张伟是有理绝对不让的人,一次竟然把电话那边的基姆副总裁气得即刻坐上飞机奔过来,扬言:“我想杀了你!”等张伟和基姆真正面对面左谈右谈后,基姆不仅改变了口吻,还连声赞道:“真是这么回事,怎么都让你想到了。我真是一时糊涂。”还有一次,在海上捕鱼的俄国海洋公司的船长,突然打来急电:“由于船员家属经济困难,请务必在24小时内,电汇我们双方签约的另一半款项,否则,船员可能会停止捕捞。”渔汛期间,分分秒秒不可松懈,鱼群随时可能游入深海。一个决策人,随时都要当机立断。当时,公司大老板正在度假,无处可寻,张伟承担起全部责任,逼着公司会计师,即刻按照对方的要求,把数十万美元电汇出去。大老板知晓后,连夜赶回公司,对着张伟大吼:“这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你有什么权力把这么大笔钱丢给别人?”张伟也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是你的或者我的钱的问题,可能你认为我武断了,想想,对方在海上掌握着全部主动权,如果我们不让步,不仅拿不到鱼,前面的投资也会全部泡汤。现在,表面上我们可能冒了些风险,但是,对方看到我们的真心后,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打鱼呢?”事实证明,张伟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一年是公司历史上最好的一个丰收年。
张伟留学时的专业是MBA,他来美国之前已经是当时全国高等学院里最年轻的系主任之一,也许不用学,他也可以拿下学位,然而,他一再强调,美国MBA给他的训练,是组织能力上的训练,不仅是对人,还有对自己平时事务工作中的条理性。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习惯用文字记录东西,什么事都是电话讲来讲去,没有文字依据。因此,一旦出了事故,就会变得空口无凭。所以,张伟很早就习惯了用文字留下备忘录,每封往来信件,都有备案,正是这些铁的事实,在这次案件审理中,成为最详细、最全面、无可辩驳的铁证。
在整个听证、认证和作证的过程中,张伟是直接用英文面对面交涉的。
-史无前例的亚裔歧视案件
问:“这场胜仗,给你带来了什么?”
张伟:“它给我的生命和事业,带来了更高层的突破和醒思。”
张伟一再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先锋,成为第一代再也不甘接受不公正待遇的移民,我要拿出胜诉的钱创造一个基金会,帮助与我经历相同命运的同胞。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我们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尊严。”是的,美国法律不是单纯的以法律来解释,而是根据具体案例,作为参照物,相互影响的。张伟的案子,已经载入美国诉讼案件文档中,将会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亚裔歧视案例,为后人参照。
如果没有这次逼上梁山,张伟可能还在做着一个高级主管职员。现在,张伟已经下了恒心,经营着自己独当一面的事业,做了真正的老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15日07:32 北京青年报
美国联邦地方陪审团经过两周的审理,在2001年8月23日,裁定原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张伟,在公司机构兼并改组之时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费310万美元。张伟,于9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毕业后在海丰海鲜公司担任主管。1997年,海丰公司被美国海珍集团收购,张伟出任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并兼任该集团旗下太平洋海珍公司总裁。1998年12月,亨利接手海珍集团,张伟的处境开始艰难。渐渐地,公司不再让他参与管理层会议,直到后来他被撤职。
-十几页的报告成了“导火索”
问:“在美国,被老板解雇又不是你一个人,你怎么会想到非要打这场官司呢?”
张伟:“说实话,当初我根本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1997年,张伟原来所在的公司被得克萨斯州有名的亿万富翁、布什总统的主要捐款及赞助人之一——杰米·莱纳格收购后,成立为美国海珍集团。张伟担任该集团太平洋公司总裁。1998年圣诞节前夕,杰米莱纳格拥有的70余家集团或公司的正、副总裁,云集美国。在150多位与会者之中,张伟是唯一亚裔,其他全部为白人。会议上,杰米反复重申,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主动关心部下,要有团队精神,共同创业。而公司当时正处于因人员改组不合理造成公司经营运转困难的状况。大老板杰米中肯的话语,让张伟很受感动。会后,张伟主动找到杰米,希望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简短的会晤中,杰米感激地对张伟说:“谢谢你这样关心公司的成长,我们太需要像你这样的朋友。希望你把想法通通写下来,直接寄给我。”大老板热情友善的言语,很令张伟振奋,赶回西雅图后,他即刻提笔,对公司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逐一提出坦诚尖锐的意见和建议。哪里想到,这份数十页的报告,竟然成了张伟后来面对种种无理待遇的“导火索”。
张伟在报告中有理有据地提到杰米手下的一位直接干将亨利,因为工作上的主观和失误,造成业务上的损失和困难。结果这份报告,竟然被杰米老板直接转发给亨利,并且由亨利本人去全权处理。其间,公司内部传来“集团领导不相信中国雇员”的流言,同时,张伟的名字和职位在整个海产界的报纸与刊物中销声匿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令张伟困惑,他不相信自己敬佩的杰米老板会这样待他,更何况自己曾为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天真地幻想着集团领队会给他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1999年2月,张伟趁休假期间去冰岛后返回波士顿,刚下飞机就被几位白人在飞机场当场宣布解聘。与此同时,张伟在西雅图的办公室被封闭,公司配置的卡迪拉克轿车被追回,放在公司的一些私人资料和物品被毫无理由地扣留,甚至连张伟应得的薪水及补偿金,也分文未付。公司里几位负责亚洲业务的华人亦被监视起来,只有白人上班时,他们才被允许进入办公室!在这期间,张伟多次打电话,写信,试图以“说理”的途径,温和地解决这一突发事件。但是,总部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拒之门外,甩给张伟的最后一句通牒是:“决定已定,无法改变。如果有任何问题,请你的律师直接与我们交涉。”1999年5月,在事件发生后的第90天,被逼上梁山的张伟,不得不通过律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平等雇佣委员会(简称EEOC)同时提出法律诉讼。
-“2500万美之差”道出“真的种族歧视”
问:“你的案子历时两年半,整个过程中,有过动摇吗?”
张伟:“当法庭打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已经疲惫不堪,精神和体力完全吃不消了,那个时刻,我确实对自己说过:何苦呢?”
法庭上,被告依仗自己的财力和政界的威望,聘请了全美最大律师楼的律师,阵容十分强大。而原告张伟一方,仅有“两个半”律师应战(“半个”是因为一律师刚刚大学毕业,尚处于实习阶段)。张伟白天上庭,晚上跟律师共同研究案情,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头三天,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胜负很难预测。到第三天结束,对于第一次走上法庭的张伟来说,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几乎崩溃,在那个时刻,疲惫不堪的张伟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最后决定要上阵,还不是因为那25000美元之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什么是25000美元之差?这场官司早在半年前就应当开庭。然而,对方的策略很清楚,他们采取一拖再拖的办法想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拖垮张伟。在美国,资金是一个官司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被告的律师是按小时从亿万富翁手中收钱,有打“持久战”的条件。而原告的律师只有在官司打赢后才能与原告按比例分成,因此力求“速战速决”。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官司从诉诸公堂到正式开庭,一拖就是一年半,这对张伟律师的压力可想而知。当初律师接受这个案子,除了是因为案件本身十分有说服力外,还有他长年的法律经验:美国很少有大公司与其属下雇员正式走上法庭,大公司一般会付出一些合理费用,以换取其原雇员放弃法律诉讼的权力,他们实在不愿意受到美国大众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要知道,种族歧视在美国是极不光彩的事情!
开庭的前一周,杰米亲自给张伟的律师斯高特打来电话:“请转告张伟,我们可以给他15万美元,这样私了算了。如果张伟不接受,请明确告诉他,他将不会再得到一分一毫。我们也只好到法庭去见面了。”张伟的律师即刻把杰米的话告知张伟,张伟听了气愤不已。为了说服张伟,斯高特专门约另一律师,与他见面,提出让对方付出20万美元的妥协方案,如果双方真正走上法庭,鹿死谁手,难以预料。然而,对方却暗示以17.5万美元了结此案。这一次可真真的惹恼了张伟,他对斯高特说:“对于一个亿万富翁,2.5万美元,只相当于普通人花二三十美元,根本不算什么。但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条件?他以为我在诬告他,在讹他。他以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见到十几万美金,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给你这十几万,不是因为他自我忏悔,承认自己犯了种族歧视的错误,恰恰相反,他认为是对你的施舍,是在打发中国的要饭花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骨子里都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艰难的法庭较量
问:“整个官司过程中,你最失望的是什么?”
张伟:“最失望的是,我曾经那么努力地为了公司去卖命创利,最后却被你最信赖的人,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无情地歪曲真相。”
法庭第五天,也是最关键的一天,这一天,以张伟出庭作证为主。斯高特律师在法庭上代表张伟,当众朗读张伟写给被告方的信,然而,他把一个direction错误地读成deduction,张伟当场提出指正。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让法官当即决定,由张伟本人亲自朗读他所有亲笔的往来信件。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也许张伟的英文文字不地道,也许张伟的发音不完美,但是,他所亲笔写下的每封信,每一个字,都记录着当时被误解、中伤和歧视的事实,他愈念愈激动,12位陪审团中的9位,悄悄地流下眼泪。
陪审席上的12位陪审员是由原告、被告双方律师,以及本案法官在40位美国普通民众中共同选出。这些陪审团成员来自各个阶层、各个种族,与本案所有人没有任何关系,开庭前对本案一无所知,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是本案真正的执法官,享有生杀大权,只有他们才有权决定谁是最后的赢家。陪审团做出的最后判决完全是通过庭审过程中双方的证词、以及美国相关的法律条文得出结论。正是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最后判决时,毫无异议地一致裁定张伟胜诉,这在整个美国民事案件中是极其罕见的。
法庭上,被告方和原告方分别享有20小时的证人出庭作证时间。然而,被告方只用了7个多小时就匆匆收场,而原告张伟一方,足足用尽了这所有的宝贵时间。
老律师彼得与被告方当事人欣斯女士的较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欣斯女士,集团公司首席法律顾问,曾经与张伟共事多年,对张伟的能力和敬业,了如指掌。张伟被解雇时,她曾亲口说:“你被解雇一事,绝不代表我的看法。”然而,当张伟把海珍告上法庭时,为了维护那个“小圈子”的利益,为了表现对老板的忠诚,她竟然以个人名义向法庭提供亲笔证词,其中写道:“我可以亲自证实,张伟去过冰岛谈判,他曾经站在对方公司利益上讲话,而且有意要跟对方公司联合起来,与我公司竞争。”律师彼得不慌不忙地问欣斯:“请你解释,什么是我可以‘亲自证实’?你没有参加过冰岛谈判,其间,也没有跟张伟对过话,你的亲自证实,是从哪里来的?”
“噢,噢,我是从亨利那里听来的。”
美国大法官急了:“欣斯,这就是你身为一个律师对‘亲自证实’的解释吗?”
欣斯满脸通红,表情十分尴尬。法官几乎都要站起身来,“好了,我们现在休会,你应该知道身为律师当庭撒谎的后果,我要求你向法庭递交一份书面说明,解释此事。”
-张伟,一个“海洋人”
问:“是什么重要的因素,让你成功地打下了这场官司?”
张伟:“我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意义。你知道吗,我的美国同事常常抱怨我说:伟,你怎么就不能像其他中国人那样听点话呢?”
张伟在大连海边长大,从小就喜欢大海,到美国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海产渔业,自己买的房子,也面对着海,张伟可谓是一个地道的“海洋”人。他说:“与大海打交道,来不得半点优柔寡断,一旦遇到飓风,我必须下令返航,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不可能对着船长还文绉绉地说:来坐下,让我们喝杯咖啡,慢慢地商量。”
早在70年代,张伟与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一样,来到农村,接受改造。他所在的生产队17年间,换了23个队长,老百姓穷得点不起电灯。张伟作为知识青年担任生产队长后,天不怕,地不怕,顶着政治压力带领农民苦干一年,终于迎来了整个村里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第一次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淳朴的村民们对张伟感激不已,全体村民自动联名给上级写信,“推荐张伟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年,张伟才17岁。
当今,已经进入中年的他,担任集团的主要领导,其业务遍及美国各个州,同几个主管商讨业务,电话会议是常事。张伟是有理绝对不让的人,一次竟然把电话那边的基姆副总裁气得即刻坐上飞机奔过来,扬言:“我想杀了你!”等张伟和基姆真正面对面左谈右谈后,基姆不仅改变了口吻,还连声赞道:“真是这么回事,怎么都让你想到了。我真是一时糊涂。”还有一次,在海上捕鱼的俄国海洋公司的船长,突然打来急电:“由于船员家属经济困难,请务必在24小时内,电汇我们双方签约的另一半款项,否则,船员可能会停止捕捞。”渔汛期间,分分秒秒不可松懈,鱼群随时可能游入深海。一个决策人,随时都要当机立断。当时,公司大老板正在度假,无处可寻,张伟承担起全部责任,逼着公司会计师,即刻按照对方的要求,把数十万美元电汇出去。大老板知晓后,连夜赶回公司,对着张伟大吼:“这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你有什么权力把这么大笔钱丢给别人?”张伟也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是你的或者我的钱的问题,可能你认为我武断了,想想,对方在海上掌握着全部主动权,如果我们不让步,不仅拿不到鱼,前面的投资也会全部泡汤。现在,表面上我们可能冒了些风险,但是,对方看到我们的真心后,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打鱼呢?”事实证明,张伟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一年是公司历史上最好的一个丰收年。
张伟留学时的专业是MBA,他来美国之前已经是当时全国高等学院里最年轻的系主任之一,也许不用学,他也可以拿下学位,然而,他一再强调,美国MBA给他的训练,是组织能力上的训练,不仅是对人,还有对自己平时事务工作中的条理性。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习惯用文字记录东西,什么事都是电话讲来讲去,没有文字依据。因此,一旦出了事故,就会变得空口无凭。所以,张伟很早就习惯了用文字留下备忘录,每封往来信件,都有备案,正是这些铁的事实,在这次案件审理中,成为最详细、最全面、无可辩驳的铁证。
在整个听证、认证和作证的过程中,张伟是直接用英文面对面交涉的。
-史无前例的亚裔歧视案件
问:“这场胜仗,给你带来了什么?”
张伟:“它给我的生命和事业,带来了更高层的突破和醒思。”
张伟一再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先锋,成为第一代再也不甘接受不公正待遇的移民,我要拿出胜诉的钱创造一个基金会,帮助与我经历相同命运的同胞。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我们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尊严。”是的,美国法律不是单纯的以法律来解释,而是根据具体案例,作为参照物,相互影响的。张伟的案子,已经载入美国诉讼案件文档中,将会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亚裔歧视案例,为后人参照。
如果没有这次逼上梁山,张伟可能还在做着一个高级主管职员。现在,张伟已经下了恒心,经营着自己独当一面的事业,做了真正的老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