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移民生活纪录片开始筹拍
继八十年代的出国留学热之后,中国大陆从九十年代中期掀起的移民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对于出国留学热的记录与反思,已有多部电视剧、纪录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关于移民这一
出国新潮流的影视作品,至今尚无人问鼎。加拿大作为移民的首选之地,近些年吸引了大批大
陆新移民。这些所谓的技术移民虽说怀揣技术,袋里有一点余钱,与当初两袖清风的穷留学生
已非同日而语,但同样经历了一条曲折艰难的人生之路。辛苦与挣扎,拼搏与奋斗,生存的压
力,环境的考验,命运的抉择。。。。。。个中滋味,甜酸苦辣,风风雨雨。几乎可以说,每
个人都是一部电视剧,每个家庭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移民历史纪录片。
岁月留痕。老的移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像凤凰涅盘一般在这异国他乡得以重生;新的
移民还在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谱写着移民的历史。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电
影艺术博士朱靖先生经过两年的思考,终于决定开始筹拍这部关于加拿大移民生活的纪录片,
并邀请专栏作者玲玲等人加盟,为的只是保留这段真实而又珍贵的历史,献给未来的回忆与怀
念。
纪录片的拍摄基调定为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打工、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生孩子。。。。。。
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是我们左邻右舍的故事,这也是最真实的故事。朱先生强调,这部纪
录片的生命就在于真实,因此准备以实人实事实拍的方式进行。目前摄制组成员正在寻找、采
访那些有勇气展示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的大陆移民。摄制组呼吁所有在感情上与此产生共鸣,
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的移民朋友热心参与,主动提供采访拍摄线索,把您自己或您的亲朋
好友推向摄制组的镜头。电话联系人:416-429-7951 李、416-266-3271 唐
(李静明)
移民生活纪录片牵动众人心
(李静明)
移民生活纪录片筹拍的消息经本报上一期披露后(详情请见1月26日第13期),在华人社区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读者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移民生活的这段历史内容丰富,故事精彩,确确实实值得记录和保存下来。摄制
组接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热线电话。有出谋划策的,有自告奋勇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也有愿意展示自己真实的移民之路,请摄制组前去采访拍摄的。Hamilton的万春读者放下报纸,顾不得吃晚饭就打来了读者的第一个电话。音乐制作人段
先生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从Newmarket打来长途电话,愿意提供任何
音乐方面的帮助。摄制组还接到了这样一些有趣的电话,有些移民朋友一上来就
问,你们拍我,给我多少钱?当摄制组抱歉地解释说,所有参与制作的人全都是
义工时,那些朋友失望地挂了电话----移民生活确实不易,只有有共同生活背景
的人才能理解这一点。。
目前摄制组已开始对拍摄对象的采访,同时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这项有意义
工作,提供更多的采访拍摄线索。联系电话:4164297951 李女士、4162663271
唐女士。本报也将对此作进一步的连续追踪报道,以回应广大新老移民对“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关心与热望。
真情的呼应
玲玲
上个星期我们摄制组在环球华报发了一则拍摄加拿大大陆移民纪录片的消息后,收到了不少的反馈信息,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原以为大陆移民忙于生计没有多少人来关心这档事,再则大家都在奋斗阶段,谁愿意把自己的苦难史展现在大众面前呢?所以我们也没有十分的把握。然而,这又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感兴趣的事,我们很想为这个前所未有的大陆移民现象留下一些珍贵的镜头。
当我们把这想法见诸于报刊的时候,没想到竟得到那么强有力的呼应。很多人来电话要求参加我们摄制组帮助拍摄,他们有的是摄影师,有的是音乐制作人,有些人还说:"技术上我帮不了忙,但我可以为你们开车跑跑路。"这些真挚的语言,善意的帮助,真的让我们很受鼓励。同时也鞭策着我们更努力地把这件事做成功。有些人来电话把我们当成他倾诉的对象,毫无意讳的同我们谈他这几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无形中我们这里似乎成了心灵咨询热线,象是他们久违了的朋友。由此,我突然想到,在多伦多的这遍土地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大陆移民需要寻求心灵的慰籍,需要得到心灵的交流。在这个世界上那怕再坚强的人也同样需要安慰、需要鼓励。
有些人则愿意面对镜头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尽管他们现在没有好的住房、没有好的工作,但他们相信前面的生活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他们不气馁,不抱怨。非常乐观地对待自己所选择的移民生活。他们说:"你们可以把我在工厂打工的生活拍摄下来,这没有什么丢人的,靠劳动赚钱为政府纳税,这是一件光荣的事。再则我打工也是暂时的,只要我努力,不放弃,我随时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如果有一天我买了大房子有了好工作,你们再来拍我,可能还不如现在有意义,因为那个过程失去了,表现的只是一种结果。就如我刚到多伦多,没有任何亲朋好友的接应,住在移民之家的地下室里,白天拿着地图满街窜。那种无奈、那种焦虑,能够记录下来那将是我人生中一段精彩的镜头。因为它记录了我怎样同自我挑战,同陌生的环境挑战。可惜那段生活,那种感觉不再重复。现在你们拍我,为我做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从内心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他就象我们 一位久违的朋友,侃侃而谈,竟毫无顾虑地谈了这么多。
而有些人则经朋友推荐来电话要求我们,把他们去钓鱼的镜头也拍摄下来,他们说不仅要拍大陆移民怎样在这里奋斗的,同时也要拍他们在这里怎样享受这份优美、安宁的自然环境的。
他们的每一个电话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我为自己能遇上这么多热心、善良的人而惊喜。
同时我也发现在移民生活的背后还有着如此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真情、友好的交往。
移民生活纪录片采访手记
静明
编辑听得耳朵疼
自从加拿大移民生活纪录片摄制组的热线电话在媒体上公布以来,两个星期来一直电话铃声不断,最远的来自蒙特利尔,接电话的编辑听得耳朵疼了。虽然来电目的各不相同,但所有来电者都表示了对拍摄这一题材的极大兴趣与赞同。
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在国内学了相关专业,来到加拿大却难以找到本行工作,想到摄制组找个职位的。第二类是无意中看到报纸,随手就打个电
话,同摄制组聊聊“思路”的。这种电话常常从酒吧、咖啡馆里打来。读者电话占比例最大的是向摄制组提供采访拍摄素材的。有趣的是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的
几乎没有,清一色的都是自我推荐。这又分成两种情况。
“我妈妈看了要哭的”
第一种情况是来加拿大几个月至两三年的新移民。他们对创业之初的经历有
着最最新鲜的感受,关于移民,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常常一谈就是一两个小
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这部纪录片对国内的人描述移民在国外生活的真相,而对居于国外的人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太应该拍了!但当摄制组的人问:“
如果这个写实的片子在国内播放,你们会不会有什么顾虑”时,很多人的一腔热血顿时化为顾虑重重。有人说,我在工厂做体力活的镜头就免了吧。我无所谓,我妈妈看了要哭的。有人说,我的家里现在太简陋了,家具都是捡的,在加拿大
播放我没意见,但让国内的人看了,我的经理同学、教授同学、高工同学不要笑话死我?能不能等我买好了房子再拍?新移民中,那些夫妻双双电脑专业的和单
身人士较少顾虑,但也有些家庭同意拍摄自己不尽如意的现状,他们直面人生的
勇气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令人敬佩。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主动提供拍摄素材的另一种情况是,来加拿大时间较长,有了好的工作和稳
定的收入,买了房子,生了孩子(第二胎),一家人已安居乐业地定居下来了的
老移民。虽然在国外漂泊了很久,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对这一拍摄事件仍然很热心,并且他们的心态比较开放,没有顾虑。他们十分欢迎摄制组前去
拍摄,并愿意提供一切方便和帮助。
谁将成为幸运的“新新移民”
以上所有热心参与的读者令摄制组感动,他们决心努力工作,尽快拿出成品,
以报答各界读者的厚爱。目前,对新老移民的采访正在逐步进行之中,摄制组还
需寻找一户近一两个月来多伦多落地的“新新移民”,最好是三口之家。摄制组
将去机场接机,为他们留下在加拿大最初一刻的身影。希望国内外能提供线索的
朋友拨打电话416-4297951、416-2663271或e-mail至info@novasky.com
电视纪录片《加拿大移民生活》开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反映大陆移民在加拿大生活状况的电视纪录片于
上周末在士嘉堡的一户移民家中开拍,纪录片暂名为《加拿大移民生活》。
目前广大读者急于想知道究竟哪些人最终成为拍摄的对象。据制片人朱靖先
生称,为体现“小人物的平凡故事”这一拍摄基调,纪录片里的人物都是生活中
最常见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埋头苦干(读)、在事业上辛苦拼搏的丈夫们,也有
出外打工学习或者在家做饭带孩子的妻子们。摄制组力求能采撷到现实生活的方
方面面,以求真实客观地勾勒出移民生活的实况。
摄制组计划于近期内完成大约45分钟左右的样片,届时将邀请热心参与的读
者朋友一起观看及讨论。本报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一些采访拍摄过程中的花絮,以飨读者。(静明)
《加拿大移民生活》纪录片采访随感
珍惜生命
玲玲
二月十八日,星期天早晨九点多钟,我们摄制组带着鲜花和水果去探望一位癌症病
人。那是一位面对死亡依然有着坚强意志活下去的知识女性。我们称她为肖老师。
肖老师于九一年从大陆江西作为劳务输出来到多伦多,签证期限两年。她原是一所中学
出色的的数学老师。来这里后给一家香港人做家庭工,整天给人家煮饭、看孩子、打扫
卫生,二十四小时在别人的眼皮底下讨生活,感到与国内的反差太大,想干满了两个月
,赚到了飞机票钱就回去。因为,她来时身上只有100多美元,所以想回国也没有办
法。
然而,当她真正干满了两个月后,又觉得还是等两年赚了钱再回去,可两年后又听说可
以办移民,而且她的丈夫也很想出国,但按规定她得再等两年方可申请移民,待她拿到
移民纸,己是九六年底。在这五年多2000个日日夜夜里,一个异乡的女子,没有亲人、
没有朋友,孤独地寄
宿在陌生人的家里,封闭着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干着又脏、又累、又苦的活。这需要
一种毅力,也需要一种信念,,就凭着这份韧性终于挺了过来。
当她还未来得及细细地品尝这份幸福,九七年便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直肠癌,在医院开完
刀以后,她便回国去冶疗了半年,花掉了她所有的积蓄二十几万人民币。九八年回来后
,随后她丈夫也移民来到了加拿大,可她丈夫来到这里找不到相应的专业工作,年纪已
五十几岁,情绪不好,夫妻间时有争吵,相处不到几个月他们便分居了。两年后,直到
第二次手术再开刀住院他们也不普碰过面。
由于尾子骨癌细胞的扩散,在二零年她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她的下半身膀胱、子宫、
卵巢全部切除,以及大肠、小肠都只剩下了一半,她的大、小便排泄物,都是靠着肚子
上的两根管子输出,右边的是大便管,左边的是小便管。她非常地爱干净,所以她每天
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清洗。尽管如此,她还是很乐观地活下去,她说活一天就要有一天
的质量,她纵容地面对着生死。从她家里的摆设就可以看得出,她的家里收拾得一尘不
染,阳光从透明的玻璃穿了进来,和着那一套完整的白色家具,使整个房子显得即亮堂
又整洁又温馨。我想,即使她的生命处在这样尴尬的状况下,她还是如此地热爱生活。
她没有亲人,父母己逝,她又无儿无女,虽与丈夫有着婚姻关系,可同在一座城市,确
杳无音讯。然而,她却并不孤独,每天
都有朋友来看望她,打电话问候她,特别是怀
恩堂的执事长期以来给予她始终如一的照顾,还有教会里的兄弟姐妹以及周围的朋友尽
一切所能帮助她。这次打电话要求我们去采访她的是一对从大陆随女儿移民来多伦多的
老夫妇,他们的生活也不容易靠打工维持,可他们却依旧那样热心的帮助他人。我发现
无论是老一辈的大陆人,还是香港人,她们比之年轻的一代更懂得关心他人。所以肖老
师总是说,她没有亲人胜似亲人,她深切地感到了人间的一份真诚和温暖。
朋友如此,加拿大政府更是解决了她的一切后顾之忧。政府为她提供了一套一室一厅的
福利房,每月还给她们500多元的生活费,在医院所有的费用、手术费、住院费、药费
都由政府包下了。医院每个星期还两次派护士上门为她检查身体,并每天安排了家居护
士为她打扫卫生,清理家务。所以,她说,只有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加拿大确定是个很好
的国家。
因此,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能力,为这个社会和有困难的人做点什么!
同时,她想通过我们的采访告诉大陆移民,要大家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虽然,
赚钱是很重要,可有比赚钱更重要的那就是自己的身体。
采访结束时,她推着轮椅送我们出门,我突然想到加拿大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八十一岁,
可她却还不到四十八岁啊!我问自己: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我答不出来,但我的
眼泪已经出来了。
我走出大楼,阳光耀眼地照在雪地上。飞翔的鸽子在雪地上欢快地扑腾着、嬉戏着,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美妙,和谐。我们摄制组的人都深有同感地说:“我们要
学会好好地珍惜生命。”
《加拿大移民生活》采访拍摄花絮
上回镜头过把瘾
陆女士是摄制组拍摄的第一个对象。这位开朗的三个孩子的母亲,拍摄前还
同摄制组的人有说有笑,可是摄象机一架,强光灯一打,隐形话筒一别,她一下
子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鼻子开始冒汗,两只手放过来放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别
扭过,好象不是自己的。摄制组的人赶紧告诉她要像平常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
么,随后就同她聊起了孩子。每个母亲对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学校,
孩子的中英文学习,东西方教育制度的利弊,说着说着陆女士完全放松下来,情
绪进入最佳状态。这时摄影师赶紧开拍,几分钟后,所需内容顺利拍完。陆女士
看着回放镜头里一位漂亮女士侃侃而谈,不由大叫:“那真是我吗?很不错的嘛!没想到来到加拿大还在镜头前面过了把瘾!”
黑色垃圾袋里滚出一个"人头"......
那天有点阴雨,摄制组来到画家李先生租借的住处。穿过一个狭长幽暗的走
廊,李先生领我们来到他卧室楼上的小阁楼,那是他的画室。大家刚在一堆颜料
画板中见缝插针地站定,不料谁身体一碰,堆在墙角的黑色垃圾袋里忽然滚出一
颗人头来。摄制组的人都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和真人头一般大小的蜡
制模型。李先生把头捧在手里说:“喔,这也是我的作品,在蒙特利尔展出过,题为Yellow Rain Series------是一个系列,看,还有这么多呢!”大家这才注
意到,墙角那一袋袋的黑色垃圾袋里鼓鼓的全都是头的形状。李先生顺手打开上面的一个袋子,骨碌碌一堆人头滚了出来。李先生告诉我们,这批头一共400个,他先买模型,然后用蜡和报纸进行创作,完成一个耗时5小时,400个就是2000个
小时,完全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才能完成它。李先生搞的是现代艺术,这样的作
品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或许它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艺术家对
艺术的执着追求应该为每一个人所认同。大家环顾着画家一桌一床的陋室,想象
着在多伦多还有这样一位中国画家,每天早晨5点多钟出门去打半天的体力工以维持生计,余下的时间全钻在那间不为人知的小阁楼里绘制他的人生梦想。有人不禁问他:“有没有想过改行学计算机、财务什么的?”画家长发一甩,双目炯炯有神:“决不!” (静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继八十年代的出国留学热之后,中国大陆从九十年代中期掀起的移民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对于出国留学热的记录与反思,已有多部电视剧、纪录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关于移民这一
出国新潮流的影视作品,至今尚无人问鼎。加拿大作为移民的首选之地,近些年吸引了大批大
陆新移民。这些所谓的技术移民虽说怀揣技术,袋里有一点余钱,与当初两袖清风的穷留学生
已非同日而语,但同样经历了一条曲折艰难的人生之路。辛苦与挣扎,拼搏与奋斗,生存的压
力,环境的考验,命运的抉择。。。。。。个中滋味,甜酸苦辣,风风雨雨。几乎可以说,每
个人都是一部电视剧,每个家庭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移民历史纪录片。
岁月留痕。老的移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像凤凰涅盘一般在这异国他乡得以重生;新的
移民还在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谱写着移民的历史。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电
影艺术博士朱靖先生经过两年的思考,终于决定开始筹拍这部关于加拿大移民生活的纪录片,
并邀请专栏作者玲玲等人加盟,为的只是保留这段真实而又珍贵的历史,献给未来的回忆与怀
念。
纪录片的拍摄基调定为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打工、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生孩子。。。。。。
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是我们左邻右舍的故事,这也是最真实的故事。朱先生强调,这部纪
录片的生命就在于真实,因此准备以实人实事实拍的方式进行。目前摄制组成员正在寻找、采
访那些有勇气展示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的大陆移民。摄制组呼吁所有在感情上与此产生共鸣,
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的移民朋友热心参与,主动提供采访拍摄线索,把您自己或您的亲朋
好友推向摄制组的镜头。电话联系人:416-429-7951 李、416-266-3271 唐
(李静明)
移民生活纪录片牵动众人心
(李静明)
移民生活纪录片筹拍的消息经本报上一期披露后(详情请见1月26日第13期),在华人社区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读者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一致认为移民生活的这段历史内容丰富,故事精彩,确确实实值得记录和保存下来。摄制
组接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热线电话。有出谋划策的,有自告奋勇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也有愿意展示自己真实的移民之路,请摄制组前去采访拍摄的。Hamilton的万春读者放下报纸,顾不得吃晚饭就打来了读者的第一个电话。音乐制作人段
先生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从Newmarket打来长途电话,愿意提供任何
音乐方面的帮助。摄制组还接到了这样一些有趣的电话,有些移民朋友一上来就
问,你们拍我,给我多少钱?当摄制组抱歉地解释说,所有参与制作的人全都是
义工时,那些朋友失望地挂了电话----移民生活确实不易,只有有共同生活背景
的人才能理解这一点。。
目前摄制组已开始对拍摄对象的采访,同时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这项有意义
工作,提供更多的采访拍摄线索。联系电话:4164297951 李女士、4162663271
唐女士。本报也将对此作进一步的连续追踪报道,以回应广大新老移民对“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关心与热望。
真情的呼应
玲玲
上个星期我们摄制组在环球华报发了一则拍摄加拿大大陆移民纪录片的消息后,收到了不少的反馈信息,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原以为大陆移民忙于生计没有多少人来关心这档事,再则大家都在奋斗阶段,谁愿意把自己的苦难史展现在大众面前呢?所以我们也没有十分的把握。然而,这又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感兴趣的事,我们很想为这个前所未有的大陆移民现象留下一些珍贵的镜头。
当我们把这想法见诸于报刊的时候,没想到竟得到那么强有力的呼应。很多人来电话要求参加我们摄制组帮助拍摄,他们有的是摄影师,有的是音乐制作人,有些人还说:"技术上我帮不了忙,但我可以为你们开车跑跑路。"这些真挚的语言,善意的帮助,真的让我们很受鼓励。同时也鞭策着我们更努力地把这件事做成功。有些人来电话把我们当成他倾诉的对象,毫无意讳的同我们谈他这几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无形中我们这里似乎成了心灵咨询热线,象是他们久违了的朋友。由此,我突然想到,在多伦多的这遍土地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大陆移民需要寻求心灵的慰籍,需要得到心灵的交流。在这个世界上那怕再坚强的人也同样需要安慰、需要鼓励。
有些人则愿意面对镜头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尽管他们现在没有好的住房、没有好的工作,但他们相信前面的生活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他们不气馁,不抱怨。非常乐观地对待自己所选择的移民生活。他们说:"你们可以把我在工厂打工的生活拍摄下来,这没有什么丢人的,靠劳动赚钱为政府纳税,这是一件光荣的事。再则我打工也是暂时的,只要我努力,不放弃,我随时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如果有一天我买了大房子有了好工作,你们再来拍我,可能还不如现在有意义,因为那个过程失去了,表现的只是一种结果。就如我刚到多伦多,没有任何亲朋好友的接应,住在移民之家的地下室里,白天拿着地图满街窜。那种无奈、那种焦虑,能够记录下来那将是我人生中一段精彩的镜头。因为它记录了我怎样同自我挑战,同陌生的环境挑战。可惜那段生活,那种感觉不再重复。现在你们拍我,为我做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从内心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他就象我们 一位久违的朋友,侃侃而谈,竟毫无顾虑地谈了这么多。
而有些人则经朋友推荐来电话要求我们,把他们去钓鱼的镜头也拍摄下来,他们说不仅要拍大陆移民怎样在这里奋斗的,同时也要拍他们在这里怎样享受这份优美、安宁的自然环境的。
他们的每一个电话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我为自己能遇上这么多热心、善良的人而惊喜。
同时我也发现在移民生活的背后还有着如此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真情、友好的交往。
移民生活纪录片采访手记
静明
编辑听得耳朵疼
自从加拿大移民生活纪录片摄制组的热线电话在媒体上公布以来,两个星期来一直电话铃声不断,最远的来自蒙特利尔,接电话的编辑听得耳朵疼了。虽然来电目的各不相同,但所有来电者都表示了对拍摄这一题材的极大兴趣与赞同。
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在国内学了相关专业,来到加拿大却难以找到本行工作,想到摄制组找个职位的。第二类是无意中看到报纸,随手就打个电
话,同摄制组聊聊“思路”的。这种电话常常从酒吧、咖啡馆里打来。读者电话占比例最大的是向摄制组提供采访拍摄素材的。有趣的是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的
几乎没有,清一色的都是自我推荐。这又分成两种情况。
“我妈妈看了要哭的”
第一种情况是来加拿大几个月至两三年的新移民。他们对创业之初的经历有
着最最新鲜的感受,关于移民,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常常一谈就是一两个小
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这部纪录片对国内的人描述移民在国外生活的真相,而对居于国外的人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太应该拍了!但当摄制组的人问:“
如果这个写实的片子在国内播放,你们会不会有什么顾虑”时,很多人的一腔热血顿时化为顾虑重重。有人说,我在工厂做体力活的镜头就免了吧。我无所谓,我妈妈看了要哭的。有人说,我的家里现在太简陋了,家具都是捡的,在加拿大
播放我没意见,但让国内的人看了,我的经理同学、教授同学、高工同学不要笑话死我?能不能等我买好了房子再拍?新移民中,那些夫妻双双电脑专业的和单
身人士较少顾虑,但也有些家庭同意拍摄自己不尽如意的现状,他们直面人生的
勇气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令人敬佩。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主动提供拍摄素材的另一种情况是,来加拿大时间较长,有了好的工作和稳
定的收入,买了房子,生了孩子(第二胎),一家人已安居乐业地定居下来了的
老移民。虽然在国外漂泊了很久,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对这一拍摄事件仍然很热心,并且他们的心态比较开放,没有顾虑。他们十分欢迎摄制组前去
拍摄,并愿意提供一切方便和帮助。
谁将成为幸运的“新新移民”
以上所有热心参与的读者令摄制组感动,他们决心努力工作,尽快拿出成品,
以报答各界读者的厚爱。目前,对新老移民的采访正在逐步进行之中,摄制组还
需寻找一户近一两个月来多伦多落地的“新新移民”,最好是三口之家。摄制组
将去机场接机,为他们留下在加拿大最初一刻的身影。希望国内外能提供线索的
朋友拨打电话416-4297951、416-2663271或e-mail至info@novasky.com
电视纪录片《加拿大移民生活》开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反映大陆移民在加拿大生活状况的电视纪录片于
上周末在士嘉堡的一户移民家中开拍,纪录片暂名为《加拿大移民生活》。
目前广大读者急于想知道究竟哪些人最终成为拍摄的对象。据制片人朱靖先
生称,为体现“小人物的平凡故事”这一拍摄基调,纪录片里的人物都是生活中
最常见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埋头苦干(读)、在事业上辛苦拼搏的丈夫们,也有
出外打工学习或者在家做饭带孩子的妻子们。摄制组力求能采撷到现实生活的方
方面面,以求真实客观地勾勒出移民生活的实况。
摄制组计划于近期内完成大约45分钟左右的样片,届时将邀请热心参与的读
者朋友一起观看及讨论。本报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一些采访拍摄过程中的花絮,以飨读者。(静明)
《加拿大移民生活》纪录片采访随感
珍惜生命
玲玲
二月十八日,星期天早晨九点多钟,我们摄制组带着鲜花和水果去探望一位癌症病
人。那是一位面对死亡依然有着坚强意志活下去的知识女性。我们称她为肖老师。
肖老师于九一年从大陆江西作为劳务输出来到多伦多,签证期限两年。她原是一所中学
出色的的数学老师。来这里后给一家香港人做家庭工,整天给人家煮饭、看孩子、打扫
卫生,二十四小时在别人的眼皮底下讨生活,感到与国内的反差太大,想干满了两个月
,赚到了飞机票钱就回去。因为,她来时身上只有100多美元,所以想回国也没有办
法。
然而,当她真正干满了两个月后,又觉得还是等两年赚了钱再回去,可两年后又听说可
以办移民,而且她的丈夫也很想出国,但按规定她得再等两年方可申请移民,待她拿到
移民纸,己是九六年底。在这五年多2000个日日夜夜里,一个异乡的女子,没有亲人、
没有朋友,孤独地寄
宿在陌生人的家里,封闭着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干着又脏、又累、又苦的活。这需要
一种毅力,也需要一种信念,,就凭着这份韧性终于挺了过来。
当她还未来得及细细地品尝这份幸福,九七年便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直肠癌,在医院开完
刀以后,她便回国去冶疗了半年,花掉了她所有的积蓄二十几万人民币。九八年回来后
,随后她丈夫也移民来到了加拿大,可她丈夫来到这里找不到相应的专业工作,年纪已
五十几岁,情绪不好,夫妻间时有争吵,相处不到几个月他们便分居了。两年后,直到
第二次手术再开刀住院他们也不普碰过面。
由于尾子骨癌细胞的扩散,在二零年她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她的下半身膀胱、子宫、
卵巢全部切除,以及大肠、小肠都只剩下了一半,她的大、小便排泄物,都是靠着肚子
上的两根管子输出,右边的是大便管,左边的是小便管。她非常地爱干净,所以她每天
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清洗。尽管如此,她还是很乐观地活下去,她说活一天就要有一天
的质量,她纵容地面对着生死。从她家里的摆设就可以看得出,她的家里收拾得一尘不
染,阳光从透明的玻璃穿了进来,和着那一套完整的白色家具,使整个房子显得即亮堂
又整洁又温馨。我想,即使她的生命处在这样尴尬的状况下,她还是如此地热爱生活。
她没有亲人,父母己逝,她又无儿无女,虽与丈夫有着婚姻关系,可同在一座城市,确
杳无音讯。然而,她却并不孤独,每天
都有朋友来看望她,打电话问候她,特别是怀
恩堂的执事长期以来给予她始终如一的照顾,还有教会里的兄弟姐妹以及周围的朋友尽
一切所能帮助她。这次打电话要求我们去采访她的是一对从大陆随女儿移民来多伦多的
老夫妇,他们的生活也不容易靠打工维持,可他们却依旧那样热心的帮助他人。我发现
无论是老一辈的大陆人,还是香港人,她们比之年轻的一代更懂得关心他人。所以肖老
师总是说,她没有亲人胜似亲人,她深切地感到了人间的一份真诚和温暖。
朋友如此,加拿大政府更是解决了她的一切后顾之忧。政府为她提供了一套一室一厅的
福利房,每月还给她们500多元的生活费,在医院所有的费用、手术费、住院费、药费
都由政府包下了。医院每个星期还两次派护士上门为她检查身体,并每天安排了家居护
士为她打扫卫生,清理家务。所以,她说,只有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加拿大确定是个很好
的国家。
因此,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能力,为这个社会和有困难的人做点什么!
同时,她想通过我们的采访告诉大陆移民,要大家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虽然,
赚钱是很重要,可有比赚钱更重要的那就是自己的身体。
采访结束时,她推着轮椅送我们出门,我突然想到加拿大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八十一岁,
可她却还不到四十八岁啊!我问自己: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我答不出来,但我的
眼泪已经出来了。
我走出大楼,阳光耀眼地照在雪地上。飞翔的鸽子在雪地上欢快地扑腾着、嬉戏着,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美妙,和谐。我们摄制组的人都深有同感地说:“我们要
学会好好地珍惜生命。”
《加拿大移民生活》采访拍摄花絮
上回镜头过把瘾
陆女士是摄制组拍摄的第一个对象。这位开朗的三个孩子的母亲,拍摄前还
同摄制组的人有说有笑,可是摄象机一架,强光灯一打,隐形话筒一别,她一下
子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鼻子开始冒汗,两只手放过来放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别
扭过,好象不是自己的。摄制组的人赶紧告诉她要像平常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
么,随后就同她聊起了孩子。每个母亲对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学校,
孩子的中英文学习,东西方教育制度的利弊,说着说着陆女士完全放松下来,情
绪进入最佳状态。这时摄影师赶紧开拍,几分钟后,所需内容顺利拍完。陆女士
看着回放镜头里一位漂亮女士侃侃而谈,不由大叫:“那真是我吗?很不错的嘛!没想到来到加拿大还在镜头前面过了把瘾!”
黑色垃圾袋里滚出一个"人头"......
那天有点阴雨,摄制组来到画家李先生租借的住处。穿过一个狭长幽暗的走
廊,李先生领我们来到他卧室楼上的小阁楼,那是他的画室。大家刚在一堆颜料
画板中见缝插针地站定,不料谁身体一碰,堆在墙角的黑色垃圾袋里忽然滚出一
颗人头来。摄制组的人都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和真人头一般大小的蜡
制模型。李先生把头捧在手里说:“喔,这也是我的作品,在蒙特利尔展出过,题为Yellow Rain Series------是一个系列,看,还有这么多呢!”大家这才注
意到,墙角那一袋袋的黑色垃圾袋里鼓鼓的全都是头的形状。李先生顺手打开上面的一个袋子,骨碌碌一堆人头滚了出来。李先生告诉我们,这批头一共400个,他先买模型,然后用蜡和报纸进行创作,完成一个耗时5小时,400个就是2000个
小时,完全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才能完成它。李先生搞的是现代艺术,这样的作
品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或许它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艺术家对
艺术的执着追求应该为每一个人所认同。大家环顾着画家一桌一床的陋室,想象
着在多伦多还有这样一位中国画家,每天早晨5点多钟出门去打半天的体力工以维持生计,余下的时间全钻在那间不为人知的小阁楼里绘制他的人生梦想。有人不禁问他:“有没有想过改行学计算机、财务什么的?”画家长发一甩,双目炯炯有神:“决不!” (静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