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城里娃嘲笑农村娃:“谁叫他们生在农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城里娃嘲笑农村娃:“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啊!”
盛大林

前不久,我所在的《东方今报》组织了一次暑期“体验贫困”活动。28名来自郑州的孩子来到了宁陵县的一个村子。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很多家长因名额所限没有报上名而遗憾。但在体验的几天里,这些孩子的言行却让带队的记者大跌眼镜。下面摘取报道中的几个细节——

初到农家,主妇用专门洗了很多遍的碗盛水给城里来的孩子们喝,但孩子们却扭过了头:“呀,这是人用的吗?”

记者想带孩子们走进阴暗潮湿的农舍,主妇善意阻止说:“别进去了,老难闻。”有孩子马上说:“就是难闻,比俺家厕所都臭。”

吃饭前,农家娃赶紧去压井水让城里娃洗手,城里孩子都惊讶地看着他:“农村人也知道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城里孩子问主妇:“你蒸馒头之前洗手没?”农妇说洗了。一个城里娃继续问:“那你蒸馒头的时候放屁了吗?”于是,哄堂大笑。

城里的孩子们打扑克、玩“双升”,记者就跟村里的孩子介绍玩法儿。城里娃却把记者拉到一边说:“一群乡巴佬,你教他们,他们也不会。”话音刚落,一个孩子从包里掏出一袋“乡巴佬”牌鸡腿在村里的孩子面前晃了晃。

城里娃们抱怨蚊子多,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花露水、清凉油。而农村的孩子都习以为常。城里娃对农村娃说:“你们身上太臭了,连蚊子都讨厌你们!”

…………………………………………………………………

当记者跟城里娃说他们不该嘲笑别人时,城里的孩子说:“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农村人就得过这种生活!”

“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这让我想起了何祚庥院士的那句名言:“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如果说自己也“生在中国”的何祚庥说那句话时可能还带着一丝无奈的话,那么城里孩子专对农村孩子的这句话则是赤祼祼地嘲笑和歧视。那种“高人一等”的强烈的优越感,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体验贫困”变成了“嘲笑贫困”。

一句句尖刀般的话语、一个个鄙夷的眼神、一串串戏虐的动作……面对这些,那些农村娃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报道没有提及,可能是因为记者不忍心去问吧。但作为曾经的农村娃,我的心在痛。仅仅是因为自己及其“同类”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吗?不是的。我为之痛心的,也包括那些“高贵”的城里娃。

看完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想:那些孩子怎么会说出那么刻薄的话?他们怎么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进而我又想:是谁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是孩子的错吗?

回到郑州后,记者跟一个孩子的妈妈说她的孩子一个劲地嘲笑农村的孩子不讲卫生时,这个家长坦然地说:“这没什么不对呀。”她说,“我就教育儿子要讲卫生,不要跟农村人学,并且我也不希望他跟班里的农村孩子接触。”——听了这个家长的这番话,我“恍然大悟”!一位专家说得好:“家长口中的农村,就是孩子心中的农村。”而我还要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壮的体格、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而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出生在何地,任何人都无法选择。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别,往往也有着复杂的原因。追求或享受富足、“上流”的生活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而把底层的人当成笑料。孩子们可能不懂这些道理,这就需要大人们的言传身教。

附:这篇报道很长,没有上网,无法提供链接。复制其中的一部分——

镜头三:接触贫困
农村孩子的表演,城里孩子看得睡着了

大巴在村口还没停稳,我们就听见了一阵阵鞭炮声,孩子们乱得不成样子,用了10分钟才整成队伍。
村里的孩子敲锣打鼓欢迎我们的到来,城里的孩子捂着耳朵边走边议论着村里孩子破旧的衣服和泥泞的赤脚。“你们看,她们手上的花是用卫生纸做的!”城里孩子的一声尖叫让村里的孩子低下了头。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些用绢纸做的红花是村里孩子用了一整个晚上赶出来的。
来到散发着牛粪味的操场,城里的孩子被安排坐在长凳子上,村里的孩子只有站着。在这个周围被玉米地包围的不足200平米的操场上铺了一大块塑料布,村里的孩子站在上边再烈日下认真地表演着已准备了无数遍的舞蹈。
身边的城里孩子,个个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有的甚至靠在旁边孩子身上打起了瞌睡。我把他们叫醒,孩子们却问我,“你一直站那儿热不热啊?”


镜头四:走进贫困
孩子们的歪理: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

我们来到了一户姓郭的农家。刚一进门,郭大姐便迎过来,“等了一上午,你们可算来了。”说着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碗端出来让大家盛水喝,看着那一摞用了很多年的碗,孩子们扭过了头。“呀,这是人用的吗?”郭大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旁边郭大姐家6岁的孩子走过来说:“我挨个洗了好几遍,不脏。”眼神真诚。
这是一个坐落在村子最东头的独门小院。爬满青苔的墙壁,低矮阴暗的屋子,散发着馊味的小屋不足40平米。
“别进去了,老难闻。”看到我们走进屋子,郭大姐赶紧走过来阻止我们。
“就是难闻,比俺家厕所都臭。”
我趁机给孩子们讲道理,还没等我说两句,城里孩子就开始顶嘴。“你觉着这儿好,你留这儿呗。”
“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农村人就得过这种生活。”
这时,旁边郭大姐家六岁的男孩走过来,扯着嗓子说:“谁说俺们就得过苦日子?俺爹正打工呢。等俺长大俺也能去郑州。”话音刚落,城市的孩子又开始学他说话。“俺、俺、俺、俺爹……”
郭大姐不到两岁的女儿蹲在院子里的一个大盆子边,兴奋的玩着盆子中的水。一名城里的孩子见此情景,对郭大姐说:“她恁小你就把她自己撂一边,真狠心!”郭大姐笑着说,“俺们孩子不如你们娇贵。”城里的孩子一个个都露着自豪的表情,“那是。”


镜头五:体验农活
帮忙砍树,孩子拍着手喊加油

在郭大姐家的带领下,我们一组8个人来到郭大姐自家的地里摘玉米,刨花生。
孩子们显然对这片土地非常的好奇,但刚开始还挣抢农具的他们没走几步便开始喊累。
看着城里的孩子一个个都坐在地里不说话,我们只得提前回去。此时离我们离开郭大姐家只有一个小时。而我们预期的农活时间是两个半小时。
在回郭大姐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一群人在砍树。村里的孩子连想都没想就跑了过去。因为这是一棵已经长了20年的大树,大家必须使劲拉拴在树梢上的绳子。因为人数不够,村里孩子回头请城里孩子帮忙,可城里的孩子都站在原地拍着手,喊着“加油!”“加油!”
一位城里孩子问他们为什么要砍树,树的主人告诉我们,家里的孩子马上要开学了,砍了树卖了钱就能供孩子上学了。城里的孩子显然体会不到读书对于一个农村孩子的重要。他们依旧用那种无所谓的语气说:“上不起就不上呗。”

镜头六:体验农家饭
不愿吃农家饭,他们问蒸馒头时放屁了吗

到了吃饭时间,郭大姐不明白,干完农活吃的应该比较多,为什么这些孩子不动筷子。
当我命令他们必须吃饭的时候,孩子说肚子痛要上厕所,便一个个跑开了。我让郭大姐一家先吃不用等他们,郭大姐一家坚持要等他们回来。半个小时候,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看到桌上本以为不用再吃的饭菜时,个个都打算再往外跑,我急忙站起来将他们全部拦了回来。郭大姐家的男孩赶紧去轧井水让他们洗手,城里孩子都惊讶的看着他,“农村人也知道吃饭前要洗手?!”
我给城里的孩子一人发了半个馒头,并告诉他们这是村里自家蒸的馒头。城里一个孩子很认真地问郭大姐:“这馒头是你蒸的吗?”郭大姐赶紧说,“刚蒸的,都是新鲜粮食。”孩子继续问:“你蒸馒头之前洗手没?”郭大姐说洗了。旁边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又问,“那你蒸馒头的时候放屁了吗?”一句话引的满桌子哄堂大笑。


镜头七:嘲弄贫困
嘲笑农村孩子,说蚊子都讨厌的“乡巴佬”

城里孩子空闲时玩扑克,打“双升”。村里孩子不懂,我向他们解释双升的玩法。城里的孩子干脆把我拉到一边说,“一群乡巴佬,你教他们,他们也不会。”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孩子从包里掏出一袋“乡巴佬”牌的鸡腿,在村里孩子眼前晃了晃。
一名城里孩子拿了本名叫“海贼王”的漫画,引起了村里孩子的注意。他们好奇地看着这本漫画不知从哪边翻起,城里孩子大叫着“土包子!”“土包子!”
村里孩子说他们也看过漫画,一句话引起了城里孩子的注意:“你们看过什么漫画啊?”“机器猫!”村里孩子鼓起勇气大声说。
“真老土,都啥年代了还看机器猫!”紧接着就列出了一大堆我从没听说过的漫画名称。
因为地里的蚊子比较多,城里的孩子都吵着被蚊子咬到了,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花露水,清凉油。我随手将一瓶花露水递给村里的孩子,村里的孩子很有礼貌的对我说不用了。城里孩子不放过任何一次嘲笑他们的机会,“你们身上太脏太臭了,连蚊子都讨厌你们。”村里的孩子赶紧伸出自己的手臂,将手臂上被蚊子咬的大包呈现出来,好像在证明,“我们不脏,蚊子也会咬我们。”


镜头八:馈赠贫困
农村孩子听不懂赠他物品的城里孩子的嘲笑

我所带的这个小组是孩子中间年龄最大的一组,也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一组。他们都来自郑州市内的一些重点中学。一身的名牌与我们去体验生活的这个村子显得格格不入。
一名城里孩子将一个装满课外读物的书包递给村里12岁的张计梦,张计梦又将书包推回来。张计梦哭着告诉我,他不敢一次接受这么多礼物。城里的孩子告诉他这些全都是送给他的,要他全部接受,张计梦才很不自然的将书包抱在怀里。我以为他是拥抱这一书包的课外读物,却不知他是因为书包的新型设计而不知怎么背上身。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声音:“真是农村人!”城里的孩子耻笑他没见过世面。
张计梦却昂着头,自豪地看着城里的孩子,“俺见过,俺还跟俺爸去过郑州。”城里孩子们的笑声更刺耳了。
我帮他将书包背到身上后,城里一个孩子叫起来,“看,还是NIKE的呢!”
送书包的城市男孩说,“真后悔,把我的‘钩钩’(NIKE标志)送给他,早知道我带个‘叉叉’了。”
张计梦也许根本不明白城里孩子口中的“钩钩”、“叉叉”代表着什么,也陪他们笑着。城里孩子看到张计梦在笑,他们就更加拼命地笑着。
村里孩子将自己摘的梨子送给城里孩子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城里孩子说:“我不要你的梨!”和他结对子的村里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才好,只是一个劲地把梨子往城里孩子手里塞。这时,我听到城里孩子说:“今天我送你几个本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挣钱了报答我!”城市孩子都大声地笑起来,周围的村里孩子全都尴尬的站在那里。


后记
孩子母亲说体验贫困是为了让孩子饿一天
面对这群孩子的所作所为,我采访了几名去体验贫困生活的孩子的家长,从这些家长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以上镜头出现的原因。
刘女士在郑州一家私企做策划,当记者告诉她,她的孩子一个劲地嘲笑农村孩子不讲卫生时,刘女士很坦然的说“这没什么不对啊。”
她说,农村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我就教育我儿子要讲卫生,不要跟农村人学,并且我也不希望他跟班里的农村孩子接触。”
当我问她是否会让孩子去当农民时,她回答:“别开玩笑了,根本不可能的。”电话那头,刘女士边笑边说,“我儿子当了农民,户口怎么弄啊?听说农民不能在北京考学吧?再说当农民太辛苦了,我不会让我儿子去受这苦的。”
“那你让你儿子去农村干什么?”我有点没好气。
“饿他一天,回来他就好好吃饭了。”我想对她说,你儿子一路上嘴都没闲着,可我没说就把电话放下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城里娃嘲笑农村娃:“谁叫他们生在农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城里娃嘲笑农村娃:“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啊!”
    盛大林

    前不久,我所在的《东方今报》组织了一次暑期“体验贫困”活动。28名来自郑州的孩子来到了宁陵县的一个村子。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很多家长因名额所限没有报上名而遗憾。但在体验的几天里,这些孩子的言行却让带队的记者大跌眼镜。下面摘取报道中的几个细节——

    初到农家,主妇用专门洗了很多遍的碗盛水给城里来的孩子们喝,但孩子们却扭过了头:“呀,这是人用的吗?”

    记者想带孩子们走进阴暗潮湿的农舍,主妇善意阻止说:“别进去了,老难闻。”有孩子马上说:“就是难闻,比俺家厕所都臭。”

    吃饭前,农家娃赶紧去压井水让城里娃洗手,城里孩子都惊讶地看着他:“农村人也知道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城里孩子问主妇:“你蒸馒头之前洗手没?”农妇说洗了。一个城里娃继续问:“那你蒸馒头的时候放屁了吗?”于是,哄堂大笑。

    城里的孩子们打扑克、玩“双升”,记者就跟村里的孩子介绍玩法儿。城里娃却把记者拉到一边说:“一群乡巴佬,你教他们,他们也不会。”话音刚落,一个孩子从包里掏出一袋“乡巴佬”牌鸡腿在村里的孩子面前晃了晃。

    城里娃们抱怨蚊子多,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花露水、清凉油。而农村的孩子都习以为常。城里娃对农村娃说:“你们身上太臭了,连蚊子都讨厌你们!”

    …………………………………………………………………

    当记者跟城里娃说他们不该嘲笑别人时,城里的孩子说:“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农村人就得过这种生活!”

    “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这让我想起了何祚庥院士的那句名言:“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如果说自己也“生在中国”的何祚庥说那句话时可能还带着一丝无奈的话,那么城里孩子专对农村孩子的这句话则是赤祼祼地嘲笑和歧视。那种“高人一等”的强烈的优越感,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体验贫困”变成了“嘲笑贫困”。

    一句句尖刀般的话语、一个个鄙夷的眼神、一串串戏虐的动作……面对这些,那些农村娃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报道没有提及,可能是因为记者不忍心去问吧。但作为曾经的农村娃,我的心在痛。仅仅是因为自己及其“同类”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吗?不是的。我为之痛心的,也包括那些“高贵”的城里娃。

    看完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想:那些孩子怎么会说出那么刻薄的话?他们怎么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进而我又想:是谁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是孩子的错吗?

    回到郑州后,记者跟一个孩子的妈妈说她的孩子一个劲地嘲笑农村的孩子不讲卫生时,这个家长坦然地说:“这没什么不对呀。”她说,“我就教育儿子要讲卫生,不要跟农村人学,并且我也不希望他跟班里的农村孩子接触。”——听了这个家长的这番话,我“恍然大悟”!一位专家说得好:“家长口中的农村,就是孩子心中的农村。”而我还要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壮的体格、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而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出生在何地,任何人都无法选择。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别,往往也有着复杂的原因。追求或享受富足、“上流”的生活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而把底层的人当成笑料。孩子们可能不懂这些道理,这就需要大人们的言传身教。

    附:这篇报道很长,没有上网,无法提供链接。复制其中的一部分——

    镜头三:接触贫困
    农村孩子的表演,城里孩子看得睡着了

    大巴在村口还没停稳,我们就听见了一阵阵鞭炮声,孩子们乱得不成样子,用了10分钟才整成队伍。
    村里的孩子敲锣打鼓欢迎我们的到来,城里的孩子捂着耳朵边走边议论着村里孩子破旧的衣服和泥泞的赤脚。“你们看,她们手上的花是用卫生纸做的!”城里孩子的一声尖叫让村里的孩子低下了头。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些用绢纸做的红花是村里孩子用了一整个晚上赶出来的。
    来到散发着牛粪味的操场,城里的孩子被安排坐在长凳子上,村里的孩子只有站着。在这个周围被玉米地包围的不足200平米的操场上铺了一大块塑料布,村里的孩子站在上边再烈日下认真地表演着已准备了无数遍的舞蹈。
    身边的城里孩子,个个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有的甚至靠在旁边孩子身上打起了瞌睡。我把他们叫醒,孩子们却问我,“你一直站那儿热不热啊?”


    镜头四:走进贫困
    孩子们的歪理: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

    我们来到了一户姓郭的农家。刚一进门,郭大姐便迎过来,“等了一上午,你们可算来了。”说着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碗端出来让大家盛水喝,看着那一摞用了很多年的碗,孩子们扭过了头。“呀,这是人用的吗?”郭大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旁边郭大姐家6岁的孩子走过来说:“我挨个洗了好几遍,不脏。”眼神真诚。
    这是一个坐落在村子最东头的独门小院。爬满青苔的墙壁,低矮阴暗的屋子,散发着馊味的小屋不足40平米。
    “别进去了,老难闻。”看到我们走进屋子,郭大姐赶紧走过来阻止我们。
    “就是难闻,比俺家厕所都臭。”
    我趁机给孩子们讲道理,还没等我说两句,城里孩子就开始顶嘴。“你觉着这儿好,你留这儿呗。”
    “谁叫他们生在农村呢!”“农村人就得过这种生活。”
    这时,旁边郭大姐家六岁的男孩走过来,扯着嗓子说:“谁说俺们就得过苦日子?俺爹正打工呢。等俺长大俺也能去郑州。”话音刚落,城市的孩子又开始学他说话。“俺、俺、俺、俺爹……”
    郭大姐不到两岁的女儿蹲在院子里的一个大盆子边,兴奋的玩着盆子中的水。一名城里的孩子见此情景,对郭大姐说:“她恁小你就把她自己撂一边,真狠心!”郭大姐笑着说,“俺们孩子不如你们娇贵。”城里的孩子一个个都露着自豪的表情,“那是。”


    镜头五:体验农活
    帮忙砍树,孩子拍着手喊加油

    在郭大姐家的带领下,我们一组8个人来到郭大姐自家的地里摘玉米,刨花生。
    孩子们显然对这片土地非常的好奇,但刚开始还挣抢农具的他们没走几步便开始喊累。
    看着城里的孩子一个个都坐在地里不说话,我们只得提前回去。此时离我们离开郭大姐家只有一个小时。而我们预期的农活时间是两个半小时。
    在回郭大姐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一群人在砍树。村里的孩子连想都没想就跑了过去。因为这是一棵已经长了20年的大树,大家必须使劲拉拴在树梢上的绳子。因为人数不够,村里孩子回头请城里孩子帮忙,可城里的孩子都站在原地拍着手,喊着“加油!”“加油!”
    一位城里孩子问他们为什么要砍树,树的主人告诉我们,家里的孩子马上要开学了,砍了树卖了钱就能供孩子上学了。城里的孩子显然体会不到读书对于一个农村孩子的重要。他们依旧用那种无所谓的语气说:“上不起就不上呗。”

    镜头六:体验农家饭
    不愿吃农家饭,他们问蒸馒头时放屁了吗

    到了吃饭时间,郭大姐不明白,干完农活吃的应该比较多,为什么这些孩子不动筷子。
    当我命令他们必须吃饭的时候,孩子说肚子痛要上厕所,便一个个跑开了。我让郭大姐一家先吃不用等他们,郭大姐一家坚持要等他们回来。半个小时候,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看到桌上本以为不用再吃的饭菜时,个个都打算再往外跑,我急忙站起来将他们全部拦了回来。郭大姐家的男孩赶紧去轧井水让他们洗手,城里孩子都惊讶的看着他,“农村人也知道吃饭前要洗手?!”
    我给城里的孩子一人发了半个馒头,并告诉他们这是村里自家蒸的馒头。城里一个孩子很认真地问郭大姐:“这馒头是你蒸的吗?”郭大姐赶紧说,“刚蒸的,都是新鲜粮食。”孩子继续问:“你蒸馒头之前洗手没?”郭大姐说洗了。旁边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又问,“那你蒸馒头的时候放屁了吗?”一句话引的满桌子哄堂大笑。


    镜头七:嘲弄贫困
    嘲笑农村孩子,说蚊子都讨厌的“乡巴佬”

    城里孩子空闲时玩扑克,打“双升”。村里孩子不懂,我向他们解释双升的玩法。城里的孩子干脆把我拉到一边说,“一群乡巴佬,你教他们,他们也不会。”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孩子从包里掏出一袋“乡巴佬”牌的鸡腿,在村里孩子眼前晃了晃。
    一名城里孩子拿了本名叫“海贼王”的漫画,引起了村里孩子的注意。他们好奇地看着这本漫画不知从哪边翻起,城里孩子大叫着“土包子!”“土包子!”
    村里孩子说他们也看过漫画,一句话引起了城里孩子的注意:“你们看过什么漫画啊?”“机器猫!”村里孩子鼓起勇气大声说。
    “真老土,都啥年代了还看机器猫!”紧接着就列出了一大堆我从没听说过的漫画名称。
    因为地里的蚊子比较多,城里的孩子都吵着被蚊子咬到了,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花露水,清凉油。我随手将一瓶花露水递给村里的孩子,村里的孩子很有礼貌的对我说不用了。城里孩子不放过任何一次嘲笑他们的机会,“你们身上太脏太臭了,连蚊子都讨厌你们。”村里的孩子赶紧伸出自己的手臂,将手臂上被蚊子咬的大包呈现出来,好像在证明,“我们不脏,蚊子也会咬我们。”


    镜头八:馈赠贫困
    农村孩子听不懂赠他物品的城里孩子的嘲笑

    我所带的这个小组是孩子中间年龄最大的一组,也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一组。他们都来自郑州市内的一些重点中学。一身的名牌与我们去体验生活的这个村子显得格格不入。
    一名城里孩子将一个装满课外读物的书包递给村里12岁的张计梦,张计梦又将书包推回来。张计梦哭着告诉我,他不敢一次接受这么多礼物。城里的孩子告诉他这些全都是送给他的,要他全部接受,张计梦才很不自然的将书包抱在怀里。我以为他是拥抱这一书包的课外读物,却不知他是因为书包的新型设计而不知怎么背上身。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声音:“真是农村人!”城里的孩子耻笑他没见过世面。
    张计梦却昂着头,自豪地看着城里的孩子,“俺见过,俺还跟俺爸去过郑州。”城里孩子们的笑声更刺耳了。
    我帮他将书包背到身上后,城里一个孩子叫起来,“看,还是NIKE的呢!”
    送书包的城市男孩说,“真后悔,把我的‘钩钩’(NIKE标志)送给他,早知道我带个‘叉叉’了。”
    张计梦也许根本不明白城里孩子口中的“钩钩”、“叉叉”代表着什么,也陪他们笑着。城里孩子看到张计梦在笑,他们就更加拼命地笑着。
    村里孩子将自己摘的梨子送给城里孩子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城里孩子说:“我不要你的梨!”和他结对子的村里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才好,只是一个劲地把梨子往城里孩子手里塞。这时,我听到城里孩子说:“今天我送你几个本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挣钱了报答我!”城市孩子都大声地笑起来,周围的村里孩子全都尴尬的站在那里。


    后记
    孩子母亲说体验贫困是为了让孩子饿一天
    面对这群孩子的所作所为,我采访了几名去体验贫困生活的孩子的家长,从这些家长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以上镜头出现的原因。
    刘女士在郑州一家私企做策划,当记者告诉她,她的孩子一个劲地嘲笑农村孩子不讲卫生时,刘女士很坦然的说“这没什么不对啊。”
    她说,农村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我就教育我儿子要讲卫生,不要跟农村人学,并且我也不希望他跟班里的农村孩子接触。”
    当我问她是否会让孩子去当农民时,她回答:“别开玩笑了,根本不可能的。”电话那头,刘女士边笑边说,“我儿子当了农民,户口怎么弄啊?听说农民不能在北京考学吧?再说当农民太辛苦了,我不会让我儿子去受这苦的。”
    “那你让你儿子去农村干什么?”我有点没好气。
    “饿他一天,回来他就好好吃饭了。”我想对她说,你儿子一路上嘴都没闲着,可我没说就把电话放下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东方社会的慈悲心本来就不多,盖因为缺乏宗教。但是并不表示不形成和谐社会。有 些事情孩子长大就明白了,过虑了。
      • 凭什么长大自然而然会明白? 有自然而然的环境让他明白吗? 东方社会本来就没有慈悲心? 人之初性本善的话语原来只是一句千年来的谎言而已? 你的见解非常奇特. 很像一位已故去的Wanle同学的风格. 再说宗教为何会在中国缺乏?
        • 为了避免长篇大论:1) 上帝博爱是基督教的基础,小孩子根本不懂或者只懂形式 而已。 2) 儒学中等级社会是让人向上的动力和敬业乐群的基础,小孩子社会中 磨炼学会爱人尊敬人是个过程 3) 东西方的“爱”,“慈悲”思想融合,大人理解都 困难,何况孩子?
          • 孩子从小接收仇恨教育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来自于你我这些所谓大人组成的当前社会, 现在的大人已经如此并形成了社会风气,你倒相信他们将来长大了会明白?你的基本逻辑都不通.结论当然就是可笑的了.
      • 有些人小时候接受仇恨教育太深刻,以至于大起来即使信了基督教也还是改不了自己仇视和不宽容的心态。可见爱心是要从小培养的。仁爱是表现在行动上,不是嘴巴上的。
    • 一个极度不平等的社会难免培养出不平等的心态,孩子只是说出很多大人心里想法罢了
      • 在中国,你要告诉他们农民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功能,“不同”不是一 件坏事,非要灌输什么“博爱”理论,顶多让孩子一时的冲动表现一下,等他 们闻到老农的口臭你的一切努力变成谎言。这就是典型的浅薄的懒惰的为人父母的 例子。
        • 呵呵,农村人的口臭就可以扼杀你的理想了,那去一次农村的厕所是不是就恨不得全部把他们隔离了, 你的帖子愈发显示真正浅薄的恐怕是你这个城里人吧.
    • 各位不要争,都想想自己。你如果曾是城里孩子,当年是不是想长大后到农村去?你如果曾是农村娃,是不是曾希望长大变为城里人?中国的城乡差别很大很大。孩子的话是一面镜子,照的不仅使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而是整个社会。
      • 我感觉这篇文章最让我心痛得不是要让城里人去农村,而是孩子们不懂得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或环境条件比自己差的人。
        • 说到点子上了。顶!
    • 个别孩子缺乏教养,缺少爱,不懂得尊重。我以前和一些美国的Teenager说起过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有不少小孩脱口而出的就是"we should nuke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