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父亲自传 (删节版) 第一章 童年(4)幼 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家的上房和西房是在三十年代盖的,瓦房。我出生的时候,东房正在盖,因为连年兵灾荒乱,只好草草结束。房顶没有盖瓦,复着一层麦秸杆,砌石头墙的缝隙也没有用石灰钩盖,石头碴子还露在外面。我出生后奶奶为我起名“新房”。我弟弟出生时,取名为“新屋”。

又添了一代人,家里人自然十分高兴,满月后抱我出来给人看,都说这孩子文文静静的,长大一定是个做文官的料。

一岁多时,一天中午,我睡醒后,睁开眼,没有哭闹,和着院子里打夯的号子,“嗨吆、嗨吆”地一个人在玩,奶奶看见了直夸我乖。会走路后,在院子里到处跑着玩,看见木匠在做活,就拿起刨子,在木板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推刨子,引得木匠们啧啧称赞。

奶奶非常痛我,常抱我去和她一块睡。爷爷和奶奶住在上房的东头,窗子小得可怜,屋子里很暗,放着一张床和一张抽斗桌。夜里爷爷就着油灯,靠在墙上读书,奶奶睡在另一头,逗我说“你爷爷又在读‘公冶长’、‘母夜长 ’了。”我高兴时,就在被窝里钻地道,从奶奶这头爬到爷爷那头。在奶奶这头,可以摸着爷爷的大脚,在爷爷那头,可以摸着奶奶缠过的小脚,尖尖的,四个脚指头压弯在脚板底下。我高兴时,奶奶就唱小曲“张张锣,过过河”,逗着我玩。我哭闹时,奶奶就把干瘪的奶头塞给我,或指着墙上挂的一段“金毛狗” ,恐吓我说“金毛狗下来了,红眼绿鼻子,专吃哭孩子”或说“长毛反(指义和团)来了!”。

我不好好吃饭,奶奶就变着法哄我。小米粥里加几根宽面条,她说是“鲤鱼钻砂”。她先把烙馍咬掉一口说:“看,像月亮吧,你把月亮的尖吃了,天就黑了。”她再咬几口,变成一只小狗,让我把狗头吃掉,再把狗腿也吃掉。我若把饭食抛洒在地上,奶奶就警告我说:“百麦不成面,百米不成饭”,谁糟蹋粮食,死后到阎王那里要受惩罚的。夏天的夜里,奶奶带我在磨道边上的石榴树下看“贼星”(流星),说它偷了人家的东西,怕被抓了挨打,才跑得那样快。看见贼星要赶紧系裤腰带,如能在贼星消失以前把裤带系上,就算把贼逮住了,明天就会拣到贼偷的东西。

春天奶奶教我养蚕,桑皮纸上密密麻麻的蚕籽在煤火台上暖一段时间后就孵出蚂蚁似的小蚕。养过几眠,蚕越来越大,像从槐树上掉下来的肉虫。夏天天气热,将灶火搬到屋子外面后,就在原来做饭的煤火台上用麦秸支成蚕山。熟透了的蚕通体透明,它们在蚕山上吐丝,结成一个个的茧,每年可收几笸箩。将蚕茧放在热水锅里煮,巢出丝后,剩下的蚕蛹可以炒了吃。冬天奶奶在西耳房的油灯下纺棉花,我就围着她,在她身上爬上爬下,闹得她纺不成了,起来陪我睡觉。夜里我常闹肚疼,奶奶说:“头痛是鬼捏的,肚痛是屎憋的”,“揉揉肚,噗囊囊,稀屎稠屎冒两缸”,揉捏一阵后,拉一泡屎,果然肚子就不痛了。爷爷说那是蛔虫闹的,让我吃“食君子”和“宝塔糖”(含山道年的驱虫药),打下过不少虫子。

左右邻居的乡亲们常来逗我,他们把花生装在尿壶里,让我把手伸到里面掏。刚会说话时,他们让我学马叫、驴叫,牛叫,羊叫,鸡叫,狗叫,猫叫,更有人恶作剧地叫我学鳖叫。我瞪着大眼,很认真地对他说,“你先给我学学鳖叫唤。”这回答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两岁多时,爷爷给我买来石印的识字课本,开始用石笔在石黑板上学写字,第一课是“山、水、人、口,刀、马、牛、羊”,我很快就学完了第一册。

我两岁时弟弟出生了,他长得又粗又壮,哭时声音很大,大家说他是个武的,我兄弟俩是“一文一武”。弟弟不到一岁时,发烧,转成肺炎。那天母亲要回老家何寨,临走前要爷爷看看,爷爷说没事。在何寨停了两天,病情加重。妈妈马上抱着他往回赶,在回来的路上,弟弟口唇发青,呼吸急促,死了。日后,妈妈常后悔地说:要是在现在,打两针青霉素肯定会治好的。

接着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死后,有人劝母亲改嫁,她没有,盼望着我早点长大。

我和母亲住在东屋北面的一小间。陪嫁的抽斗桌、衣箱、衣架还散发着桐油的气味,粉红色的粗布帐子还保留着新婚的颜色,父亲就永远地走了。母亲豁达的性格使她接受了这痛苦的现实,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年轻,才二十多岁,上,要伺候公婆;下,要充当“大嫂”的角色,犁田耙地、浇水送粪、锄草收割,各样的农活她都顶了起来,养鸡、喂猪、磨面、灶火她也全部包揽;纺花、经线 、织布、缝衣、纳鞋,她一样一样默默地干着。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手摇着纺车,吱吱地纺着棉花,嘴里不断地哼哼着,不知是高兴还是在诉说心里的凄楚。母亲守着我这个儿子,尽心地呵护着我。夏天,屋子小,没有窗户,闷得透不过气来,母亲用芭蕉扇为我煽风。夜里蚊虫叮咬,母亲就点一把蒿草,用烟来驱赶蚊子。冬天,屋子里冷得滴水成冰,母亲就在地上烧些玉米芯取暖。早上她常常先把我的衣服放在被窝里暖热了以后才叫我穿上。遇到我夜里拉肚子,她让我拉在瓦盆里,用玉米皮拧成的蒲团盖上,仍臭气熏天。

我二婶,司庄人。定亲后,不小心跌在烧热的烙饼用的鏊子上,把半边脸烫成大疤,嘴唇也向外翻着。结婚时二叔极不情愿,但,一有媒妁在先,父命难违,二想到“破脸消灾”,才算勉强答应了下来。二婶头胎生了个女孩,取名淑珍,小我两岁,三岁左右时死了。奶奶重男轻女,没有像宠我那样宠她,二婶抱怨奶奶偏心,说对我是“捧在手里怕化了,含在嘴里怕挂了”,她的孩子是“土坷垃”。二婶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差不多一年一个,生一个是女的,再生一个,还是女的,一直生了六个,都是女孩。她每生一个,奶奶和母亲都要送吃送喝,接屎接尿伺候她到满月。尽管如此,她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停止过。

三叔新婚,刚过门的三婶还不大敢说话。她纺棉花的时候,我常从她的背后,一跳,跪在她的肩上,两手抱着她的头,把她刚用刨花水 抹光的头发揉乱,母亲常为此骂我“没一点人样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父亲自传 (删节版) 第一章 童年(4)幼 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家的上房和西房是在三十年代盖的,瓦房。我出生的时候,东房正在盖,因为连年兵灾荒乱,只好草草结束。房顶没有盖瓦,复着一层麦秸杆,砌石头墙的缝隙也没有用石灰钩盖,石头碴子还露在外面。我出生后奶奶为我起名“新房”。我弟弟出生时,取名为“新屋”。

    又添了一代人,家里人自然十分高兴,满月后抱我出来给人看,都说这孩子文文静静的,长大一定是个做文官的料。

    一岁多时,一天中午,我睡醒后,睁开眼,没有哭闹,和着院子里打夯的号子,“嗨吆、嗨吆”地一个人在玩,奶奶看见了直夸我乖。会走路后,在院子里到处跑着玩,看见木匠在做活,就拿起刨子,在木板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推刨子,引得木匠们啧啧称赞。

    奶奶非常痛我,常抱我去和她一块睡。爷爷和奶奶住在上房的东头,窗子小得可怜,屋子里很暗,放着一张床和一张抽斗桌。夜里爷爷就着油灯,靠在墙上读书,奶奶睡在另一头,逗我说“你爷爷又在读‘公冶长’、‘母夜长 ’了。”我高兴时,就在被窝里钻地道,从奶奶这头爬到爷爷那头。在奶奶这头,可以摸着爷爷的大脚,在爷爷那头,可以摸着奶奶缠过的小脚,尖尖的,四个脚指头压弯在脚板底下。我高兴时,奶奶就唱小曲“张张锣,过过河”,逗着我玩。我哭闹时,奶奶就把干瘪的奶头塞给我,或指着墙上挂的一段“金毛狗” ,恐吓我说“金毛狗下来了,红眼绿鼻子,专吃哭孩子”或说“长毛反(指义和团)来了!”。

    我不好好吃饭,奶奶就变着法哄我。小米粥里加几根宽面条,她说是“鲤鱼钻砂”。她先把烙馍咬掉一口说:“看,像月亮吧,你把月亮的尖吃了,天就黑了。”她再咬几口,变成一只小狗,让我把狗头吃掉,再把狗腿也吃掉。我若把饭食抛洒在地上,奶奶就警告我说:“百麦不成面,百米不成饭”,谁糟蹋粮食,死后到阎王那里要受惩罚的。夏天的夜里,奶奶带我在磨道边上的石榴树下看“贼星”(流星),说它偷了人家的东西,怕被抓了挨打,才跑得那样快。看见贼星要赶紧系裤腰带,如能在贼星消失以前把裤带系上,就算把贼逮住了,明天就会拣到贼偷的东西。

    春天奶奶教我养蚕,桑皮纸上密密麻麻的蚕籽在煤火台上暖一段时间后就孵出蚂蚁似的小蚕。养过几眠,蚕越来越大,像从槐树上掉下来的肉虫。夏天天气热,将灶火搬到屋子外面后,就在原来做饭的煤火台上用麦秸支成蚕山。熟透了的蚕通体透明,它们在蚕山上吐丝,结成一个个的茧,每年可收几笸箩。将蚕茧放在热水锅里煮,巢出丝后,剩下的蚕蛹可以炒了吃。冬天奶奶在西耳房的油灯下纺棉花,我就围着她,在她身上爬上爬下,闹得她纺不成了,起来陪我睡觉。夜里我常闹肚疼,奶奶说:“头痛是鬼捏的,肚痛是屎憋的”,“揉揉肚,噗囊囊,稀屎稠屎冒两缸”,揉捏一阵后,拉一泡屎,果然肚子就不痛了。爷爷说那是蛔虫闹的,让我吃“食君子”和“宝塔糖”(含山道年的驱虫药),打下过不少虫子。

    左右邻居的乡亲们常来逗我,他们把花生装在尿壶里,让我把手伸到里面掏。刚会说话时,他们让我学马叫、驴叫,牛叫,羊叫,鸡叫,狗叫,猫叫,更有人恶作剧地叫我学鳖叫。我瞪着大眼,很认真地对他说,“你先给我学学鳖叫唤。”这回答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两岁多时,爷爷给我买来石印的识字课本,开始用石笔在石黑板上学写字,第一课是“山、水、人、口,刀、马、牛、羊”,我很快就学完了第一册。

    我两岁时弟弟出生了,他长得又粗又壮,哭时声音很大,大家说他是个武的,我兄弟俩是“一文一武”。弟弟不到一岁时,发烧,转成肺炎。那天母亲要回老家何寨,临走前要爷爷看看,爷爷说没事。在何寨停了两天,病情加重。妈妈马上抱着他往回赶,在回来的路上,弟弟口唇发青,呼吸急促,死了。日后,妈妈常后悔地说:要是在现在,打两针青霉素肯定会治好的。

    接着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死后,有人劝母亲改嫁,她没有,盼望着我早点长大。

    我和母亲住在东屋北面的一小间。陪嫁的抽斗桌、衣箱、衣架还散发着桐油的气味,粉红色的粗布帐子还保留着新婚的颜色,父亲就永远地走了。母亲豁达的性格使她接受了这痛苦的现实,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年轻,才二十多岁,上,要伺候公婆;下,要充当“大嫂”的角色,犁田耙地、浇水送粪、锄草收割,各样的农活她都顶了起来,养鸡、喂猪、磨面、灶火她也全部包揽;纺花、经线 、织布、缝衣、纳鞋,她一样一样默默地干着。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手摇着纺车,吱吱地纺着棉花,嘴里不断地哼哼着,不知是高兴还是在诉说心里的凄楚。母亲守着我这个儿子,尽心地呵护着我。夏天,屋子小,没有窗户,闷得透不过气来,母亲用芭蕉扇为我煽风。夜里蚊虫叮咬,母亲就点一把蒿草,用烟来驱赶蚊子。冬天,屋子里冷得滴水成冰,母亲就在地上烧些玉米芯取暖。早上她常常先把我的衣服放在被窝里暖热了以后才叫我穿上。遇到我夜里拉肚子,她让我拉在瓦盆里,用玉米皮拧成的蒲团盖上,仍臭气熏天。

    我二婶,司庄人。定亲后,不小心跌在烧热的烙饼用的鏊子上,把半边脸烫成大疤,嘴唇也向外翻着。结婚时二叔极不情愿,但,一有媒妁在先,父命难违,二想到“破脸消灾”,才算勉强答应了下来。二婶头胎生了个女孩,取名淑珍,小我两岁,三岁左右时死了。奶奶重男轻女,没有像宠我那样宠她,二婶抱怨奶奶偏心,说对我是“捧在手里怕化了,含在嘴里怕挂了”,她的孩子是“土坷垃”。二婶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差不多一年一个,生一个是女的,再生一个,还是女的,一直生了六个,都是女孩。她每生一个,奶奶和母亲都要送吃送喝,接屎接尿伺候她到满月。尽管如此,她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停止过。

    三叔新婚,刚过门的三婶还不大敢说话。她纺棉花的时候,我常从她的背后,一跳,跪在她的肩上,两手抱着她的头,把她刚用刨花水 抹光的头发揉乱,母亲常为此骂我“没一点人样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都读了,写得真好,能在论坛里读到这么细腻的真实的贯穿着历史的东西,真好!感谢分享!
      • 谢谢阅读!
        • 那你一定要继续写完,要不难受死了
          • 嗯,从老医师的重孙子写到馆长她爹...
            • 看来这K馆非得去了,我去给你鼓掌
              • 每次来等星J的人,把馆门槛都踏平了..
                • 得,你就甭呼悠我了,跟我一样,去的都是你的粉丝
                  • 结果粉丝每次都被俺涮了,进贡给了真正的艺术家们..和和...
    • 馆长父亲的文笔朴实无华,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也在农村待过,感觉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