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文章写的真不错!很有同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移民监才坐一年,都说这是最难过的阶段,的确是.刚来时因为根本没有抱什么好的期望,现实反而比想象的好些.所以才没有立即打道回府.
我感觉,周围说回国不好的多半是很久没有回去的人,我自己也因为中间回去一次呆了二个月,回来后特别的不能接受加拿大,可以说不想去适应了.一心想回上海.
不可否认,国内的差别是很大的.至少在上海的生活我自己觉得比在温哥华方便舒适的多.

我们正巧也是楼主说的那种没有技术,虽然是学理工的,但后来去做销售,做市场,靠嘴皮吃饭了,技术真的成了点缀.后来做点小生意,碰上楼市好,又小赚一笔.所以,回顾在上海的几年,赚钱的确比这边容易多了.

但出来这一年,国内传来的几乎全是坏消息,也许是新的领导人正在反思改革或者其他,总之,再想回国创业恐怕是非常艰难了,目前的政策,完全是不再鼓励私营经济了.

感觉回去的路一条条的断了,有时想想也觉得是好事,幸亏我已经移民了,否则处在那样多变的政策环境下还不能发牢骚,不知道多气愤.
但更多的时候也觉得悲哀,因为在加拿大创业是何等的艰难?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做到财务和时间都自由自在的生活呢?以及让子女为之自豪呢?

说这边没有歧视吧,我想那是自欺欺人,最简单的,想邀请父母来探亲都那么的难.动不动就说有移民倾向.难得不是歧视?

还有就是孩子,都说这边对孩子好,甚至很多人就是为孩子移民的,但这也是我最困惑和怀疑的,真的如此吗?

和移民多年的朋友聊天,感觉大家的想法已经非常不一致了,也就是说几年后我也会改变的吧,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愿到时候如果选择留下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习惯更不是无奈.
选择离开也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事业与工作 / 去还是留, 永远的话题-献给已经海龟和即将海龟的朋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来说永远的话题。我们还没登陆,开始考虑去还是留;登陆以后,权衡着以后的去还是留;稍事稳定,谈论和比较着去还是留;即使去了,回国了还在惦记着十年二十年后的去还是留。去还是留这个对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和烦恼。但对于我们这个躁动的群体,从我们萌生移民念头,踏出国门时起,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将为它所困扰。我们的生命和精神将在去还是留的抉择中不停边缘化,一种左右摇摆,处微妙而尴尬的边缘化,一种难以言状,莫名而紧张的边缘化。

    我们没有技术,我们只有理想和热情
    我们这群人到底是什么?9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我们,学贯理工,骨子里没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条条框框,向往自由和任性的个性空间。我们是六四后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飞速发展的实际受惠者。我们放弃和“鄙视”(并非鄙视,实在是当时专业工作的收入太低)所谓的专业,从短暂的国营单位跳槽,在众多的跨国公司外企里从基本的销售,文秘,市场专员做起慢慢浮出水面。出国前三十左右的我们开始担任中层管理职务,拿着每月二三十K的工资。
    我们的上面是一堆四五十岁,在海外镀过金,留过洋的傲慢庸俗的台“巴子”,港“巴子”和假洋鬼子。他们在中国养尊处优的待遇和超人一等的阶级优越性天天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也成为我们出国的原动力。我们不十分稀罕国外的生活,因为我们已经有不错的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捷径,让我们快速接近我们的老板—做令人羡慕的“金领”。
    于是我们来了,带着简单和明确的目的:三年移民监是我们的探奇之旅,MBA学位之旅和闭关修炼之旅。犹如倚天屠龙的张无忌,一旦学得九阳真经,一定要重返江湖,闹他个天翻地覆,谁与争锋!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有技术, 一如电脑,电气机械工程师一样,那又简单了许多。我们可以象技术派的同龄人一样凭着坚硬的技术功底和坚忍不拔的执作找到兴趣使然的专业工作,享受加拿大丰富而简单,舒适而恬淡的与性格相符的田园生活。又可以拿着明显比国内同行高出一筹的收入而笑看“管理派们”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抱怨这抱怨那,抱怨加拿大收入太少,节奏太慢。

    是的,当我们这群人跳下中国经济的快车,期望凭着足以自豪的管理经验,语言能力和西方文化优势登上另一辆加拿大的主流经济列车时,我们完全傻掉了。
    这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这里的规则迥然不同,这里的一切必须从零开始,这里的心态很难调稳。新移民的阵痛抵消了美丽迷人自然环境残留的吸引力。相对国内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和渺茫的将来勾勒不出在加拿大的雄心勃勃和意气风发。于是在或多或少,长长短短的挣扎尝试之后,我们这一群人说:“回去吧!中国才是真正的热土。”

    如果我们是印巴人

    如果我们是印巴或其他族裔的移民,那我们一定会快乐幸福,无怨无悔。平和富裕,国泰民安的加拿大对处在水深火热,灾战乱不断的印巴兄弟们,东南亚姐妹们和中东难民们无疑是人间天堂。很少听见看见他们想重回灾难深重的祖国。他们一人出国,“鸡犬”移民。虽然有些人没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有的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但他们热情而充满希望地活在加拿大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天的进步都是对他们的奖励,每一份的工作都是上帝对他们的额外恩赐。

    “在这里总比我在家乡被饿死,打死,迫害死强。”曾经听伊朗和中东朋友诉说他们如何在月黑风高夜穿越子弹横飞的封锁线逃离家园的“传奇”往事。

    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的满足眼神让你感到自豪的认同感:“这里是我的家,家里的生活就是这样,为什么老想着离家出走呢?”

    是啊!他们无法理解的是我们还有一个中国“家”,一个充满诱惑,五光十色的“天使”化的家。感谢伟大中国的日新月异,一天胜一年的发展让我们这群人有机会出国看看,也哀叹伟大中国的日新月异把无数传奇致富,快速提升的故事不断送来分享,让三年的移民监时间更加按奈不住。
    我们常常听到:
    某某某已经是XX总XX总了;
    某某某刚刚买了别墅,开了XX车。
    某某某周末坐着飞机到夏威夷打高球去了。

    于是我们的脑海中浮想联翩,主题往往是把故事和情景的主角换成自己。想着想着我们越来越陶醉于自己可能的伟大和英雄。事实上我们也的确“英雄”得可以。看一看二三年后我们的成绩吧:

    平均家庭学位: 硕士以上,MBA占90%,80%的家庭有双MBA;
    工作:加拿大各大公司,银行,机构高级职员,初级经理甚至中层经理级别,找到稳定工作后家庭年收入接近和超过六位数(别忘了,我们是没技术的一群);
    生活状况:拥有车房为基本配置;
    日常娱乐:除了开飞机外的加拿大各种休闲方式;
    旅游足迹:北美和加拿大的主要风景名胜;
    家庭状况:90%下一代未上学或还是单细胞,身强体壮。

    可是这些所谓的成绩和原本的期望以及国内精英们所创造的“神话”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自惭形秽。当加拿大的纯净空气和碧云蓝天变得熟视无睹和习以为常后,巨大的经济诱因临门踢了一脚,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踢成了海龟,踢出了2003,04年我们这群人的回国大潮。

    中国-天使还是妖魔?

    个性无法张扬,踌躇无法满志的我们在加拿大津津于中国的种种好处:赚钱机会好,朋友圈子好,社会关系好,吃喝玩乐好。中国在我们心目中已经异化成一个衣着光鲜的“翩翩天使”。终于有机会在2005年回到中国近一年,亲身贴近曾经梦想中的“天使”。我不想用过分细节的比较或数字来微观地评判加拿大和中国孰优孰劣,因为这本来就是地球上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毫无可比性。只想用看到,听到和思考的还我们祖国一个真实的面目。

    四年不见的上海更加没了城市的颜色,从东往西全是密密麻麻的钢精丛林,就象一只小小的蛋糕上插满了数不清的花蜡烛,蜡烛高高低低,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只是可怜那千疮百孔的蛋糕已经面目全非了。
    陪着老外站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往外看,老外问:“上海一直是这么smog吗?”
    “现在正好是每年的黄梅季节,所以灰蒙蒙的,平时很好!”灵机一动的善意谎言掩盖不了上海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日益远去的蓝天白云。这个灰色国际大都市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马路上都飘着一层淡淡的兰色光化学烟雾。终于相信为什么有人疾呼不要牺牲环境争取GDP的增长。

    伴随GDP增长的还有同样快速透支的都市人的身体健康。四年后有的同窗和好友已经俨然各行各业的“总”字级人物。最不济的也是个中高级经理。房产,汽车开始用数量和地段来描述。很高兴看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创造美好的生活,并憧憬着很快能实现的人生下一个更高目标。只是四十不到的他们就花白头发,脑门微秃,腰缠绷带,大腹便便。或许这是成熟的标志,成功的代价。很想套用一局俗话提醒他们:“哥们,悠着点!”

    50 左右的叔叔阿姨辈们依然过着四年前同样的平凡生活。经济的“繁荣”,地产的暴涨没有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他们习惯了被原单位买断后下岗再上岗周而复始的生活,依靠他们的网络和关系为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而劳作。勤劳聪敏的他们沿袭上一代的智慧,想尽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破墙开店的有之,出租私房的有之,改造庭院扩建住房为下一代结婚的有之。很想知道这些被老毛毁了一生的老知青们现在的休闲生活。于是我问他们平时干什么?

    “电视是不看的,只有女人喜欢看那些婆婆妈妈的电视剧和晚会;卡拉OK,夜总会,高级会所我们消费不起,倒是常开我们的老板去那。”我的这位远方表叔原来是出租车司机,现在为私营老板开车,“我们最常去的是2元一小时的棋牌室,和几个朋友白相一个晚上,打打牌,输赢几十块钱,开心开心。我们穷人有自己的开心方法。现在我最希望的就是我女儿明年考上大学以后找个好的工作。”

    是啊!儿女是他们最大的希望,上大学又是这些儿女们的最大希望。所以就有了六月高考时候噤若寒蝉的交通管制,不寻常的出租车集体满载和考点外坐在阳光炙热的地上扇着纸扇,汗流浃背而苦苦等待的父母们。

    目光明锐,头脑清晰的大小老板们生意依然红火,觥筹交错时谈的都是公司的市值计算,并购上市,拓展更大的生意和进军海外市场。四年后每个人的身价都加了个“0”。不过如果以为老板们会一如继往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繁荣下去,那就错了。他们已经有了其他国家的身份,悄悄地为自己留了后路。
    “小老百姓在中国活着没有什么风险,即使每月几万元收入的小白领过过日子也没大问题。生意作得越大,你看到的越多,才知道风险很大,一定要有个后路。”一个公司刚刚被欧洲财团收购和重组,身价近千万的年轻老总告诉我,当然他没有告诉我他看到了什么。

    再来看看管理国家,掌握中国未来的地方政府官员吧!--客观的讲,聪明的他们比加拿大的无耻政客(详见拙文‘莫谈国事--看透加拿大政治’)在某些方面要强很多。这里是我的一点中国官场新见识。

    见识一:中国官本位的体制是如何平衡职权和利益的冲突防止腐败的。大家知道中国的第一把手有很大的决定拍板权,而下面二三把手主要察看和执行领导的脸色。既然老大能做决定,中共就每二年左右让你轮换新岗位,让你无法建立自己的深厚人际和腐败网络。二三号领导倒是不常换,拥有广泛的网络,但因为没有重大决定的主导权,故而很难大腐败。这种理论可以防止重大的局部恶性腐败,但对日常腐败却只能听之任之。

    见识二:官员腐败的前提是完成好本质工作。官员为了腐败这个挂在头上诱人的胡萝卜,必须首先象驴一样照常拉磨,完成日常转圈工作,否则就失去了腐败的保证。

    另外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与加拿大风格相异的工作方式:
    风格一:忙是每天工作的主旋律,忙到一个月前预约都无法确定时间段,因为他们的时间完全跟着领导的日程走,上面一动全盘皆动;
    如果不预约,直接“闯关”,反而有很大的见面机会
    风格二:正式会议和吃饭宴请大部分都是务虚的,饭后娱乐才是务实的开始;
    风格三:开会时接手机,发短信,吃药是正常的,不打招呼就出去抽烟也是允许的。
    另外我也明白了中国公务员的收入是做加法,基本工资低但各类补贴奖金十分客观,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很是不少。譬如科级干部月收入可以到5,6千元,处级干部可以8千多,而局级以上的政务员都上万了。再加上每年出国考察,各类劳保和退休福利,完全赶上了在外企朝8晚9 象骡子一样干活而工资却做减法的(扣税,三金五金)中层管理。这样每年有百万人竞考公务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来看看祖国的花朵。
    好友的女儿圆今年六岁,每个周末父母都开着车送她到钢琴班,舞蹈班,游泳班和小荧星艺术团连轴转,有一天小小年纪的她估计太累了,和我们晚餐聚会没吃饭就睡着了。
    “我们小圆可是自己喜欢这些班的!趁她还小,多学点东西”朋友的太太在一边自豪地说。听说最近圆冲出重重竞争,被一个大导演相中,成了一部电影女一号儿时的一号。估计她的觉又得少睡点了。

    另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每天背的是一个有滑轮的双肩书包。我掂量一下至少有7,8斤吧。“看着她太辛苦了,我打算为了她移民加拿大。中国现在教育风气很不好,提倡所谓的 精英教育,只关心尖子学生,而放弃了一大片,无形中给孩子很大压力。”朋友是著名的金话筒主持人,拥有不错的社会地位。

    上三年级的外甥每天功课要做到9点半,不知道是他太笨还是作业太多。

    刚上高中的小堂弟因为若干主课经常红灯闪闪,每次家庭聚会都被当年上山下乡只有初中毕业而心急如焚的父母当众揭底,众长辈于是敦敦教导,并指应向哥哥姐姐们学习,发奋图强。 而我一贯泼辣的姑妈则继续她常有的语气:“小顺啊!一定要好好的,你们家以后翻身就全靠你了,看看你爸爸妈妈现在多辛苦。读书读不好,靠不上大学,这么翻身?”看着小堂弟低头不语的委屈样,真感叹这个世界作个最小的“老幺”也不容易。

    在市级重点高中,成绩优秀的表妹则是一脸神气:“我们学校的学生考复旦,交大是随便考考的。大家的终极目标都是去国外读美国或英国的名牌大学。去年我们就有两个学生拿了全奖到美国去了。”看她摆弄着价值700元的MP3,不知道她下岗在家的妈妈听了是否也象我一样背后一阵发麻。

    经济发展和物质极大化的上海让居住其中的人们也远离了“温良恭俭让”。
    常常一个人驻足在十字路口被一群群勇闯红灯的人们抛在身后。
    在大卖场,稍微的迟疑和谦让会让你永远排在队伍的最后或想买的物品离你而去。
    熙熙攘攘的人流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让你和他们进行无声的亲密身体接触和瞬间的撞击。
    雨中的街头如果你不飞奔抢先的话就永远招不到出租车。
    在拥挤的地铁站,人们象火车一样呼啸着扑向打开的车门,乾坤挪移之间我就被前后左右包夹着坐在了座位上。
    最让人忍俊不住的是地铁车厢里不停播放的通告:“请不要探头张望,随车奔跑,上下车请不要扒紧车门。 地铁车厢里严禁买报,乞讨,卖唱,请乘客们配合遵守七不规范。”

    这就是我的上海,一个曾经魂牵梦萦如今却开始陌生的城市。每每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淮海路,面目全非完全西化的浦东世纪大道,气势磅礴高楼环绕的徐家汇,我感觉一如刚到多伦多时的陌生感,旁观却了无参与感。
    站在天桥上看着各种进口的国产的汽车,各式自行车,摩托车,助动车,三轮车和各类行人挤满了窄窄的马路,每个个体都见缝插针尽力找空隙向前运动,突然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现状一如这拥挤的交通,没有严格和人人恪守的规则,无序自由而随心所欲。任何人看到机会或空挡,只要眼快手疾运气好都可以脱颖而出,暂时领先。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念叨的“机会”吧。

    剩下让人挂念的就是吃喝玩乐的“腐败”了。我们被动主动品尝了上海滩的各类各国美食;在投资上亿元的“清水湾”“东方雅典”“罗马皇宫”桑拿娱乐休闲;在近郊仅有的几片高尔夫球场打球;在太湖农家吃农家饭,睡农家床,体验新都市时尚;在亚龙湾的细沙白浪吹着海南的暖风。可是看着自己和老总朋友们每次一掷上千元,旁边相伴服务的侍应生,球童,服务员为了每月不足千月的工资满脸堆笑,博取小费的时候,我往往被负罪感所包围而变得兴趣索然。也许放在以前我会对这种不平等熟视无睹,但是现在我突然间失去了免疫力。虽然在加拿大我们也或多或少忍受着异国他乡的不平等对待和变相歧视,可是至少没有这么大的差距。

    有机会和朋友家的保姆进行了一次记忆深刻的对话。
    “阿姨,你多大了?”我们都习惯叫保姆 阿姨,况且她看上去年纪也不小了。
    “我74年的,我老公比我大2 岁。”阿姨倒爽气。
    “嗷!你比我还小。”这有点意外,“那你老公在干什么呢?”我知道她一天做三家钟点工,因为手脚利索干净,工资比一般老保姆高很多,我朋友付她一小时十元。
    “他在工地上打工,每月也有不到二千元。”
    “那你们两个人加起来也不少了。”我帮她估算了一下。
    “比我们在四川老家要好多了,但不能跟这里的先生比。”先生是她对我朋友的尊称。我的这位钻石王老五朋友一个人住着市中心三房两厅的高级公寓。在阿姨眼中无疑于我们看多伦多Lawerence 街上的豪宅。
    “那你有小孩了吧?”
    “有!都十岁了。”阿姨来了精神。
    “他在上海吗?”
    “没有。”
    “那你想他吗?”
    “当然想,我们出来的时候他只有五岁,现在已经小学三年级了。刚开始我一直哭,说出来干什么,跟小孩分开,又让父母辛苦带他。现在时间长也习惯了,不想了。”阿姨停下了活,眼神有点异样。
    “那你有没有回去过啊?”
    “没有。去年我妈带他来上海玩见过一次,我们住的地方小,条件不好,也没让他们住久。今年想回去看看。”阿姨讲完,忙着烫衣服去了。
    何其熟悉的生活,何其类似的经历。这样的对话多少次发生在加拿大人和我们移民中,只是老外会多说一句:“那为什么不把孩子放在身边呢?我知道和孩子分开是很困难的。”
    也许在大部分人加拿大人眼中,我们也就是和阿姨一样,是一群自食其力,勤勤恳恳而不起眼的“外来打工”夫妇罢了。想到这里,我沉默了。

    去还是留,没有对错的决择

    去还是留,对我们来说没有办法用理性的思考来逻辑和量化地分析,犹如数学推导一样,因为其中搀杂太多主观感受和冲动,拥有太多自变量和因变量。
    不过相信:无论选择回国还是留在加拿大都是权衡了个人和家庭的种种利弊后在某个特定时期或时刻作出的最好决定。其实这当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诱因。现在和未来的金钱和经济前景是这个商品社会决定一切的首要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我们在加拿大和中国有同样的付出和绝对值相同的收入,今后十年内我们可以确定中国的收入将按每年至少20%增长,而在加拿大是每年3-5%;我们一定会回国。
    如果现在我们在加拿大和中国有绝对值相同的收入,在加拿大的付出只有中国的1/4 或更少,而且今后每年在加拿大的收入可以按照10%左右增长,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留下来。
    可惜的是我们这群人中大部分在加拿大遇到的是第一笔或更差的经济帐,所以他们都回国了。

    除去经济诱因,剩下的就是文化,社会,环境,孩子这些次要和似是而非的理由。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位网友的帖子,作为结束语;
    “对于那些来之前就准备以后回国,后来回国的,我们为他们喝彩;
    对于那些来之前就准备留下,后来留下来的,我们为他们喝彩;
    对于那些来之前就准备留下,后来回国的,我们也为他们喝彩;
    对于那些来之前就准备以后回国,后来留下来的,我们更为他们喝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应该是fen
    • 没太看明白,现在上海有这么大污染吗?
      • 上海一带本身气候就是多云多雨不大看得到清朗蓝天,不过我记得小时候乘凉还是能看到满天星斗的。现在亲戚说根本看不到星星了,不知道是空气还是城市灯光太亮...
        • 是城市灯光太亮!
          • Impossible
            • aishaw(中英文大小写均可) is at least 60% right. In order to verify that, find a dark area, see if you can see more stars.
        • IF YOU ARE IN DOWNTOWN TORONTO AT NIGHT, YOU STILL CAN SEE A LOT OF STAR IN SKY? I DON'T THINK SO. THIS HAPPENS SAME IN SHANGHAI.
    • 原创?辛苦辛苦。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还是比去比来,亏了赚了。
    • 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不管在哪里只要自己的小环境舒服开心就好,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如果回国能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实现自我价值的话放弃加拿大的蓝天白云也没什么可惜的,也就不要整天抱怨国内的环境太差,多想想国内可爱的地方。
    • 写了这么长, 不容易。take it easy, dude.
    • 支持一下。。。写得挺好。。。:-)
    • 写的真好,深有同感
    • 归根结底, 人太浮躁了, 什么事都干不好!
      • 看了半天, 支持这句话. 如果来加拿大的出发点是做人上人, 那就想错了, 也就来错了.罢心态就不正常.
    • 去和留的问题还能写成一篇这么长的散文。就读了前几行,没什么新意。
    • 别设成精华了,在哪不都一样活吗?有这么麻烦吗?弄的比图论还复杂,人生不是数学,过程都差不多的.
    • 排除个别因素,大部分从加回流的大陆人是在加也混的不好的
      排除个别因素,大部分从加回流的大陆人是在加也混的不好的,所以国内的待遇还挺有诱惑力。
      大部分留下的,也是没赌徒的精神,回去也混不好的。有几个人是出来时计划着钓钓鱼上上网享受无聊的田园生活的?

      大家都是托家带口的了,谁能象个愤青一样,哪里不爽,拍拍屁股就走呢?

      一句话,有贼心,没贼胆。
    • 环境差,小孩负担重,何必回去呢?人生幸福不是用钱来衡量。健康,和给与小孩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比薪水更重要。个人看法,欢迎砸砖。
      • I agree with you.
    • 除了算糊涂账,还是糊涂账
    • 文章写的真不错!很有同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移民监才坐一年,都说这是最难过的阶段,的确是.刚来时因为根本没有抱什么好的期望,现实反而比想象的好些.所以才没有立即打道回府.
      我感觉,周围说回国不好的多半是很久没有回去的人,我自己也因为中间回去一次呆了二个月,回来后特别的不能接受加拿大,可以说不想去适应了.一心想回上海.
      不可否认,国内的差别是很大的.至少在上海的生活我自己觉得比在温哥华方便舒适的多.

      我们正巧也是楼主说的那种没有技术,虽然是学理工的,但后来去做销售,做市场,靠嘴皮吃饭了,技术真的成了点缀.后来做点小生意,碰上楼市好,又小赚一笔.所以,回顾在上海的几年,赚钱的确比这边容易多了.

      但出来这一年,国内传来的几乎全是坏消息,也许是新的领导人正在反思改革或者其他,总之,再想回国创业恐怕是非常艰难了,目前的政策,完全是不再鼓励私营经济了.

      感觉回去的路一条条的断了,有时想想也觉得是好事,幸亏我已经移民了,否则处在那样多变的政策环境下还不能发牢骚,不知道多气愤.
      但更多的时候也觉得悲哀,因为在加拿大创业是何等的艰难?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做到财务和时间都自由自在的生活呢?以及让子女为之自豪呢?

      说这边没有歧视吧,我想那是自欺欺人,最简单的,想邀请父母来探亲都那么的难.动不动就说有移民倾向.难得不是歧视?

      还有就是孩子,都说这边对孩子好,甚至很多人就是为孩子移民的,但这也是我最困惑和怀疑的,真的如此吗?

      和移民多年的朋友聊天,感觉大家的想法已经非常不一致了,也就是说几年后我也会改变的吧,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愿到时候如果选择留下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习惯更不是无奈.
      选择离开也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_^,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上海中学,大同中学,复兴中学(相对北京就是景山学校,四中,人大附中等等)等等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北京,上海虽然教育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但相对人数教育资源还是匮乏,教育改革没有那么深入,填鸭式教学依然很严重,仍然有罚站,请家长,抄写50遍,100遍等等
        • 正是因为有孩子了,看到加拿大孩子近乎无聊的轻松,才担忧呀.
          加拿大好的学校也不多,上私立学校即便努力供得起,孩子在那边也会比较自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国内的教育好些,尤其是从幼儿园到初中.
          • 不是很明白,孩子轻松不好吗?怎么会无聊呢?是你孩子自己说无聊的还是你自己觉得无聊啊?在这边长大的孩子和我们想法不一样,
            多参加社会活动社团活动多户外活动不会无聊的.记住,让孩子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他们能学多少知识.这边锻炼的是能力,背九九口诀表是没用的.
    • 写得好! 的确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不去考虑人生才是真的糊涂!
    • 写的很好,身为同龄同乡人并有着类似的经历很有同感。
      有时情愿自己来自内地小城市,这样便可以死心塌地地留在加拿大。但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这几年亲身经历了上海巨大的变化说心态很平不浮躁是假的,原本以为来了加拿大可以平和下来但却做不到。

      敢问楼主现在身在何处,是否回加?还再回去吗?我很想回去但一想到将来小孩的教育问题又止步不前了,真是矛盾的很。

      有空希望能和你还有相同感受共同语言的朋友多交流。互相pm大家的email吧。
      • 问一下:都说上海发展很快,我能看到的是他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还有什么?数数现在著名的中国大公司,著名产品品牌,上海有几个?如果答不上来,你也就不要太浮躁了。
      • 谢谢你的回馈。我还在多伦多。文章是去年写的,尘封一年多。贴上就没有再看,抱歉回复晚了。没想到引起不少反响。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见 PM.
    • 留在这里的各位,大家选择留下来的理由都是什么呢?
    • ^_^,今天成功打消一个同事移民打算,算算今年已经是第四个了。
      • 何必呢,就当出来见识一下也不错啊,移民+机票费用也就3-4万而已
        • 国内没有位置等人的,^_^,等他们爬上去了我回去还等着他们提拔一把呢。
      • 这种人生大事上建议少指手画脚。你混得很差不见得别人就混的差,你觉得不好东西也许别人很喜欢呢。至少我的一堆朋友在这边生儿育女,享受生活,过得都不错。
        • 我也没有说加拿大的坏话啊,我只解释了加拿大的税收政策,夜生活,和中国大学等于没读同志们就都说^_^考虑考虑啊。
    • 凡是讨论去留问题的人, 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