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上周薛海伦在《汽车周报》上写了一篇回顾八十年代的文章,详尽地描述了那个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年代,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反响。我认为还应当补充一点,那就是:八十年代是一个闹出国的年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在大饥荒的灾难和文革的动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终于迎来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代人从小面对着比较窘迫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是艰苦奋斗的教育,白面馒头没有吃多少,补丁衣服却穿了不少。八十年代初思想文化开禁后,电影,音乐,图书,广播等媒介带来的西方国家社会面貌和生活状态的大量信息,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记得第一次看日本电影《追捕》和埃及电影《走向深渊》,当银幕上出现日本,法国等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豪华装饰画面时,大家都惊讶的不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竟是如此之高,并不是水深火热。” 各种不同渠道传来的信息如火柴一般,点燃了这一代人心中对新生活渴望的炽热火焰。到国外去看一看、闯一闯,实现人生之梦,似乎是这一代年青人设想的最佳途径。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出国热拉开了序幕。

比较有眼光的年青人早早就开始为出国做语言上的准备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录取的七七,七八等几届大学生学外语的热情很高,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恶补外语。那个时期,外语学习资料缺乏,《英语900句》,《灵格风》等国外教材率先进入大学校园,《玛丽亚在北京》和《Follow me》是最早在中央台播放的口语教材。各种各样的语言补习班和英语之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角落。

那个时期上大学的年青人尽管胸怀大志却囊中羞涩,许多人甚至连最简单的听音设备都没有,如果谁有一台俗称“半头砖”的单卡录音机那简直让人羡慕的不得了。许多准备出国的人主要靠死记硬背勤学苦练记单词练语句,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拿到了出国的准行证。

当时的出国途径无非是公派和自费留学。自费留学主要是考取国外的高等院校并争取他们提供奖学金,而公派出国则是在争取到国外高等院校的留学或进修许可后由国家或派出单位提供往返路费及部分生活费用。对于准备自费留学之路的人士来说,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国外院校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语言考试,然后才是申请奖学金和争取签证。对于准备公派出国的人员来说,关键是取得国家部委的外派名额,当然,语言水平测试也是必须过关的。

最早的出国人员应当是在1982年至1984年之间随着七七届大学生的离校和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的毕业而迈出中国大门的,留学目的地主要是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较发达国家,学科则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据说从那个时期到九十年代初有近三十几万公派或自费留学人员漂洋过海,实现了他们的出国梦。

这个时期出国的人与二三十年代老前辈出国留洋的目的有所不同。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分当然有,但将出国视为一个跳板,尽快摆脱贫苦,改善个人乃至家庭的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出国目标。因此,这个时期出国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二选择留到了国外。当然,还是有相当部分的人学成后回国,他们逐渐成了国家许多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业务或管理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教育部部长周济198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一代高官中罕见的具有“海归”、高学位及两院院士身份人士。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留学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有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两年访问学者的经历,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1986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就读,另一名副部长程津培1987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在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周文重就读于英国马斯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曾就读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专业。近日,47岁的博士葛红林出任成都市市长,他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做过两年访问学者。

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影演员体育明星也一窝风似地出国。比较知名的比如在电影《小花》中担任女主角并荣获《金鸡奖》的陈冲,电影《小街》中的女主角张瑜,《牧马人》中的女主角丛珊,《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沈丹萍,《雁南飞》中的斯琴高娃,歌坛新秀苏小明,电影演员朱时茂,女主播杨澜,体育明星如女排的郎平,男排的汪嘉伟,网球手胡娜,乒乓球国手何志丽,梁戈亮,体操名奖李月久等,至于那个时期出国的艺术和美术界知名人士就更不计其数了。

那个时期出国的留学进修人员在国外的生活多数比较俭朴的,有的甚至在业余时间不得不打一份工,以补偿学习和生活费用的不足。即使是那些拿国家补贴的公派人员也是尽量节简。在国外他们吃方便面,肯冷面包,不舍得买高档衣服,少外出旅游,以便从牙逢里省出一些钱来,回国时给家里的亲戚好友带一点耐用消费品和礼物。记得蚂蚁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后给孩子买一架钢琴。

当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事莫过于某某从国外回来,带回了什么冰箱彩电,什么名牌音响了。各地出售各种免税进口高档家用电器首饰等商品的出国人员服务部业务火爆。根据国家规定,当时出国留学一年以上的人员回国后即可购买两大件两小件,在外两年以上该指标则翻番,许多人外汇不足或用不了,于是催肥了一大批盗卖大小件指标和兑换外币的“倒爷”。

北京北三环外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大概是这类商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从国外归来的学子很多都在北京转机或转车,他们往往先来到这里购买他们梦寐以求的商品然后回到家里给亲友们一个惊喜。这里出售大屏幕平面直角立体声东芝彩电,健伍、松下高级组合音响,夏普录像机,微波炉,松下电烤箱,厨房多用机,高级摄像机,相机,三菱摩托车等等。一串串闪光的商标和名字,在整个社会追求物质享受,名牌产品相对紧俏的当时,拥有了它们就象身价提高了许多倍,满足了那些刚刚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一代人辛酸的梦幻和羞涩的自尊。

八十年代就象电视剧《围城》一样,没有出国的人争先恐后闹出国,出国后的许多人也是日思夜想地回国。留学归来人员有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逐步成为有用之材,也有的混的不尽人意。他们回到原单位以后不仅得不到妥善安派,有的甚至还受到嫉妒和排挤。他们真的后悔为什么当初不选择留在国外?这样的信息反馈到国外,结合一些其他因素,造成了更多的出国留学人员滞留不归,一些归国人员甚至寻渠道再度黯然出国。

八十年代的这股出国热在八十年代末的那场政治风波后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联合制裁而陷入低谷。之后再度掀起的另一波出国热以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为主,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没有多大关系了。后面的出国人员以自费为主,更多地选择了出国移民定居。

八十年代闹出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当年朝气蓬勃的一代人已经年过半百或步入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或即将毕业,有的效仿父辈的榜样再次踏上了出国的路。往事并没有如烟一般散去,回想那一段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切还是那样清晰和难忘。

02/09/07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上周薛海伦在《汽车周报》上写了一篇回顾八十年代的文章,详尽地描述了那个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年代,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反响。我认为还应当补充一点,那就是:八十年代是一个闹出国的年代。
    • 喜欢这篇史记。记得我同学的爸爸去日本学习,回来后家里到处都挂上了电子表(我现在还想买那样的表)。同学的妈妈让我戴上耳机听立体声音乐,那敲鼓的从左边越过头顶敲到右边,又越过头顶敲到左边,神奇之极(以后的音乐再未有过那种效果)。
      • 你的同学家用的也是进口音响设备?
        • 哪有什么音响设备!你又不是不知道,当时立体声录音机就是高档家具了,并且也只有这些出过国的人家才有。我同学的父亲也很能干,学的是质量管理,回来后当了厂长,改革管理结构,好像厂子起色不少。
          • 当时有一种四喇叭立体声双卡收录机很出名,好象叫“8080“?
    • 作者: 薛海伦//你的青春记忆属于八十年代
      • 桌子MM动作好快,这下可以对照来看了。薛海伦的文章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编排的很美。
        • 怀旧是人类本性吧,只不过,人在国外,这份旧,多些酸楚。
          • 桌子MM,八十年代的电影你都看过哪些?
            • 哈哈,多谢回贴,@_@
      • 谢谢! 对八十年代的回忆并不仅仅是怀旧.......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啊!
        • 论思想解放,还是不如五四时期的狂风暴雨吧?看看现在网上对古今的看法,对中外的看法,思想可有长进?唉,好像所有的腐朽和反动的玩意儿,都有借尸还魂的代言人,看看当朝被招安的所谓学者,知识分子,他们的眼界和见识,比百年前的国人恐怕还不如。
          • 切,百年前国人知识分子还不能随便被逮捕呢,得先除去功名!
          • 五四的狂风暴雨弄出了个GCD, 八十年代给我们留下的除了记忆还有什么呢???
            • GCD 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跟五四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 不同意,即使你小心翼翼用了个[直接]做限定,无论从时间前后重叠,还是从主要搞手的重叠,都很有关系,而且是直接关系。
                • 虽然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或组织者,但他们开始共产主义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仅有五四运动,他们不会搞GCD;没有五四运动,他们也很可能组建GCD。
                  • 五四运动让GCD有了发展的可能, 就象西安事变让GCD的军队有了生存的可能一样.
          • 可以说是中共建立政权后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
      • 非常谢谢!看了"小花"的图片,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学校学农劳动,去郊区拔茄子秧,一直以为茄子是长在树上的,到地里一看,象小矮树,老师帮我将两根长辫子拧在一起,劳动结束后,音乐老师看着我,同我的班主任说,看LIZ土呼呼的,多象"小花"...我可是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听了这话,不知道什么感觉.还好,记住了茄子不是树上长的. 
        • 真是巧合,前些天还刚刚看了友人从大陆带来的《小花》DVD版,清楚极了。
    • "回想那一段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切还是那样清晰和难忘。" 深有同感!
      • 那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无论电影,音乐还是美术,都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个时期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已经不在,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我们深深感谢他们的辉煌创作。
        • 说句开玩笑的话,你别生气,我好像记得,你早先在这儿发帖子,深深感谢他们的辉煌创作,好像不是八十年代的耳目一新哦,而是八个样板戏,样样经典事事精美到极致,咋就反水了?
          • 对他们老插而言,用他们所崇拜的老毛的语言来说,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比如他喜欢样板戏,你要是问他,样板戏主创人员都是谁?他就傻了,可能会吭疵出一个江青同志来!
            • 还真的不能抹杀了江青对于样板戏做出的贡献。政治应该与艺术分开来谈。
              • 就是在政治上,也不能妖魔化江青同志。
                • 这个题目太沉重,容蚂蚁改日另写一篇“博士级论文”专题讨论此事好不好?
        • 八十年代的十年,是拨乱反正变化最大的十年,绑绳逐步放松,艺术也就显得耳目一新。其实,唉,不说了。
          • 那个时期创作的许多歌曲,更富于理想和解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比如当时最流行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太阳岛上》,《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青春啊青春》等十五首歌。
    • 老大,胡娜不是出国,是叛逃!
      • 出国途径有多种;有的留学,有的偷渡,有的滞留不归,还有的被“流放”。不过,“叛逃”这种说法有待讨论,政治色彩太浓。我这里只泛泛说“出国”,不谈途径。
        • 你大概是不太看新闻的,连老美自己都不避讳说这是叛逃,而且他们一度还很自豪,因为有共产国家的人向他们叛逃,当然,如果你把叛逃视为出国的某种正常手段,那是你的事情
          • 这个“正常手段”是你说的,我可没提。六四以后取得绿卡的也算“正常”吧?
    • 另外,恕我直言,你显然对于八十年代的出国途径极为陌生
      • 说说你熟悉的是啥途径?。。。
        • 第一批的访问学者是温元凯那批,(不知道温某是谁?建议回家自习),除了洪晃张启月他们,第一批小留于1978年派出,以后陆续派,比如牛满江就招过本科生,在82年以后,大致上有公派,自费,自费公派,考取出国名额留学,特殊专业考试(比如卡斯皮亚,CGA, ETC)
          还要往下说吗?
          • 说下去。。。
            这个马甲的口气好熟悉。。。
            • 同感。。。
              不会是baygirl 吧。
          • 自费和公派是两个主要方式,这点没有错吧!至于细分,当然有许多不同,比如自费生有对方提供奖学金的,而公派生也有对方提供国家奖学金的。你属于哪一种?
            • 自费有真的自费拿F-1签证的, 也有拿J-1的所谓自费公派, 就是国外的学校给奖学金, 本可以办自费的, 但因为怕被拒签, 主动要求办公派生的J-1签证. 我当年就是这样办的, 出去时根本没想着留下, 只打算读了学位再工作一年积累点经验就回国. 但世界变得太快......
        • 腰里拴上n个军用水壶,兜里放进压缩饼干,趁天还暖和,下水后往东游。
          • 看起来你挺有经验的啊。:-)
    • 我们也属于80年代出来那一批,现在国内的老爸老妈家还用着将近20年前从出国人员服务部买的彩电,冰箱呢。另外。很喜欢薛凯伦的文笔,读她的文章其实读的是一种心情,细腻,婉约。。。。也很佩服她有勇气创办“汽车周报”,一份很有特色的报纸。:-)
      • Rollor should be very happy to hear this. @_@
        • 我夸的是海伦——报纸的主编。:-)
          • 啊,她就是那个ROLLOR挂在嘴边的表妹
            • 感情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可惜我没有表妹,要不,我也天天挂在嘴边。:-)
      • 谢谢夸奖。
        • 我夸的是海伦——报纸的主编。:-) -mike2000(风筝 我飞); 12:57 :D
    • 我妈妈当时也有出来的机会,怕我哥在家管不了,放弃了。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象她 那样放弃了的。
    • 跟着中央台学完了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