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雨
早前,我发表过《曲已死,还守着“平仄”吗?》。这篇短文是一个增强版。
我觉得古体文之所以美,是因为特有的中国文字的美。中国文字起源象形,属于表意文化;虽一字一音,然而含意丰富;而这是其他表音文化无法做到的。不过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体诗并不应该局限于“绝”“律”“词”。书包上说古体诗经过:《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不过这个我们让老学究们去吵吧,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你穿对衣服了吗?》
我想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有什么衣服可穿?
“绝”“律”“词”短小,严格遵循音律字数。所以“绝”“律”“词”可看作是“内衣”。
(我们这里不讨论楚辞体、前乐府的创作)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所以歌行体可看作是“长服”。
内衣短小精致,长服挥洒自如。但不少古体诗爱好者只是迷恋于内衣的缝制,无论写什么题目,都只考虑“绝”“律”“词”。其实“绝”“律”“词”的精致美感需要有恰当的题材才行。例如写愁,写别离,写小桥流水,言简意赅,笔画不多而刻画恰到好处。
但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让人拍案称绝,其大量精句已经成为中国成语。这就是“长服”的魅力。
其实本文的读者都是古体诗爱好者,歌行体的特色、例子等我就不多说了。那么为什么见到这么少的歌行体呢?我看主要还是作者们的心态问题。大部分人注重于“平仄工整”的游戏,觉得能把“绝”“律”“词”写得工整就是好作品了。另一方面,是缺乏挥洒的心态。
其实写“绝”“律”“词”跟写歌行体没有冲突。不少著名诗人都能把这两类形式同时运用得非常精纯。
回过头来说说论坛。看到许多时事性的“绝”“律”“词”。这些时事性的“绝”“律”“词”大多有一大段注解,然后短短地描绘了时事,或者做了简短的评论。其实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而是,叶雨觉得分明有更加合适的歌行体可以用,为啥一定要用“绝”“律”“词”?
这就是我们的论题:《你穿对衣服了吗?》小巧的文字块给人清秀的体验;潇洒的长短句给人舒畅的享受。请有空都玩玩。
问:歌行体没有平仄规律可循,怎么写?
答:琅琅上口即可。多看看前人佳作,多多体会。
问:我坚信“绝”“律”“词”才是古体诗的正统,所以我不会去写歌行体。
答:古体诗并不是老祖宗定下了铁律而让后人严格跟随。我们现代中国人眼里的古体诗,应该是能发挥中国文字特色的诗歌文学体裁。如果说以前青楼唱的词牌才是正宗古体诗,那么我们现代人还不如青楼?
弘扬中国文字的美,能把美的中国文字发挥得好就应该是好作品。“古体”中的“古”并不是祖宗们的戒律,而是中国文字言简意赅,音律美含义深的古老特色。 问:“古韵新音”仅仅是指用古体诗的体裁反映现代生活。 答:这里的“古韵”,并不是“绝”“律”“词”,上题已经解释了。“古韵” 是中国文字言简意赅,音律美含义深的古老特色。如何发挥,完全可以由现代人决定。“新音”不仅仅是反映现代生活,更应该是现代人掌握和理解中国文字特色的美,用新的,更加好的形态来表现艺术。 总结:如果说现代诗是进口货,追求文字自由的同时反而没有利用到中国文字本身的优美特色,那么死循旧体也同样限制了中国文字优美特色的发挥。
弘扬中国文字的美,能把美的中国文字发挥得好就应该是好作品。“古体”中的“古”并不是祖宗们的戒律,而是中国文字言简意赅,音律美含义深的古老特色。 问:“古韵新音”仅仅是指用古体诗的体裁反映现代生活。 答:这里的“古韵”,并不是“绝”“律”“词”,上题已经解释了。“古韵” 是中国文字言简意赅,音律美含义深的古老特色。如何发挥,完全可以由现代人决定。“新音”不仅仅是反映现代生活,更应该是现代人掌握和理解中国文字特色的美,用新的,更加好的形态来表现艺术。 总结:如果说现代诗是进口货,追求文字自由的同时反而没有利用到中国文字本身的优美特色,那么死循旧体也同样限制了中国文字优美特色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