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从海水是咸的谈起--嘗过了才知道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是我们来加拿大后第一次游海水泳。儿子平时喜欢游水,在泳池里甚至还把水喝进来再吐出去,我说脏,他说他不在乎。这次来加勒比海度假的第2天一大早,儿子就兴冲冲地一头往海水里扎了。一会儿他把头钻出水面,一边呸着海水,一边大叫海水怎么这么咸啊!当他看到我在笑时就说:”爸,你笑什么呀?“我说:“我就知道你会大叫海水的苦咸”。在出发前,儿子曾问我:“爸,海水是什么味道?”“海水是很咸的”,我回答。我暗暗地想非得等你亲口常尝一尝你才会真正知道。对于第一次偿海水味道的人,不管事先知道不知道海水是咸还是淡,对海水的咸度都会大吃一惊。不是吗,海水如此之清澈,大海又是那么浩淼,这样咸的水,该有多少盐哪,想象都难。其实呢,儿子小时候曾经在海水里玩过。家里还有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一双小手紧紧抓住塑料浮垫旁的绳子不放,在翻腾的浪花里显得既兴奋又紧张。时隔多年海水的味道当然是不会留在他幼小的记忆里了。

一个人,作为个人来说,从小到大经历是很有限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似乎都有一张地图,个人的经验,尤其是父母,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构成了这张地图。我们平时对外界的反应,处世为人无不受到它的极大的影响,或者说是限制。我们对这张地图之外的天地就往往不能正确地掌控了。就像初喝海水那样,想象不出原来它是那样地咸。听说有个本地小学高年级的老师,为了让同学理解女性有了身孕后的感受,让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在肚子上绑个沙袋过周末,来体验孕妇的感受。两天下来孩子们大叫吃不消。我觉得该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来理解他人的感受。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们对于健康或自由的认识。常言道当你失去了健康,才知道有了健康的幸福;当你失去了自由,才知道自由的宝贵。有一种叫天然的乐天主义,就是说为自己每一天的活着,每一餐的进食而感谢上苍。当然这有点儿极端了,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着而感到庆幸吗?有这样的想法为底,我们或许会少一份烦恼和焦虑,多一分快乐和轻松。

移民在加拿大生活得不容易。文化的藩篱,语言的障碍,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见加上经济的困境和落差,大大加剧了家庭和婚姻的危机。如此难关多半只有依靠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度过。互相理解和支持不是自然而来的礼物,是个人的素养,宽容的胸怀的产物。可以源自父母的影响,或许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有目的自我培养和陶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婚姻和恋爱不是一回事。恋爱只是俩人的事,只要俩人心投意合管他外界是晴是雨是暖是凉。婚姻就不同了,婚姻是社会性的,不但关系到本人,还关系到双方的父母兄弟姊妹,甚至关系到双方的亲戚,东方的文化使之更为复杂。婚姻是合约,是一种双方责任的承诺。既然是合约,在商业上,合约的内容越具体和明确,合约被顺利履行的可能性就越大,商业风险因此而得以减少。同样,对婚姻来说,结婚之前双方互相了解得越透彻,婚姻走向破局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很多人对婚前约法三章持反感的态度,以为这是对神圣的爱情的亵渎。婚前约法三章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体现了双方对婚姻的认真及重视,是保护婚姻的。至于约法三章的内容,有有关财产的,有关要不要生孩子的,甚至有允许一方每年可与旧情人相会一次的,等等。在外人来看某些内容可被认为是极其荒唐的,但要知道这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旁人没有说三道四的必要。(婚姻统计表明,经人介绍的婚姻的离婚率低于自由恋爱婚姻的离婚率。)

话说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这里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盲区”,男孩心中的女人的形象是母亲,女孩心中的男人的形象是父亲,这是确实的。一般而言,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女人是母亲,接触最多的男人是父亲。但长大以后在交友,恋爱结婚的时候如果再仅以自己的双亲为标准来看待其他的女性和男性,就会有问题了。世界上男男女女有多少,他们在体力,智力,性格,爱好上是千差万别。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就会误入“盲区”。另外,出身的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使造成问题。我有一个朋友一次到我家来玩,聊天之中,抱怨起他的老婆来了。他告诉我一次他的小舅子到他家来,拿起他的衬衣就穿着走了,他很不高兴。但他老婆却说他太小气。后来我才知道他老婆有四个兄弟,家里经济很紧,兄弟之间衣服都是混着穿。怪不得在他老婆眼里,家人特别是男人混穿衣服是再自然不过了。在生活里,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谈自家的亲人时需特别的注意,避免引出敏感的话题。譬如,丈夫对妻子说,我妈很能干,我没看到过比我妈更能干的女人。如果反复地这样讲,妻子听了会不舒服,可能认为丈夫抱怨自不够能干。反之,如果妻子老是对丈夫说我爸很聪明,我没看到过比我爸更聪明的男人,丈夫听了也会不舒服,认为妻子抱怨自不够聪明。讲话的人或许是无意的但听者会觉得心里很不爽。建议不妨一试:对你的妻子(丈夫)說:”这件事我妈(爸)肯定做不到,你真行!“。看她(他)高兴不高兴,肯定会屁颠屁颠的。俗话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由衷地赞扬她(他)为你所作的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千万不要讽刺,说什么今天太阳从西边出了,等等。

有些人一有事,不是先和自己的配偶商量,而是先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这样做实际上等于是冷落了或者说是无视了自己的老婆或丈夫,是极为不可取的,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华人的家题恐怕这现象更普遍。不少华人老人认为儿女有事先和自己商量是自己教育得好,是儿女孝敬自己,洋洋得意,对儿女也是指手划脚。他们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伤害儿女的婚姻。记住,婚后你最近的人是你的妻子(丈夫)和孩子,其次才是父母。据说有心理学家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和所谓的孝子(女)结婚,其实是有道理的。

要谈相互理解,不得不提情商,这是近来热门的话题。诸多的研究表明在个人走向成功的要素里情商起的作用远大于智商。情商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察知和理解他人之感受。情商的要素:交流,同情,共感等无一不是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人对外界的第一反应是情感,即所谓的喜,怒,哀,乐,然后才是理性的反应。大脑不能控制作为第一反应的情感。但适宜的,智慧的情感的流露却可通过训练来增强。研究发现人的智商一般来说是先天的,但情商却不是先天的。无端地发火,无节制的抱怨会危害与他人的关系,是底情商的表现。所谓高情商,对于情感不是要控制不让流露。不露情感的人,是可怕的人,因为别人不敢接近他。这样的人也是属于低情商的人。相反,看到他人不幸,你流露出出于内心的同情。看到荒唐的事,你流露出愤慨。这样你会引起他人的共感,别人容易与你交流,会围绕在你的周围,这样的人是属于高情商的人。婚姻是建立夫妻交流的基础之上,双方情商越高婚姻的圆满度就越高。情商的提高不能一就而就,需不断地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长期进行自我意识的改造。情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想今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交流。

(最近时有消息传来,熟人朋友中“XXX与XX离婚了”,“XXX婚姻危机”,从而引发本人写一点对婚姻的方方面面的议论以抛砖引玉,希各位为“困惑中的婚姻”广出高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幸福家庭 / 从海水是咸的谈起--嘗过了才知道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是我们来加拿大后第一次游海水泳。儿子平时喜欢游水,在泳池里甚至还把水喝进来再吐出去,我说脏,他说他不在乎。这次来加勒比海度假的第2天一大早,儿子就兴冲冲地一头往海水里扎了。一会儿他把头钻出水面,一边呸着海水,一边大叫海水怎么这么咸啊!当他看到我在笑时就说:”爸,你笑什么呀?“我说:“我就知道你会大叫海水的苦咸”。在出发前,儿子曾问我:“爸,海水是什么味道?”“海水是很咸的”,我回答。我暗暗地想非得等你亲口常尝一尝你才会真正知道。对于第一次偿海水味道的人,不管事先知道不知道海水是咸还是淡,对海水的咸度都会大吃一惊。不是吗,海水如此之清澈,大海又是那么浩淼,这样咸的水,该有多少盐哪,想象都难。其实呢,儿子小时候曾经在海水里玩过。家里还有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一双小手紧紧抓住塑料浮垫旁的绳子不放,在翻腾的浪花里显得既兴奋又紧张。时隔多年海水的味道当然是不会留在他幼小的记忆里了。

    一个人,作为个人来说,从小到大经历是很有限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似乎都有一张地图,个人的经验,尤其是父母,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构成了这张地图。我们平时对外界的反应,处世为人无不受到它的极大的影响,或者说是限制。我们对这张地图之外的天地就往往不能正确地掌控了。就像初喝海水那样,想象不出原来它是那样地咸。听说有个本地小学高年级的老师,为了让同学理解女性有了身孕后的感受,让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在肚子上绑个沙袋过周末,来体验孕妇的感受。两天下来孩子们大叫吃不消。我觉得该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来理解他人的感受。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们对于健康或自由的认识。常言道当你失去了健康,才知道有了健康的幸福;当你失去了自由,才知道自由的宝贵。有一种叫天然的乐天主义,就是说为自己每一天的活着,每一餐的进食而感谢上苍。当然这有点儿极端了,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着而感到庆幸吗?有这样的想法为底,我们或许会少一份烦恼和焦虑,多一分快乐和轻松。

    移民在加拿大生活得不容易。文化的藩篱,语言的障碍,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见加上经济的困境和落差,大大加剧了家庭和婚姻的危机。如此难关多半只有依靠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度过。互相理解和支持不是自然而来的礼物,是个人的素养,宽容的胸怀的产物。可以源自父母的影响,或许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有目的自我培养和陶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婚姻和恋爱不是一回事。恋爱只是俩人的事,只要俩人心投意合管他外界是晴是雨是暖是凉。婚姻就不同了,婚姻是社会性的,不但关系到本人,还关系到双方的父母兄弟姊妹,甚至关系到双方的亲戚,东方的文化使之更为复杂。婚姻是合约,是一种双方责任的承诺。既然是合约,在商业上,合约的内容越具体和明确,合约被顺利履行的可能性就越大,商业风险因此而得以减少。同样,对婚姻来说,结婚之前双方互相了解得越透彻,婚姻走向破局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很多人对婚前约法三章持反感的态度,以为这是对神圣的爱情的亵渎。婚前约法三章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体现了双方对婚姻的认真及重视,是保护婚姻的。至于约法三章的内容,有有关财产的,有关要不要生孩子的,甚至有允许一方每年可与旧情人相会一次的,等等。在外人来看某些内容可被认为是极其荒唐的,但要知道这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旁人没有说三道四的必要。(婚姻统计表明,经人介绍的婚姻的离婚率低于自由恋爱婚姻的离婚率。)

    话说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这里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盲区”,男孩心中的女人的形象是母亲,女孩心中的男人的形象是父亲,这是确实的。一般而言,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女人是母亲,接触最多的男人是父亲。但长大以后在交友,恋爱结婚的时候如果再仅以自己的双亲为标准来看待其他的女性和男性,就会有问题了。世界上男男女女有多少,他们在体力,智力,性格,爱好上是千差万别。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就会误入“盲区”。另外,出身的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使造成问题。我有一个朋友一次到我家来玩,聊天之中,抱怨起他的老婆来了。他告诉我一次他的小舅子到他家来,拿起他的衬衣就穿着走了,他很不高兴。但他老婆却说他太小气。后来我才知道他老婆有四个兄弟,家里经济很紧,兄弟之间衣服都是混着穿。怪不得在他老婆眼里,家人特别是男人混穿衣服是再自然不过了。在生活里,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谈自家的亲人时需特别的注意,避免引出敏感的话题。譬如,丈夫对妻子说,我妈很能干,我没看到过比我妈更能干的女人。如果反复地这样讲,妻子听了会不舒服,可能认为丈夫抱怨自不够能干。反之,如果妻子老是对丈夫说我爸很聪明,我没看到过比我爸更聪明的男人,丈夫听了也会不舒服,认为妻子抱怨自不够聪明。讲话的人或许是无意的但听者会觉得心里很不爽。建议不妨一试:对你的妻子(丈夫)說:”这件事我妈(爸)肯定做不到,你真行!“。看她(他)高兴不高兴,肯定会屁颠屁颠的。俗话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由衷地赞扬她(他)为你所作的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千万不要讽刺,说什么今天太阳从西边出了,等等。

    有些人一有事,不是先和自己的配偶商量,而是先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这样做实际上等于是冷落了或者说是无视了自己的老婆或丈夫,是极为不可取的,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华人的家题恐怕这现象更普遍。不少华人老人认为儿女有事先和自己商量是自己教育得好,是儿女孝敬自己,洋洋得意,对儿女也是指手划脚。他们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伤害儿女的婚姻。记住,婚后你最近的人是你的妻子(丈夫)和孩子,其次才是父母。据说有心理学家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和所谓的孝子(女)结婚,其实是有道理的。

    要谈相互理解,不得不提情商,这是近来热门的话题。诸多的研究表明在个人走向成功的要素里情商起的作用远大于智商。情商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察知和理解他人之感受。情商的要素:交流,同情,共感等无一不是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人对外界的第一反应是情感,即所谓的喜,怒,哀,乐,然后才是理性的反应。大脑不能控制作为第一反应的情感。但适宜的,智慧的情感的流露却可通过训练来增强。研究发现人的智商一般来说是先天的,但情商却不是先天的。无端地发火,无节制的抱怨会危害与他人的关系,是底情商的表现。所谓高情商,对于情感不是要控制不让流露。不露情感的人,是可怕的人,因为别人不敢接近他。这样的人也是属于低情商的人。相反,看到他人不幸,你流露出出于内心的同情。看到荒唐的事,你流露出愤慨。这样你会引起他人的共感,别人容易与你交流,会围绕在你的周围,这样的人是属于高情商的人。婚姻是建立夫妻交流的基础之上,双方情商越高婚姻的圆满度就越高。情商的提高不能一就而就,需不断地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长期进行自我意识的改造。情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想今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交流。

    (最近时有消息传来,熟人朋友中“XXX与XX离婚了”,“XXX婚姻危机”,从而引发本人写一点对婚姻的方方面面的议论以抛砖引玉,希各位为“困惑中的婚姻”广出高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家家有本难念的經
    • 你说得太有道理了,但其实这种做法本身的心理含义就是自己的父母才是最亲近的人,而另一半则不是。如此一来二往,双方分手是迟早的事情。
      "有些人一有事,不是先和自己的配偶商量,而是先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这样做实际上等于是冷落了或者说是无视了自己的老婆或丈夫,是极为不可取的,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华人的家题恐怕这现象更普遍。不少华人老人认为儿女有事先和自己商量是自己教育得好,是儿女孝敬自己,洋洋得意,对儿女也是指手划脚。他们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伤害儿女的婚姻。记住,婚后你最近的人是你的妻子(丈夫)和孩子,其次才是父母。据说有心理学家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和所谓的孝子(女)结婚,其实是有道理的。"
      • 想一想,如果结婚10年的话,可能不到你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的一半,结婚20年的话,也才到2/3长,结婚30年,大概才长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似乎应该和父母亲一点。
        • 有道理. 所以应该"执母之手, 与母偕老", LOL!
          • 要多点平和,少点极端嘛。和父母亲一点,并不能推论出一定要"执母之手, 与母偕老"。你可以和父母更亲一点,不妨碍与那个不那么亲的人一起生活,也不妨碍和不那么亲一点的夫或妻"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既然大家都承认与之结婚的那个人很多时候并不是最爱的那个人。
            • 亲,不那么亲和完全不亲,这些状态之间都是可以转换的,就看时间和付出。夫妻两个刚结婚的时候,也许没有和父母那么亲,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两人的付出,也许用不了20年,就能超过和父母亲的程度。如果天天打架的话,没准用30年。
        • 忠孝不能两全啊!如果一家的孩子觉得爸爸亲爷爷奶奶,或者妈妈亲外公外婆,他们不会觉得怪怪的吗?
          • 孩子觉得奇怪,那是孩子智慧的表现,孩子看得很准,事实就是这样的。想想很多人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的情况,大了后就是和爷爷奶奶更亲。原因无他,时间。
        • 结婚又叫做成家,家是什么?应该是你最亲的地方吧?如果家里的另一半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倒也公平,如果另一半全心全意为这个家,而你却更想着自己父母的家,对对方是不是不公平?这种做法是不是很猥琐?结婚前为什么不说清楚?看看有谁愿意跟这样的人成家?
          • 家是应该成为最亲的地方,但这个应该是需要有实际的东西做基础的,这个基础,除了物质条件,更需要时间的投入,也更需要夫妻两人的精力和精神的投入。如果,夫妻的家,存在有了足够时间的跨度和足够精力的投入,最后是完全可能超过和父母的亲的程度的。
            没到达之前,理性地承认,并不是一件让人难堪的事吧。
            • 估计你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吧?所以才会有理性地承认这样的说法。其实不难堪,关键是要公平,要双方都认可。请问你是否在婚前跟另一半说清楚了你的立场和观点?
              • 相信爱情,也相信亲情,还相信爱情是不等于亲情的。想想那么多极度相爱的人,3,5年后就无可奈何地承认转化为亲情了,还有那么多极度相爱的人,做出了让爱人极度伤心的事。
                而最后幸福的人们,往往是经历了一个大的时间跨度,20年至少是有的,这就超过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而至于其中的付出,只有2个人才知道。
                • 很多人在无可奈何地承认转化为亲情之后就跟有爱情的小三走了……。在你看来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取决于相处时间的长短,殊不知,很多人之间是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你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你结婚前会把你的这种想法如实的告诉另一半吗?能否回答这个问题?
                  • 我看很多人在承认爱情转亲情之后并没有跟什么小三走。时间的长短不是决定亲情浓厚的唯一因素,还取决于你为此付出真情的多少。比如,有的父子或母女共处20年,彼此不和,不亲的事情完全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所以简单讲,两个新婚的人,也许他们的爱情是在最高点,而要论彼此亲情的程度,却不一定是在最高点。一般情况下,在经历了3-5年的共同生活后,有的也许彼此间亲情加浓,而有的却并没有增加多少,这总会有差异的。这时候,来比较夫妻间的亲和与父母的亲,不同的人肯定是会有不同的结论的。

                    象你下面讲的,两个人就是在结婚时达成了共识,夫妻之间应该是最亲的,这只是两人设定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已。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实现那个共同目标的实例也不少。原因就是在于,为实现这个共同目标,需要:1 时间 2 彼此真情的投入 3 一起坚持不动摇。没有实现的,基本不出上面3个条件范围。
                    • 说了这么一大堆,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在结婚前会跟你的老婆如实说出你的观点吗?如果不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如果说了,你老婆还是愿意嫁你,你说的也还是废话。如果说了,你老婆不愿意嫁你,你说的就更是废话了。人的感情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
              • 我比较同意raza的看法。理论上说,当然夫妻之间信任应该排第一。但实际能做到的不多。原因很简单,夫妻之爱是有条件的。再浓列的爱情,也是有条件的。所以一个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男人,会怀疑妻子看扁他,而不会怀疑妈妈要看扁他。
                • "以个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男人,会怀疑妻子看扁他,而不会怀疑妈妈要看扁他。" 这个说得太对了。
                  • 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成为一个人对配偶从一开始就有所保留的理由。正常的人,一般都是开始信任配偶,但遭到了打击后变的不再信任了,从一开始就这样,说明TA没有成熟。
                    • 对。所以讲,夫妻是应该最亲的,但绝不是从成为夫妻的那一天就是最亲的。这是一个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要做的还有很多,要经历的时间也会很长。请允许对方有所怀疑。
                      我看有的情形是一开始两个人都没有互信,虽然也结了婚,或者说没有认识到,也没有共同的目的去把自己的家建成一个真正的可以夫妻亲超过父母亲的家。所以才有一方无限制地索取,一方理所当然地享受;一方豪不留情地打击,一方无可奈何地忍受。
                • 父母之爱怎么会没有条件?你必须是他们的子女,否则一切免谈。他们对于你是无法选择的,你对于他们也一样。可是夫妻是两个成年人的选择。只要双方达成共识,亲不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一方隐瞒自己的想法,甜言蜜语哄得对方结了婚,
                  最后说,三十年后也许我会觉得你比我父母亲,这就太不地道了。
    • 写得真好。赞!
    • 说得不错。不过从跟贴的数量看,好像同意的人不多。
      老一辈和我们这一辈的关系怕是难以改变了,要想改恐怕就会发生家庭战争。我们能做的就是教育下一代,同时不要掺和他们将来的家庭生活。
      • TA这贴跟幸福家庭板块的格调格格不入,所以呼应的人少。。。幸福家庭板块的宗旨是要让读者看了之后油然产生一种“自己原来还算幸福”的感觉。。。
    • 读后感:1,LZ辛苦了,码了这么多的字,不容易啊。2,文章理论太多,说教太多,例子不够生动,不大符合本板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知音风格。
      • 有道理,码出的文就像一小房间挤满了人,自己也觉得看得累。多谢。
    • 写的很好, 分析也很客观. 那些把父母放第一位, 父母也总期望被孩子放第一位的人, 最好的就是不要结婚, 守着父母过一辈子, 免得让爱人失望, 让自己遗憾.
      • +
    • 出于家庭和谐的需要,处理日常琐事以小家为重是明智的,但说到信任,我永远相信,男女之爱的变数要远大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只不过在多子女家庭,涉及偏心问题,这时候父母和子女的利益就远不像小夫妻的利益那样高度一致
      • 挺有意思的议题。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男女之爱有非比的一面--出于天性:舔犊之情,出于自然:喂养之间的付出的交流。出国以后使我吃惊的是西人社会对儿童利益的保护的深度,它是源自于什么呢?扯远了。
        • 生不生孩子, 可以有选择; 生了孩子, 就必须尽到抚养的义务, 这绝对没有选择. 西方社会对于保护孩子有诸多立法, 但还真是没听说有立法要求孩子成年后必须扶养父母来作为偿还的. In the life circle, "养儿才知父母恩", 不全对, "养儿为报父母恩", 可能更准确一些.
    • 说到父母之爱与夫妻之爱的差别,只要想想父母对孩子心甘情愿的付出,无论是在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是在宽容上,有多少夫妻之间能比得上?
      • 你说得不错,但忽略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因素。
        照你的说法延伸下去,每个人都时时处处以自己父母为第一,自己子女、配偶其次的话,那家庭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配偶还有什么义务去尊重、赡养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呢?
        说白了,你把自己的丈夫/妻子列在第二等,还指望他/她们对自己父母象自己一样,这可能吗?
        • 家庭为第一,夫妻之间也应该是第一,我都同意。承认夫妻之亲暂时比比不过和父母之亲,不妨碍夫妻两个人继续努力成为第一亲。
          两人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感情,有的是经历,经过努力后,肯定能发现夫妻之亲超过和父母之亲。这是不少家庭最后的结果。同时,也有很多人不这样做的。有的人互相猜忌,有的人彼此恶语相加,有的人自私为大,有的人同床异梦,有的人在努力,却总没找到方法。
      • 如果母“真的”对孩子心甘情愿的付出,无论是在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是在宽容上,就不会教育出孩子有“父母之恩大于夫妻之情”这种观念。一般能把孩子洗脑成这样的父母,都是有私心的。
        • 我没有统计过,但我不认为会有很多父母去教育孩子“父母之恩大于夫妻之情”这种观念。不排除有想控制孩子的父母,如果有,应该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比例。
    • The points in the discussion are arguable - depending on your perspectives. However, this guy's writing style/skill is really terrible. What a stupid title/intro!
    • 这篇文章不是判断父母与夫妻关系孰近孰远,而是讨论在这两种关系同时存在的时候,怎么做对家庭更有利。
      这篇文章不是判断父母与夫妻关系孰近孰远,而是讨论在这两种关系同时存在的时候,怎么做对家庭更有利。

      大家讨论了半天,好像把这个前提忽略了。

      我相信很多人到最后始终和自己父母感情最深,但他/她们不一定凡事总是以自己父母为先,会考虑到家庭,子女,配偶等诸多因素,理智地做出决定,这样就算得上是“情商”高。反之或者家庭生活一团糟,或者夫妻关系紧张。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反过来说,作为明智的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介入子女的生活。有很多例子,和老人住在一起时家里鸡飞狗跳,两口子恨不能打离婚。老人回去了,两人过得好好的。如果是这样,做老人的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
      • 一针见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