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原创>---性别和性取向认定重不重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性别和性取向认定重不重要?重要吗?不重要吗?重要吗?不重要吗?………争论在继续……
今天要投票的BILL13引起社区里大讨论,特别关注到多伦多华人社区,反对此法案的,支持此法案的各有理由。
反对者说此法案以法律形式宣传同性恋,怕影响性观念传统的华人孩子,而有被引诱成同性恋的危险性,以致于断子绝孙,另外受不了给孩子那么多样的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选项;支持此法案者称此法案为保护弱者不受欺凌,就是同性恋也有同等权利,称反对者是基于对于同性恋的恐惧。各执一词。
可以看出反对法案者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认定很不屑一顾,于是就有了辩论:“重要吗?不重要吗?重要吗?不重要吗?………”这样的妈来妈去的。
这里我发现一个特点,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发现:关于这个法案有人提出是政客的手段而已。实际这方面的探索和发现是在学术界进行了很多年,在学术界内已经形成主流的共识,而后推广至政治和法案层面的。这个与哥白尼被烧,伽利略被迫害先基于宗教和政治的目的,而后控制学术界是相反的过程。也就决定着事情性质的不同。相反,反对者是基于某些宗教观点和习俗,至事实于不顾,很情绪化地喊着反对。
性别认定是个人内在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也是扪心自问“我是谁”时,必须回答的问题。性取向是个人的性行为,因而变性,双性也属于性别认定的部分。无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均属于性取向。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对于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研究发现: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多方面的过程,学习掌握性感觉,发展新的亲密关系和管理性行为并预防不良后果也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性别认定不仅仅是性行为本身,也与其它的身份认定(职业,政治,信仰,亲密关系,成就,文化,兴趣,个性及身体等认定)相互影响的。这也是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研究发现与性别认定和性取向有关的象征意义在孩子们早年已经深入到孩子的骨子并可能危害到个人的自尊及其它身份认定。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学龄前就开展性别和性取向认定教育的学术依据,这不是让孩子改变性别认定和性取向,而让孩子学习了解性别和性取向,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是长期的过程,慢慢从容地、尽力少施加压力地认清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并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地确立自己的性别认定和性取向,这个过程无论对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在身份认定探索过程的迷茫,痛苦和挣扎。这里事实上不存在把孩子本是异性恋引诱成同性恋这个问题,如果有同性恋认定,那么本身就有这个生理基础,只是可能更少迷茫、更少痛苦,更少挣扎地承认真实的性别认定。否则只能增加很多个人生活与事业上的困难,继而产生家庭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我们的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明确的性别和性取向认定教育是空白,我们对把捂着盖着的探索过程给纳入教育的轨道,并用清晰化的方式有可能会有莫名的焦虑和抗拒,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和学校开设一个新学科还不一样,因为这部分涉及到我们自身的认定和挑战我们的习惯价值,触及我们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其中定会有很多顾虑和迷茫。但如果我们重视孩子健康成长,只使用传统的方式,对人类发展新的认识至之不理,满足于把孩子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对待5%-7%人群的同性恋身份采取闭目塞听的方式,还以为各种身份认定会自然健康的形成,其结果会不会达到我们的期望?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基因、激素、认知和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没有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所以有家长认为学校有性取向教育会把孩子教成同性恋是没有依据的。
讨论了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重不重要,再回头看这个法案应不应该通过呢?



小资料:

回头看与同性恋有关的观念与法律也是一段辩论和斗争历史,1948年,加拿大立法认定同性恋行为是非法。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同性恋被认为是精神障碍,写入疾病分类标准里。1968年前总理Pierre Elliot Trudeau颁布法令为同性恋无罪化,但同性恋是精神障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协会先后取消了同性恋为疾病的划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活动如火如荼。2006年加拿大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这可见同性恋是个从有罪到无罪,从有病到无病的过程。

事实上由于同性恋的不被认可,使之产生很强的耻辱感,因而可以感到自身没有价值,并内化成为自身一部分。有人否定或掩盖自己的性取向,这种防御式的自我否认在社会上很严重,他们最大的顾虑是缺少父母,老师和咨询者的理解和支持。

同性恋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异性恋原因主要源于耻辱感、偏见及歧视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更是同性恋青少年自杀的第三大原因。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幸福家庭 / <原创>---性别和性取向认定重不重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性别和性取向认定重不重要?重要吗?不重要吗?重要吗?不重要吗?………争论在继续……
    今天要投票的BILL13引起社区里大讨论,特别关注到多伦多华人社区,反对此法案的,支持此法案的各有理由。
    反对者说此法案以法律形式宣传同性恋,怕影响性观念传统的华人孩子,而有被引诱成同性恋的危险性,以致于断子绝孙,另外受不了给孩子那么多样的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选项;支持此法案者称此法案为保护弱者不受欺凌,就是同性恋也有同等权利,称反对者是基于对于同性恋的恐惧。各执一词。
    可以看出反对法案者对性别和性取向的认定很不屑一顾,于是就有了辩论:“重要吗?不重要吗?重要吗?不重要吗?………”这样的妈来妈去的。
    这里我发现一个特点,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发现:关于这个法案有人提出是政客的手段而已。实际这方面的探索和发现是在学术界进行了很多年,在学术界内已经形成主流的共识,而后推广至政治和法案层面的。这个与哥白尼被烧,伽利略被迫害先基于宗教和政治的目的,而后控制学术界是相反的过程。也就决定着事情性质的不同。相反,反对者是基于某些宗教观点和习俗,至事实于不顾,很情绪化地喊着反对。
    性别认定是个人内在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也是扪心自问“我是谁”时,必须回答的问题。性取向是个人的性行为,因而变性,双性也属于性别认定的部分。无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均属于性取向。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对于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研究发现: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多方面的过程,学习掌握性感觉,发展新的亲密关系和管理性行为并预防不良后果也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性别认定不仅仅是性行为本身,也与其它的身份认定(职业,政治,信仰,亲密关系,成就,文化,兴趣,个性及身体等认定)相互影响的。这也是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研究发现与性别认定和性取向有关的象征意义在孩子们早年已经深入到孩子的骨子并可能危害到个人的自尊及其它身份认定。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学龄前就开展性别和性取向认定教育的学术依据,这不是让孩子改变性别认定和性取向,而让孩子学习了解性别和性取向,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是长期的过程,慢慢从容地、尽力少施加压力地认清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并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地确立自己的性别认定和性取向,这个过程无论对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在身份认定探索过程的迷茫,痛苦和挣扎。这里事实上不存在把孩子本是异性恋引诱成同性恋这个问题,如果有同性恋认定,那么本身就有这个生理基础,只是可能更少迷茫、更少痛苦,更少挣扎地承认真实的性别认定。否则只能增加很多个人生活与事业上的困难,继而产生家庭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我们的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明确的性别和性取向认定教育是空白,我们对把捂着盖着的探索过程给纳入教育的轨道,并用清晰化的方式有可能会有莫名的焦虑和抗拒,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和学校开设一个新学科还不一样,因为这部分涉及到我们自身的认定和挑战我们的习惯价值,触及我们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其中定会有很多顾虑和迷茫。但如果我们重视孩子健康成长,只使用传统的方式,对人类发展新的认识至之不理,满足于把孩子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对待5%-7%人群的同性恋身份采取闭目塞听的方式,还以为各种身份认定会自然健康的形成,其结果会不会达到我们的期望?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基因、激素、认知和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没有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所以有家长认为学校有性取向教育会把孩子教成同性恋是没有依据的。
    讨论了性别和性取向认定的重不重要,再回头看这个法案应不应该通过呢?



    小资料:

    回头看与同性恋有关的观念与法律也是一段辩论和斗争历史,1948年,加拿大立法认定同性恋行为是非法。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同性恋被认为是精神障碍,写入疾病分类标准里。1968年前总理Pierre Elliot Trudeau颁布法令为同性恋无罪化,但同性恋是精神障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协会先后取消了同性恋为疾病的划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活动如火如荼。2006年加拿大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这可见同性恋是个从有罪到无罪,从有病到无病的过程。

    事实上由于同性恋的不被认可,使之产生很强的耻辱感,因而可以感到自身没有价值,并内化成为自身一部分。有人否定或掩盖自己的性取向,这种防御式的自我否认在社会上很严重,他们最大的顾虑是缺少父母,老师和咨询者的理解和支持。

    同性恋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异性恋原因主要源于耻辱感、偏见及歧视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更是同性恋青少年自杀的第三大原因。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Yup
      But this will take generations to change, to realize that it is not a "disease", it does not need a "cure", and there should be no shame to acknowledge of who he or she is. It is the smae thing as being a black person
      • how about人兽交?
    • 难得如此理性科学的思考,赞一把!希望坛子上真正关心这个议题的朋友们,对这个议题本身,了解多一些,反对和支持,光是情绪化的言论,不足以说服他人。
      • 谢谢,大家一起思考,整体才有改观。
    • May 19(10-13:00pm)性别,性取向及儿童性教育知识讲座及论坛 (讲座 10 点到12点。 讨论 12点到1点).密西沙加黃金廣場81號
      • 请问有更详细点的资料吗?谢谢!
    • 非常好的探讨。关于同性恋性取向问题,补充一点。大部分同性恋者并没有性取向问题:我是个男人,我喜欢我的另一半也是个男人。以前文艺作品喜欢描写同性恋有男儿身,但自认为女性,打扮也女性。有这种情形,但同性恋中很少。
      欧洲有不少男模,非常阳刚,可惜女性享受不到他们,因为他们是同性恋者。
      • 超佩服你的勇气。
        • 哪天如果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就像承认自己是左撇子那么轻松。这个社会就可能少了很多悲剧。
          • Thank you that you make this clarification, otherwise, almost all of your female fans will break their hearts tonight.
            Try to put a bracket to avoid this kind of confusion next time.
      • 浪费啊~~~
      • 没太看明白,你这个“我”就是指的你自己,还是一种表达方式来说明同性恋是这样的心理。
        • no no, should not be himself. a big no no...
          • 我想也是,但是上面的帖子把我搞糊涂了。
          • 谢谢ingale。我是引用他人的文章。没加引号。
      • 你说女性化的男同性恋者很少,那么那些阳刚的男同性恋者都找谁?阳阳结合?
        • 在性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也无意去打听细节。只是说,自我身份认定没什么问题。大部分男同性恋者,不是那种娘娘腔的男人。大部分女同性恋者,不是那种假小子。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你看不出他们跟异性恋有什么区别。
          • I do have 2 colleagues (one is a gay, the other one is lesbian) who self-identified themselves and notified us their preference. I do feel that there are some sub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ose heterosexuals; hopefully I am not too judgmental.
            But I think that we should have open mind and show respect to the other people‘s personal choices.
      • 听起来不错呀,怎样才能享用欧洲名模?楼主自己搞到了吗?
    • 同性恋问题其实不需要要对同性恋者本身做什么改变或者教育。其实是需要对异性恋者进行改变或教育,让异性恋者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
    •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说,“he is gay!”或什么的。 LZ所叙述的同性恋的成因绝不是简单的什么遗传的特例,而是更为复杂的心理形成的结果。这样一来完全有可能同性恋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而且有不少同性恋家庭已收养了孩子。这些孩子将会受到什么影响?
      •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基因、激素、认知和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没有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所以有家长认为学校有性取向教育会把孩子教成同性恋是没有依据的。
        • 泰国人妖用的激素哪里搞的到? 学校会提供吗?
        • 既然承认个体的行为和环境因素有关,那么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我怎么觉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性解放风潮到目前的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运动,其最终的结果是一夫一妻的家庭的解体。
    • 我觉得老祖宗的五行,阴阳结合,阴阳结合而化万物等等都昭示了生命的无限延续必须是阴阳交错,阳阳或阴阴,乃是走向毁灭的开始
      • 老祖宗还订了缠小足,留辫子,三期四妾呢。。咋样,试试?
        • 您吃东西专挑残渣糟粕,那也是您的自由
      • 我大学毕业上班,上到一年左右的时候一个刚来的同事叫我去国贸边上的Friday吃饭。路上他说他是个gay,我当然是很客气的说whatever.回来后也没向任何其他人说起过,但心里要说不咯硬,那是假话。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现在觉得他们就是一群和我们straight有所不同的人。

        但差别并不大,也就是黑人和黄人的不同,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不同那样,人生九种,各有不同,没啥可奇怪的。

        至于学校教孩子们要认清自己的性别,乃至要尊重BGLT群体,我觉得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
        • 这也不用等到大学毕业上班那么费劲吧? 大学里没有吗?
        • 俺也讲个故事-
          很久以前曾经给一老外当过中文老师。特聪明特彬彬有礼一美国小伙,从苹果公司总部派驻到中国管技术,手下一帮中国软件工程师。

          教了他一段时间之后,总觉得他那方面有点不一样。有次上完课,突然天降大雨,他决定撑伞送俺回家。那个样子象下了一个巨大的决心。俺后来隐晦地问了问他,证实了我的感觉-他是一个同志。

          他手下有个工程师和俺是哥们。俺跟他说了这个,哥们坚决不相信。结果这哥们后来调去美国苹果,俺的学生那时也回了美国,就跟俺哥们坦诚了此事。哥们终于说,俺看得还挺准滴。
          • 简单常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