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对应时辰保养经络
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这里的“夜半”即指子时,也就是指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意思是说子时为阴气最重的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我们此时最宜安然入睡。
按照人体的生理规律,女子每隔七年,男子每隔八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黄帝内经》认为,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容憔悴,发鬓斑白”。也就是说,女子42岁,男子48岁,体内阳气开始衰竭,头上就会慢慢出现白发。而最易出现白发的地方就是两鬓了,所以后人才有了“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叹。
丑时:旧血不去,新血不来,深度睡眠让肝血推陈出新 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丑时(凌晨1~3点)气血流注肝经,这时轮到肝“值班”了。肝主藏血,中医认为“卧则血归于肝”,人体在此刻应进入深度睡眠当中,以利于肝血的代谢。如果此刻没有好好休息的话,肝血不能及时回流,就会导致代谢失常。肝血不能“推陈出新”,肝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肝病。
根据“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流于诸经”的原则,通过伸懒腰可以起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的作用。通过这个动作,不仅可使头脑更加清醒,肝脏功能同时也受到了激发,从而起到很好的养肝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人动血行于诸经,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静卧时,气血才能归于肝脏。
“久视伤血,久坐伤骨。”对于电脑族而言,经常会出现视物模糊、双眼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血不能滋养双目所致。因此,想要养眼,先得护肝。
《灵枢》认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也就是说,肝血提供的血液和阴津可以滋养眼睛,只有肝脏功能正常,看东西才能清晰明亮。可见,养好肝是明目的基础。
女人以肝为本,远离妇科疾病,一定要养好肝!养生古训:“女子以血为主,以肝为养”。
肝藏血,主疏泄。它相当于一个“血库”,这个血库充盈,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任冲二脉通畅,月经就会准时到来,妊娠、孕育及分娩等也得以顺利进行。
要想养肝,一定要注意饮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营养供应,身体就算本事再大,血也生化无源。肝脏喜欢什么呢?它喜欢青色的食物。因为“肝主青色”,比如一些人晚上睡不好,早上醒来后面色发青就是这个原因。同样“青色入肝经”,青色食物对肝脏也有很好的滋养功效。所以,平常多吃一些青色的蔬菜,对养肝是很有好处的。烟花三月,许多朋友喜欢出门踏青。趁踏青的时机品尝一些新鲜的野菜,既可赏心悦目又可养肝护肝,真可谓两全其美。当然,吃不到新鲜的野菜也没关系,“肝性喜酸”,可以去市场选购一些天然原味的绿色蔬菜,在家烹饪时适量加些食用米醋,也有益肝脏健康。
一个人生闷气,这样肝气也得不到宣泄。肝经走两胁,乳房为肝经的必经之处,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乳腺增生。肝无补法,只有破法。想要破解肝气郁结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哭。按照中医五行说,肝为木,有生发的特征,在志为怒;肺为金,在志为悲。金可以克木,所以悲克怒。一个人生了很大的气,要想让她把气给泄了,哭也是不错的选择。女人生气了喜欢哭鼻子,这时你可千万别阻止她,这其实是在“排毒”呢。哭完之后,心中的郁闷也就化解了,这时也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了。
寅时:日夜交替之时就是气血整装待发的时刻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也就是凌晨的3点至5点,此时肺经当令。肺为“相傅之官”,能朝百脉。寅时全身气血都流注肺经,我们身体的这位“相傅”此刻就担负起“均衡天下”的责任,对全身的气血重新进行分配,此刻肺是最忌打扰的。
赤龙绞海。在我们舌下有一条纵行的白色薄膜,由一束纤维组织组成,前面与牙龈相连,后面与舌腹相连,我们称之为舌系带。舌系带的两边有“金津”、“玉液”两大穴位,从名字上就知道这两个穴位有分泌唾液的功效。当这两个穴位受到刺激后,口中便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当津液满口时,再分数次吞咽而下。依法吞咽七次。可别小看这个办法,《太上黄庭经》有载:“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太元气经》则认为唾液如甘露一样可以“溉五脏、蒙五彩”。
太渊为肺经的原穴。原穴就是脏腑的元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意思是说五脏有病,最早会在原穴上反映出来。而刺激这些穴位,也可以起到调治内脏阴阳,治愈五脏疾病、强壮内脏的功效。太渊穴是肺经中元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打个比方来说,此处相当于肺经的源头,肺气便是由此处源源不断地运达全身各处的。所谓“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刺激此穴便相当于深挖井,使肺气源源不断地涌出。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因此这个穴位补肺气的效果是最好的。肺气足则卫气强,卫气强则腠理密。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肺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邪不能侵肺,我们体内的这位“宰相”大人便可安心工作,肺的宣发和肃降正常,自然就不会再咳嗽、气喘了。
卯时:太阳升起之时,大肠经也会跟着兴奋起来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古人划分时间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那时没有钟表,他们便用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到了汉代,人们又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经脉值班。这里的“日出”就是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清晨5点到7点,用地支来表示就是卯时。卯时轮到谁值班呢?这时大肠经该上场了。
《素问·灵兰秘典》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为了配合大肠经的工作,此时我们该“方便”了。每天起床后喝杯温开水,有冲洗肠胃、清理体内毒素、促进排便的效果。
“赤龙绞海”法加按摩天枢,是每个便秘患者都应该掌握的“排便”良方
天枢穴为大肠经的募穴。“募”是聚集、汇合的意思,募穴是脏腑经气的汇集之处,专治本脏腑的疾病。身体仰卧,肚脐(即神阙穴)旁开两寸处即为此穴。天枢为古代星宿名,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主持天际各星的运行。此穴位借“天枢”名,意指应天枢之星象,沟通胸腑上下之气。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身半以上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此穴为水谷之气升清降浊的枢纽,可以升降气机、斡旋上下。此外,天枢穴又为胃经的腧穴,因此有调肠和胃、理气消滞的效果。仰卧,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扰,慢慢向下压,力道由轻到重,持续2分钟后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注意两侧都要按摩。如此坚持一周左右,便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多练习“赤龙绞海”加按摩天枢,对促进排便有相当好的作用。
我国民谚中有“男人头上三把刀,早酒晚茶黎明色”之说。俗语讲“黎明同房,瘫倒一床”。卯时天门开,此时人体阴阳平衡,若行房事,便会使阴阳失衡,以致危害到健康。清晨性爱是美丽的“罂粟”,只有远离才能永葆身心健康。
卯时天大亮了,这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此时人体阴阳应该是平衡的。但若选择此时进行房事,就会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从而使双方心力交瘁。因为男女交欢时要消耗大量肾精,中医认为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关于“伎巧出焉”,唐朝医家王冰将其解释为“造化形容”,也就是父精母血运化胎儿,意思是说肾主管的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过正常的性生活。若清晨行房事,身体耗费大量的肾精就会导致阴阳失衡、疲惫不堪。肾精亏虚,还会导致卫表不固,这样外邪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所以,房事过后应该需要一个养息和调整的过程,以使身体得到恢复。
五更泄又称“鸡鸣泄”,多因命门火衰以致大肠经经气不能提升而致,治疗的办法就是补脾肾。每天按摩足三里穴,平时多吃些当归羊肉汤,便可起到温补肾阳的效果,对治疗五更泄效果非常明显。
《灵枢》认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可见,此穴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有着很好的效果。经常刺激此穴,可起到固肾益精、温脾助阳、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这个穴位时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用掌心盖住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可用拇指用力按揉此穴,时间在5分钟左右,刺激强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佳。也可采用艾灸法,即将艾条点燃后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皮肤微烫但不至灼伤为宜,每周2~3次,每次灸15~20分钟,这样坚持1~2个月,肠胃功能便可得到改善。
手阳明大肠经是位于手臂外侧的一条经络,每天坚持拍打一次,保持大肠经气血的旺盛通畅,舒活了整个手臂的气血,让手臂得到放松,可以预防手臂酸胀疼痛等麻烦。一句话:每天拍拍大肠经,内外舒畅两手轻!
大肠经在手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那就是合谷穴。。“面口合谷收”,作为全身四总穴之一的合谷,不仅主治头面部的眼、耳、鼻、口腔、咽喉的所有疾病,如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眼病、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体炎、咳喘等,而且还对其他各种因为肺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此外还对便秘、腹泻、腹痛、呕吐、黄疸、水肿、难产等诸多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此穴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针麻穴。总之一句话,合谷就是一个宝,健康生活少不了!也难怪它被历代医家称为万能之穴了!但要注意,此穴有滑胎之嫌,孕妇绝对不可使用!
辰时:赐点食物吧,胃经在“嗷嗷待哺” 辰时--7∶00~9∶00--胃经最旺
此时阳气最盛,脾胃的运化功能最强,就算摄入的热量再多,我们的身体也能把它们“消灭干净”,所以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长胖。如果你不吃早餐,到了胃经值班时无事可做,就会过多地分泌胃酸,长此以往,胃病就会找上门来了。再者,没有食物,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对各脏腑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按时吃早餐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辰时又被称为“食时”。辰时,也就是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钟,是气血流注胃经的时候。按照人体的自然规律,这时就应该吃早餐,以让胃经“有活干”。此时进食,就是配合胃的工作,有很好的养胃效果。
如果你不吃早餐,不给胃填东西,胃“无事可做”就会一直分泌胃酸,时间久了我们就有患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的危险。另外胃经不消化还容易导致胃经气血不足。到了9点钟,由于胃里没有食物传来,脾没有东西运化,人就会感到头晕乏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不足,各脏腑也会因缺少气血的供养而使你百病缠身。另外,不吃早餐还有一个危害,那就是容易导致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与五脏虚弱有关,而吃早餐则可以使脏腑得到很好的供养,从而起到预防并减轻病情的效果。
辰时一定要吃早餐,但关键是吃什么、怎么吃。吃得好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好却会让你疾病缠身。因为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可化生万物。
《素问·五脏别论篇》也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胃经为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遇冷则会凝滞。如果清晨醒来脾胃的功能还没恢复正常就进食寒凉食物,极易导致气血凝滞,这势必会削弱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好,脏腑便可得到滋养,你的身体就会硬朗;脾胃不好,小病小灾的也就不离身了。
教您一个判断胃是否有寒的小方法:伸出手掌,大拇指下方本节骨肌肉明显突起的部位叫鱼际,若鱼际处血管青筋很多,表示此人胃有寒,你在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了。
清代有位医家就曾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中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粥文化”。。《医学入门》中就有“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的记载。可见,清晨来一碗稀粥,可以让人一整天都焕发神采。
其实喝粥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养胃”,因为它不但不会消耗胃气,而且能补益胃气。什么是胃气呢?中医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黄帝内经》就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暖暖的春天里,早上醒来总感觉精神疲惫,胃口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是肝火太旺,以致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所致。对此我们除了要加强饮食上的调理,少酸多甘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调理。其中,阳陵泉穴泻肝火的效果就相当不错。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曾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的论述。意思是说,阳明经脉接受了食物之后,再经元气的温煦将其变成水谷精微疏布全身,这种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血”了。脾胃健壮,人体气血就会充足;脾胃虚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气血就会生化无源。
《黄帝内经》认为,足三里穴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的生长。药王孙思邈也认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按摩足三里穴,有益寿延年的效果。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复杂的经络,我们必须化繁为简。对于胃经的锻炼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搓脸抓乳推肚子揉三里,虽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四个动作。
胃经上还有一个善于救急的宝贝,那就是梁丘穴,在大腿最下端前缘,膝盖往上约2寸处就是。当发生急性胃肠疾病的时候,如胃痛、肠胃炎、肚子痛,可以立即在该穴位寻找痛点,一按就灵。此外,遇到急性乳痛、腰痛、膝关节痛时,用它也可以一招制敌!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将脾胃的功能比作仓廪,即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等物质以供养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后天之本”之称。“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想要养脾,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脾主肌肉,通过锻炼肌肉,便可达到强壮脾胃的效果。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有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效果才是最好的。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伤肉”也就是伤脾。天天坐那儿不锻炼也会使元气得到耗损,这叫暗耗元气。元气伤了,身体就会慢慢弱下来,白天上班也会经常感到没精神,四肢无力。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呢?这里教你几个自检的小办法,第一就是看眼皮。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你的脾也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致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茯苓可谓是健脾益寿第一药。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期服用。茯苓中所含营养物质也甚为丰富,常服还可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古人甚至将其尊称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至于茯苓的吃法,《红楼梦》中有很好的记载:“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当然,用人乳和着吃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实际,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药店买些茯苓粉,每次取5克冲进牛奶,“每日早起”食用。之所以选择早餐时间吃,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过,己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脾经此时最旺盛,也最易受补,这样便可以借天时使茯苓的健脾功效发挥到最大。另外,如果你喜欢喝粥的话,也可以将茯苓粉做成粥来吃:取茯苓粉15克、薏米60克、大枣10枚一起煮粥,每日当成早餐,不仅可以健脾,还可养颜美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者闲麻烦,也可以直接去超市买些现成的茯苓饼,上班的时间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你是否有经常流口水的尴尬呢?可别小瞧这个现象,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按照中医“五脏化液”的理论,“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和液是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出自肾和脾。我们前面所说的“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个人经常流口水的话,你不能说他老是“吐唾沫”,因为它的病根不在肾,而在脾,脾之液为涎,这才是口水。
正常情况下,涎液是上行于口中的,但又不溢出于口外,因为口唇这扇“大门”把它挡住了。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如果脾经出了毛病,最先会表现在口唇上。脾气若虚弱,肌肉就会失去弹性、易松弛,睡着后就会不自觉地张口,这时口水自然就会外流了。所以如果你总爱流口水的话,那就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脾脏是否正常。脾脏不正常不仅反应在爱流口水上,还会反应在嘴唇上。
《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为脾之华,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的唇红润有光泽,则说明脾胃健壮。如果嘴唇经常干燥脱皮且没有光泽,口中常有异味,则表明脾脏有问题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补脾,多吃一些生于土中的食物,对补益脾脏有很好的效果。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说过:“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因为脾五行属土,而长期生长在土中的食物,如土豆、山药、红薯等正可以应脾土之气,因此对脾胃有很好的补益效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烹食,煮粥做菜均可。大家也可以试一下中里巴人推荐的“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补益脾胃的功效相当显著,且食材都很常见,真可谓物美价廉的保健佳品。
此外,再教你一个补脾的小妙方,那就是动动我们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经常给舌头做做运动,也可起到固齿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动动我们的舌头
伸缩运动:静坐去除杂念,眼睛半闭。微微张开双唇,将舌头伸到最长,保持5秒钟然后缩回。如此反复做36次。
蛇吐芯:双唇微微张开,将舌头伸到最长,然后向左右来回摆动,就像蛇吐芯的样子。如此反复做36次。
做完以上两个动作之后,舌下会分泌出大量的津液,这时可再用吞津法,将唾液分次咽下,对补肾强精也有好处。这套舌头操非常简单,平常空闲的时候便可以操作,十分方便。当然,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推荐您还是上午9点到11点做。此时为气血流注脾经之时,锻炼效果是最好的。
归根结底,肥胖的根源都在于脾。在这里提醒那些准妈妈或是已身为人母的年轻女士们,不要再用嘴给孩子喂食,以免使孩子受到感染。其实脾虚不只会导致肥胖,它还会使身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身材过于消瘦。我们知道肥胖主要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如果脾脏运化水谷的功能出现异常,人体就会消瘦。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一些人,饭也不少吃,可就是想胖胖不起来,其实这是脾脏不好,身体吸收营养的功能降低所致。你可能有些羡慕他们。先别忙着羡慕,因为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一年当中,长夏养脾最适宜。中医有“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五脏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令。什么是长夏呢?中医上将立夏到小暑这个阶段称为夏,对应于心;而小暑至立秋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也就是暑热刚刚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身体气血充足,神清气爽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午时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辰,午时,阴长阳消,午睡让过旺的心火顺利地消减下去。《黄帝内经》有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阴阳交替之时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顺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时和中午的午时正是天地阴阳的一个转换点,是“合阴”“合阳”,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时,人体也必须注重这个转接点进行休息调养,让身体顺应天地的气机变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觉”叫做“盗天地之生机”,这是最高明、最科学的养生智慧。
在不同的季节,午睡也有不同的讲究,尤其是在时间长短上应该有所不同。中医养生讲究“顺四时”,其实睡午觉也应该“顺四时”。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有“春困”,夏天要养心,秋初有“秋乏”,而且这个时期内天气比较热,白天时间长,晚上相对睡得会少一些,所以白天应该好好睡午觉,尤其是夏天,睡得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而深秋和冬季白天比较短,夜晚睡眠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午觉就可以少睡点,或是好好地“闭目养神”一会儿就可以。
《黄帝内经》中讲:“心藏神,主神志”。你思想压力大、情绪紧张可不就是一种过度的思维神志活动吗?时间一长就容易耗伤阴血,造成心血虚,心血一虚,阴阳失衡,心火也就烧起来了。
《黄帝内经》上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夏天的时候会出现“苦夏”,我们一般认为是体质的原因,这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原因在“心里头”。通常来说,觉得嘴巴里发苦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胆的问题,《黄帝内经》中讲:“胆液泄,则口苦。”另一种就是心火太重造成的,常常还伴有口渴爱喝水、不想吃饭、舌尖发红、嘴巴里长疮等情况。
但这些表现都还只是“序幕”,《黄帝内经》里讲:“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下。”可见心与舌头、与嘴巴有经络连着!所以心有什么状况,就会从舌头上表现出来,舌头就像是心的一个“显示器”,一个窗口。比如舌头发红,嘴巴发苦,表明心火比较重;而舌头和嘴唇发白发淡,嘴里没味儿,那就是心血不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心火烧得太旺了,我们就用“灭火器”把冲得太高的“火苗”压一压。还有压心火的“灭火器”,苦瓜排骨汤就是一款性能最好、方便易用、最适合压心火的“灭火器”。所以中医顺四时的养生理论强调“夏养心”,就是说夏季的养生重点是养心。
一年大四季,一天小四季,不论是大四季还是小四季,中医都强调“夏季”(在一天当中当然就是午时了)要养心,这可以说是对心脏的特别关照,因为心是内脏之君主,皇帝的待遇当然和别人不一样,得伺候好了。
那养心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养神也!你要是觉得说养神有点悬乎,那么有一点最明显--如果我们中午睡会儿午觉,那么下午就不会像没睡觉那么哈欠连天的。
心经是阴经,而阴经的腧穴和原穴是同一个穴位,所以神门既是心经的腧穴,也是原穴。心经的神门穴是专管心神的。神门,就是心神出入之门,气血输注之处。所谓腧穴,就是经络气血输注之地,一般位于关节附近,是疏经活络的特效穴,而原穴是脏腑元气经过和会聚之处,是调理脏腑气血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刺激神门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可以疏通心经,又能够调理心脏的气血,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功能。心脏的功能恢复正常了,心神就能良好地工作,张弛有度,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该安静的时候安静。
心乃脏之君,神是人之本,而神又由心主导,所以养心即是养神,养神亦为养心。《黄帝内经》在谈到养生之总则时说了三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面两句话其实都在强调养心养神的重要性,这就是中医养生所主张的神形兼顾,重在养神。
午时经络锻炼:两“少”一极泉,守好神门是重点
心经上穴位非常少,(一侧)总共只有9个穴位,这里重点关注4个,首穴极泉、肘部少海、腕部神门以及掌中少府。
极泉在腋窝的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时多揉揉它,可以缓解情绪紧张、嘴巴发干、心烦口渴等心火过旺之症。此外,当发生胃痛、干呕、胳膊疼痛不能伸举,尤其是得上脑血栓后遗症,胳膊活动不自如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更显灵了。
肘关节的少海穴。胳膊弯曲,少海穴在肘横纹内侧一头,肘尖里面一点,你一按感觉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此穴用大拇指尖按效果最好,此穴的最大功用就是水火相济,促心肾相交,心痛、健忘、失眠、狂躁、过分爱笑、手发颤、胳膊挛痛、牙龈肿痛(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用),刺激此穴都能有效缓解,如果再配上三焦经的天井穴,则效果会更妙!
神门穴是心神出入之门户,是心经的俞穴也是原穴,所以如果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受惊了、烦躁不安、怔忡等症,此穴为首选。当然,它的功能并非如此简单,心血管的问题,如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平时也可以找它帮忙。此外,它还能帮忙解决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脘痛、没食欲、消化不好等,手腕痛也可以揉一揉它。此穴非常好找,在手腕内侧横纹的下方,豌豆骨后面的小窝里就是,但位置比较深,把指甲剪平了,用右手的大拇指尖稍微用点力掐按左手腕的穴位,然后两手互换,再用左手大拇指掐按右手上的穴位,每侧3分钟。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此穴可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尖掐按,也可以用筷子头点按。它是一个专治杂毛病的穴位,心里烦闷、胸中胀痛、感觉吸不上气、手掌发热、手指伸卷不利、阴痒、阴痛、小便不利都可以点按少府穴来缓解!
心经午时气血最旺,所以这4个穴位的最佳调养时间是在11~13点的午时,最好是在睡午觉之前,揉完穴位之后睡一觉,这样效果最好!
未时:营养大调整,就看小肠经泌别清浊的功能有多强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
未时不是“未事”,小肠不是小事,午餐吃饱也要吃好,这样才能让小肠经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小肠的主要任务又是负责消化吸收,只有午饭吃好吃饱,小肠才有东西可吸收,处于最佳运行时机的小肠经才能得到足够的气血补充,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小肠经气血不足了,直接就会影响到心经和心脏。
按照中医的经络气血循行理论,下午的1~3点是小肠经当班主时,在这段时间里小肠经的气血最为充足。而小肠经的行走路线刚好是沿着手臂经过肩膀,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主线继续往下走,而支脉则沿着脖颈,往上到达面部。
在下午1~3点的时候,强大的气血流就开始冲撞小肠经这条线。“痛则不通”,长时间伏案工作、使用电脑的人,难免胳膊、颈肩这些部位会有气血淤阻的现象,这样,当强大的气血流冲撞到有淤阻的地方时,就会出现酸痛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它说明你经络里的气血还比较足,有力量去冲撞、疏通淤阻的地方。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中的腧穴,所谓腧穴就是经气输注之处,多分布在手足关节附近,此类穴位最大的功用就是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什么关节酸痛、身体沉重对它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除了直通“阳气之海”--督脉外,还与身体的多条经脉有联系,所以不仅它的疏经活血功效非同一般,还具有非常好的提升阳气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畅”,阳气上来了,淤阻的地方就会不攻自通。
你可以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不动,只需伸出两手就行,可以两只手交换着来,也可以两手同时进行。伸开手掌,可以看见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条线,生命线、智慧线和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的末端。将感情线对准桌子沿,然后手掌立起,以手为刀,做切菜状,此时手与桌沿接触的地方就是后溪穴,你可以沿着桌沿左右滑动手掌或上下做切菜的动作来刺激它,每只手做50下,如果有酸痛感则效果会更好。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心藏神,主神志,当我们工作累了的时候,刺激一下小肠经上的穴位,活动一下小肠经走过的部位,可以很好地改善心脏的气血供应状况,增强心主神志的功能,我们的精力就会更加旺盛,工作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更高。而对老年人来说,增强心神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等心血虚弱不足的反应,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恶疾。
下午两三点脸红心跳病在心,其实也是心火过旺的一类表现。但要从小肠经来治;刺激小肠经上的两个要穴--后溪和前谷。
后溪和前谷是小肠经上前后相邻的两个穴位。后溪穴在两手感情线的末端,手掌的白色皮肤和手背的黄色皮肤的交界处;顺着小肠经的这条线再往前(小指方向)一点,在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小窝里就是前谷穴了,找的时候可以把手微握拳,在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外侧端就是,与后溪穴平行。这两个穴位的位置比较特殊,都在手掌的“侧棱”上,可以采用我们上文中介绍的“切菜式”来刺激它,也可以用筷子头或是笔帽点按,每次每个穴位50下,两手上的穴位都要刺激,每天1~2次,其中1次必须在症状发作时的下午两三点钟。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小肠经气血最旺、功能最好的时候,所以治疗的效果也最好。一般连续治疗一周以上情况就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申时:多喝水,膀胱经才能持久地保持青春活力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最旺
对我们来说,每天有两段时间最为宝贵,一个是朝阳初升之时,一个是夕阳西下之际,这两段时间人的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敏捷,四肢灵活,既是工作学习的良辰吉时,也是活动身体的绝佳时机。可以说,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精气神足不足,主要就看这两个时间的表现。尤其是由猴子所代表的从15点到17点的申时,如果这段时间你“人困马乏”,筋疲力尽,那就赶快出去活动活动,振奋精神,提升阳气。
申时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新陈代谢,这段时间是身体的一个代谢高峰。因为此时是由膀胱经“当班”,而膀胱是人体日常的主要废物排泄通道,就是装、泄废水的。如果这时候能多喝点水冲一冲身体的这个“下水管道”,那就能有效预防管道生锈、拥堵等麻烦事儿的发生!
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让膀胱“津液之府”实至名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喝的水多了,在满足身体的需求之后,多余的水就能载着身体里的垃圾更快地下输到膀胱,然后被排出去。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膀胱的问题当然得在膀胱经当班坐镇的时候来解决,下午的15点到17点是申时,正值膀胱经“当班”主时。所以这个时候适当多喝水,就相当于给身体下雨。身体下雨了,膀胱里面就会“涨水”,排尿量增加,这样大水一冲,身体里面的污泥垃圾就被清理干净了。
我们喝水应该以单纯的白开水为主,或是淡茶水(少放一点茶叶),千万不要把各种饮料、啤酒、牛奶等当开水喝,只有白开水和淡茶水(但如果已经发生了尿路结石等问题,那就只能喝白开水,不要喝茶水了,因为茶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才是最好的“膀胱清洗剂”,其他的东西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实际上是在给肾脏、膀胱增加负担。
除了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当多喝水以保持膀胱的清洁之外,我们还应学习一点基本的“保养维修技巧”,对于一些最常见的毛病要知道如何去处理。比如有的朋友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做完比较大的体力活动(比如爬山)、天气干燥或是饮水很少的时候,会出现尿液黄臭、小便时有烧灼感等“上火”症状。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去买下火药吃,其实大可不必。你可以去中药店买上一二两的鱼腥草,每次取20~30克用清水洗一下放进小锅里,加水500毫升左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个10分钟,然后倒出来(去渣)晾至不烫就可以喝了。如果你嫌没味儿,可以适当加一点白糖或蜂蜜调味,这就成了清凉美味的鱼腥草茶。喝上两杯之后,两三个小时工夫,你就能享受通泰酣畅的小便之旅了。
鱼腥草是个好东西,中医认为它味辛性微寒,具有极好的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是药食两用之佳品。中医的很多上火症状,在西医里就是炎症,而鱼腥草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所以不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来说,鱼腥草茶都是一款善待膀胱的最好礼物。
申时阳气沉降,是用泻下法治疗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
下午三四点犯困,多是膀胱经阳气衰弱,气血不足。那我们该如何来保养膀胱经,使它保持充足的气血呢?首先是好好吃饭(不偏食、不节食、不乱吃),好好睡觉(尤其是“子午觉”),这是最基本的两点。在此基础上,你可以去买一个小保健锤,如果是男士,我建议去买一根那种一尺多长的小擀面杖,每天睡觉前用它来隔着衣服敲打自己背部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舒经活络,促进膀胱经气血的流通。
申时是健身除病的最佳时机,“动汗为贵”,意思是说活动到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状态。换句话说,运动锻炼的效果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只有出汗了,才算是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掌心“灸”天柱,电脑一族明目解乏的小妙招
膀胱经是人身上行程最长的一条经,也是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可以说从头到脚,随手抓一个都是“宝”。不管是五脏六腑的毛病,还是五官九窍的问题,抑或肢体神志方面的障碍,都可以从这两条“道”上找到调治的捷径。
这里就教一个简单的提神解乏的小妙招,你坐在椅子上就能做。什么好办法呢?就是用自己两手的劳宫穴去“灸”膀胱经上的天柱穴。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往两旁各1.3寸(同身寸,中指第二节为1寸)各有1穴。当你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你就靠在椅子上,先把两手掌互相搓两三分钟,搓热之后,两手五指在脑后交叉,用两掌心分别去捂后颈部的左右两个天柱穴。每次捂两三分钟,重复三次以上就能见效。
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是阳气最足的两条经,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两道最重要防线,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边防部队。膀胱经的保养,最重要的就是背部的一段(左右各一)以及腿上的委中穴。背部的膀胱经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拍,去买一个专用的保健拍(要结实一点的),每天下午的3~5点(申时),用它来拍打自己的背部,以脊柱为中线,从上往下,重点拍打其左右两侧,
每次10分钟,可以左右手换着操作。拍打的时候要稍微用力一点,要让背部感受到充分的拍击力量,这样效果才会更好。拍打背部的膀胱经,可以说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保养了,因为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与五脏六腑对应的背俞穴,这些背俞穴是脏腑在背部的一个窗户,刺激它可以直接对脏腑起作用,所以说拍打背部的膀胱经是一个调养五脏六腑的最简要最有效之法!
委中穴是膀胱经在腿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位于膝关节后面,屈膝时腘窝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很好刺激,用手抓住膝盖上面的大腿部--左腿用左手,右腿用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向下(伸向腘窝),然后以中指去点按穴位,每次3分钟即可,平时可以每天1次(申时最佳),疼痛严重时可以增加到每天2~3次(其中一次安排在申时)。“腰背委中求”,此穴是腰腿部疾患的一个大救星,一切腰腿不适之症皆可求助于它,比如腰腿痛、风湿关节炎、膝关节不能屈伸、坐骨神经痛、腰腿沉重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此外,乳腺炎、发烧不出汗、湿疹、阴部发痒也可以用它来调治!
酉时:休息调养,让肾从容地贮藏脏腑的精华 酉时--17∶00~19∶00--肾经最旺
傍晚的酉时(17∶00~19∶00)又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段,所以此时是人体贮藏精华、调养肾脏的最佳时机。
申时膀胱排毒,酉时肾脏藏精,有排有收,有进有出,排收正常,进出有序,则健康常在,生命无忧!
下班之前一杯水,排石洗肾清膀胱
我们申时喝进去的“清洗”内脏的水在到达膀胱成为尿液之前,都得先由肾脏过滤一遍,然后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将完全没有用的废水,包括其中所含的垃圾下输到膀胱里,最后在膀胱自身的气化作用下将其排出体外。可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饮水机,长期使用之后必然会有一些污垢之物沉积到水桶和加热杯的壁上。同样的道理,肾脏在过滤和下输水液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毒素废物残留或沉积下来。天长日久,这些毒素废物越积越多,就会制造麻烦,如比较常见的毛病有不能正常排尿、尿潴留,肾脏和尿道的炎症、结石,甚至癌症,都与这有关。
肾阳虚者在下午五六点补肾阳最为有效。按中医来讲,肾阳虚是因命门火衰造成的,这种人的典型症状是腰腿酸软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性欲减退,伴随而来的还可能有精神状态不好,经常没精打采的,容易疲劳、夜尿多、小便清长等情况。
对于这种肾虚证的人,的确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补肾,而最佳的补肾时间就是在傍晚的酉时。肾阳虚用什么方法来补最好呢?我在学习前人智慧,并结合自己这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最灵验的补肾阳方法,那就是酉时喝鸡汤。
推荐其中一个最简便有效的“补肾阳之食疗秘方”。叫做“玉浆黄金鸡”,玉浆,酒也;黄金鸡,乃酒中之圣品黄酒炖鸡。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去超市买一只两斤左右的纯种乌鸡(雄鸡效果要更好一些。当然,如果你能买到江西泰和县的竹丝鸡那是最好),再买浙江绍兴产的黄酒1公斤。把鸡开膛后去掉内脏(如果是超市已经处理好的鸡则不用这一步),清洗干净后整只放进锅里,倒入黄酒,用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至肉烂即可食用。吃肉喝汤,每天下午18点左右(酉时)吃一次,连吃一周左右即可见到非常明显的效果。长期肾阳虚的朋友可以坚持每月吃一次,对我们上面说到的肾阳虚症状有极好的改善和彻底治疗作用。如果往本方中加入50克补肾中药肉苁蓉与鸡同炖,则效果更佳。这可以说是符合天人相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好办法。
酉时吃羊脊骨炖花生仁,哺乳期妈妈最好的补养
它的做法非常简单。买一具羊脊骨,洗净剁成小块儿,生花生米半斤,洗净(不用去红衣)泡半小时,再准备三四片生姜,5克大葱。先把羊脊骨放进锅里,加水浸没并高出二横指左右,用大火烧开,撇去泡沫,放入花生和生姜,改用小火慢炖。中途不要加水,炖至肉烂汤浓,加入葱和盐调味,即可吃花生喝汤。每顿两小碗(一般的小米饭碗),连续吃3天到1周,中间可以隔1周再吃。对哺乳期的妈妈们来说,这一个非常好的补养之法。“酉时补肾,吃一顿当十顿”。
两种地黄丸是天黑之前发低烧男人最好的药品
酉时发低烧,地黄丸来保,无论男女老少,若是因肾虚引起,皆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来调理。此乃古方老药,不但物美价廉,而且效果神妙!
补肾有补肾阴和补肾阳之别,肾阴虚者则补阴,肾阳虚者则补阳,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肾阴肾阳皆虚。不仅有肾阴虚症状,还有虚火的症状,可以先服用知柏地黄丸,因为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配以知母和黄柏,知母滋阴清热泻火,黄柏清泻下焦之火,八药合用共同发挥滋阴清热之功,阴液足,虚火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之后再用六味地黄丸巩固一下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知柏地黄丸因为有滋阴降火的功能,所以适用于阴虚火旺的情况。那么六味地黄丸更偏重于什么呢?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最根本方剂,滋阴的力量要更大一些。如果单纯就是肾阴虚,还没有什么口干,没有什么牙龈肿痛,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附:酉时经络锻炼:肾经是宝藏,脚下有金矿
先说腹部肾经的推揉方法,腹部的肾经是距离腹中线任脉最近一条经络,用手掌或手握空拳,沿着正中线从心口至小腹上下推揉,推到的自然就是肾经。气血流注肾经的时间是傍晚的酉时(每天的17~19点),在这个时候,或坐或站,隔着一层衣服推揉肾经5~8分钟,每天一次,即可保证腹部的肾经通畅无比。
然后说脚下的3个穴位。涌泉是肾经的第一大穴,位于前脚掌心,脚趾用力往下抓,这时前脚掌中会出现一个小窝,这个小窝里就是。此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保养方法,你去买两个保健球(就是别人拿在手里玩的那种金属球,其他材质的也可以),每天傍晚17~19点的时候打一盆(最好是桶)稍烫一点的热水(旁边再准备一壶开水,以便随时添加,保持水温),先把保健球放在水里,然后脱掉鞋袜把脚伸进盆里,这时保健球的外表已经被暖热了。将两个球一脚一个,踩在前脚掌心(涌泉穴处),然后脚上微微用力,让球慢慢地在盆底滚动,如此泡脚滚球15分钟,然后将脚擦干,穿上鞋袜,注意保暖。这样既有效地激活了脚部的气血,也让涌泉穴得到了充分的刺激,补肾强身,防病祛病,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很多人习惯睡前泡脚,泡完即上床睡觉,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若能在酉时采用这种方式泡脚,那效果必将更好!
照海和太溪都在内踝尖的旁边,照海在内踝尖下方的凹陷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太溪在内踝尖后方略微偏上一点的凹陷处,为肾经的腧穴和原穴。这两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来按揉,认准穴位所在的小窝,左手按揉右脚上的穴位,右手按揉左脚上的穴位,每穴每次3分钟,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照海在清热泻火、通经活络、利咽喉和安心神方面的表现不凡,对咽喉炎、扁桃体炎、失眠、精神忧郁、四肢倦怠、癔症以及便秘,女性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过多、子宫脱垂、阴部发痒都有很好的作用。
太溪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健腰膝的作用,慢性咳嗽、唾痰黏稠、咽喉肿、小便发黄、大便难解、肾炎、膀胱炎、神经衰弱、脚后跟痛、总想睡觉(赖床,经常躺在床上不想起)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都可以找它解决。
戌时:快乐起来,看心包经大显神威护心强身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最旺
古人认为,黄昏时分的19~21点是“阴气正盛,阳气将尽”的时段,属于调养生息的最佳时机。
19~21点对应的时辰为戌时,是经络气血流注心包经的时候。心包经是心包所属的经络,而心包是心脏的“保镖”。《灵枢·邪客》中讲:“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这里的包络,就是指心包,这句话的意思说,心是君主之官,邪不能犯,外邪侵袭于心的时候,首先会侵犯心包,有心包护驾。
心包经是行走在我们两手臂内侧的一条经络。它从心脏的外围出发,向上走,左右各分出一支,到达腋下3寸处,继续向上,转过肩膀,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经过掌心,直达中指尖,相当于整个手臂内侧的一条“中线”。我们可以一边看着电视,聊着天,一边两手互换着从腋下开始,自上而下捏揉心包经的行走路线,沿着胳膊、手腕、手掌,最后到中指尖。每侧捏揉10分钟左右即可,总共花20多分钟就能完成。
在捏揉的过程中,全身要放松,心情要平静,手上稍微用点力,动作慢一点,一下一下揉,要将力量“传递”到心脏。捏揉的时候不必具体针对某一个穴位,沿着心包经的这条线走就可以,但如果揉到某一个地方的时候感觉跟其他地方明显不一样,有酸、痛、麻木之感,那就要加以重点关注,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特效穴位”了。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就预示着这个地方可能发生淤堵了,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将可能危及心脏健康,引起各种心脏疾病。所以一旦发现情况,每天按摩的时候就要比其他地方多揉一会儿,直到把它揉得不痛了,没有特别的感觉了,那就好了。
把按摩心包经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甚至想立竿见影的话,那最好就是在戌时之“中点”--晚上的20点前后(20分钟内,也就是在19∶40~20∶20之间)按摩。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是在19~21点流注心包经,但并不是这两个小时内心包经的气血都是那么旺盛。在19∶40之前,气血还未完全流注到心包经,所以心包经的气血还不是足够旺盛;而到20∶20分之后,气血又开始下降了。这也就是说,晚上20点正好是心包经气血的峰值,而其前后的20分钟相对而言是它气血最旺、最平稳的时候。打蛇打七寸,做事瞅时机,你这时候按摩,就等于抓住了心包经的根本力量,效果自非一般时间的按摩可比。
戌时补土,饭后休息半小时最能呵护胃气
戌时是护心的良机,也是养胃的妙时,因为心火生胃土,所以善养心者脾胃功能亦不会差,脾胃不差人的“电量”就会很足!
19~21点正好是戌时。我们知道,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心包经是属火(因为心和心包都是属火的)的,脾胃是属土的,火生土,所以晚饭之后的戌时休息半小时,借火补土,以调养脾胃,这可不是调养脾胃、补益胃气的天然妙方吗?还有什么药物的效果能比这更好?
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尤其是老年人,先天之气将尽,全靠后天气血的滋养,所以养好脾胃就更是重中之重。脾胃养好了,吃嘛儿嘛儿香,消化吸收好,气血的生成就充足,精气神也都旺了。
拍手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交替激活拍手法”,对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白天没精神爱打瞌睡、手脚发冷等病症效果非常不错,对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也有极好的改善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适合“两老(脑)”人群--老年人和工作紧张的脑力劳动者们,我这里把它也分享给大家!
此方法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两手掌心、手指分别相对,相互击打,跟我们平时的鼓掌差不多,连续拍打5分钟,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活整个手掌;第二步,拍手背,先用左手掌拍右手背两分钟,然后再用右手掌拍左手背两分钟,如此交替拍3次,主要作用在于激活手背;第三步,拍手指尖,两手五指张开,略微弯曲,五指指尖相对,互相拍打3分钟,这一招的重点在于激活手指尖。在整个拍打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从头顶到四肢全身要完全放松,面带微笑,眼睛微闭,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两手掌心,以做到“意力”同用!
此法最佳的锻炼时间是黄昏的戌时(19~21点之间),因为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而此法的最大优点是身心同调,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掌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要穴,掌心相拍的重点就在于刺激劳宫;十指连心,“心手相连”,十指相拍也是为了调养心脏。这三步从整体上激活了手部的所有经络穴位和全息反射点,可以通调全身的气血,改善全身各大脏腑组织的功能。
双手合十,闭眼静养十分钟,是收敛心气、培养元气之妙法
“合掌交心”法的根本是一种意境,意到力自到。如果你能随时随地保持心平气和,那么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让你的身体得到巨大的收获;相反,如果你心浮气躁、杂念满怀,那么即使让你摆出多么复杂的架势,也难有什么效果。
“合掌交心法”这种功法源自我十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总结,很多人学会之后坚持锻炼,反映效果非常之好,特别是有一些工作比较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者,他们说自从坚持用合掌交心法锻炼之后,自己每天的身心状态好了不少,工作效率更高了。
练习合掌交心法的动作很简单。选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在公园的一个角落,或是在自家的阳台,或是在一间没有人打扰的屋子里;然后或站或坐,或盘腿打坐,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双手合十,五指相对,掌心略微拱起,中间空一些,举于胸前,平衡膻中的位置即可。但要想真正获得好的效果,还有3个要领必须把握好,那就是眼睛、意念和呼吸。两眼要自然微闭,眼神回收;意守膻中,暂时停止其他所有的思维活动,排除杂念,只想着两乳中点的膻中穴;采用腹式呼吸,节奏均匀自然,随着对功法的逐步熟练,可以适当延长呼吸的节奏。如果能做到这3点,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此法最好坚持每天练习一次,以黄昏时分为最佳,因为这段时间气血正好流注心包经,是疏导和发挥心包经功能的最佳时机,真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每次练习的时间不用太长,10~15分钟即可,但必须长期坚持,不要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日久天长,方可收到奇妙之效。一般来说,连续坚持锻炼一个月之后,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继续坚持,妙效则如涓涓细流,绵绵而来!
亥时:天地归于安静,养阴育阳在亥时 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
亥时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候,天地归于安静,人可以酣畅地释放激情,然后进入甜美的梦乡;亥时也是一天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阴气极旺将衰,阳气已尽将生,而此时也是人结束一天的生活,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周期的时刻。所以,亥时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男欢女爱,畅享激情,但这并非“常规动作”,偶尔为之即可,以节欲保精,益肾护身;二是进入梦乡,安身定神,养阴育阳,休养生息,此乃每日必行之举,违则伤身损体!
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亥时入睡最能养阴。35~40岁的人,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时入睡。《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三焦通百脉”。
医道同源,道家是我们传统养生文化的鼻祖,也是“儒、释、道”三家中与中医关系最亲密的一家,而“五龙盘体”则是道家养生功之精华。只此一招,不费时,不费力,即可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全都调养好,这样的养生妙法,对我们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五龙盘体功,所谓盘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卧功,也就是躺着做的;所谓五龙,它不是说有五条龙,而是指我们身体上的两手、两脚和躯干这五个部位,把这五个部位盘曲如龙,就叫五龙盘体。我们每天再忙,总是要睡觉的,所以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每天除了睡觉就没有空余时间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一般人练效果就不好,如果你本来生活就很规律,那练起来效果会更妙。
方法很简单,动作大体上跟我们平时的睡觉一样,只需要调整一下姿势就可以了。首先,床最好是东西走向的,头朝东,侧身躺下,面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古人说左青龙右白虎,都是练功的好姿势,当然还有“侧龙卧虎仰摊尸”之说,但古人练此功时一般以朝右为多。所用的枕头高低要适中,一般以自己的拳头高度为准,要松软舒适。然后,眼睛自然地闭上,口唇同时闭合,用自己的舌头顶住上颚,右手胳膊外展,肘部弯曲,掌面向上放在枕头上,手指自然微屈,左手胳膊向腹部弯曲,手掌捂住肚脐部,掌心劳宫穴正对肚脐眼。下半身右腿伸直(保持自然弯曲,以放松舒适为佳),左腿屈膝约45度,两脚脚趾微向内扣(用意不用力),含胸,身体向内自然蜷曲,形如弓状即可。
以上是基本的动作要领,还有两个要领是调气和调神,也就是呼吸节奏和意念的调控。呼吸方面,节奏快慢适度,随其自然即好,不必特别关注;同时精神放松,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想法,意念集中于肚脐部,不必特别去想,只是作为一种思维寄托而已,之后自然会慢慢睡去。
如此姿势,安然入眠,整个功法就这么简单。说得直白点,不过是入睡前的一个姿势而已,不耽误你任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帮你节约了时间--帮助你更快地入眠,所以只要愿意,任何人都能做到。大道至简,你不要觉得它太简单,这可是道家养生之秘法,而且还有一首“五龙盘体”口诀,我在这里也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有所体悟,诀曰:
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
从口诀的后面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此功法是与睡眠结合起来练习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达到身心两忘,形神俱妙而至入定”。因为“形神皆定”就可以少做梦,睡得更香更踏实。睡前练功,即可将功法和睡眠两者结合起来,以此功法来提高睡眠之效,以睡眠来延展此法之功用。而睡眠本就是养阴、养血、养心、养神,休养生息之妙法,睡前再配合“五龙盘体”之神功,两者的精妙功效自然融合,养阴育阳、护身调神的功效无出其二!
此功法安心养神功效犹佳,特别适合那些整天脑子转个不停、用脑过度的城市白领一族,对记忆力不好、失眠多梦、思维反应比较迟缓的朋友和中老年人来说,更是一剂良方。不知您注意没有,在这个功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那就是要用左手捂住肚脐部,掌心的劳宫穴正对肚脐--神阙穴。
三焦经上的阳池穴可以调动人体的能量,让手脚不再冰凉
小小一个空窍,洞彻天地之玄妙。阳池是三焦经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体上的很多毛病就会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手脚冰凉是现在许多人身上很常见的一种情况,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尤其以女性和老人为多。去药店买上10来根艾条,每天临睡之前,也就是晚上九十点左右,点燃艾炷,用它来炙烤两手腕的背部,腕横纹中点的小窝(用手按可以感觉到),也就是阳池穴。炙烤的时候艾炷头距离手腕两厘米左右,既要能感觉到热量,又要防止烫伤,每只手每次炙烤5~10分钟(如果没有艾炷,用香烟也可以,一支烟正好能灸一只手)。如此每天坚持,灸完睡觉,连续1个月,即可见到明显的效果,手脚发冷的症状将会大大改善,一般两到三个月以后,手脚就不再会无缘无故地发凉了。
艾灸阳池穴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临睡前,也就是亥时(21~23点)。这时候人体气血之洪流正好流注三焦经,此时三焦经的气血最旺,功能最强,调理它所产生的效果自然也最好。因为当气血流注一条经络的时候,经络本身就在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增强自身的能量,冲撞淤滞不畅的地方,你再在后面推它一把,助它一臂之力,效果当然会比平时好得多。
一个更简单的防治手脚发凉的好方法,就是睡前(亥时)用热水泡脚。首先,泡脚的水要用“姜水(每次往水中加入四五片生姜烧开)”或“艾水(往水中加入10克左右艾叶烧开)”;第二,泡脚不要用一般的盆,而要用至少1尺高的桶,并且在泡的过程中身边要准备一壶开水,不断往桶里加,使水温始终保持在有点烫脚的感觉;第三,每次至少要泡15分钟以上,至头上微微出汗效果最好;第四,每次泡完脚之后最好在10分钟内上床睡觉,并且要注意脚部的保暖;第五,必须要每天坚持,至少连续1个月以上,不可浅尝辄止,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你把这五个要领都做到了,那你的泡脚效果必然比一般的泡法要好得多!
“兜肾囊”--古代养生家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
此法虽为古代医家不传之秘法,其动作却非常简单。“兜肾囊”,其中的“肾囊”,其实就是男性的睾丸。有朋友可能不明白,睾丸就是睾丸,为什么又叫肾囊呢?因为睾丸被古代医家称之为“外肾”,与肾同出一源(连“长相”都差不多),而它又位居阴囊,所以就叫肾囊。那么何谓“兜”呢?兜有衣兜之意,这里的意思则是用手包围着向上托举,整个动作有点像我们平时用两只手从河里或盆里往起捧水的姿势。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在每天的戌亥两个时辰交接之时,也就是晚上的9点左右(以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为最好)或站或坐或躺,形式不拘,当然以坐式或躺式效果最佳。先来说坐式,把手洗干净,然后选择一间安静的屋子(一般以自己的卧室为佳),关上门,解开衣服,脱去裤子,盘腿端坐在床上或沙发(椅子)上;全身放松,停止一切思维活动,意守丹田(将全部的意念集中于丹田--肚脐下面一寸半处的气海穴,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个地方,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聚精会神”的状态);然后两手掌面对搓3~5分钟,等两手掌搓热之后左手四肢并拢,兜托住整个阴囊,拇指轻轻按住阴茎,以防止之后练习时摆动,右手掌面横贴在小腹部耻骨上面的阴毛处,然后两手同时用力往上兜托--左手兜托住阴囊向上托举,右手掌面沿着腹部中线(任脉)向上推摩至肚脐处,如此反复做81次。之后再换手操作,右手四肢并拢兜托阴囊,左手放在耻骨上阴毛处,跟前面的方法一样,再做81次就完成了。所有动作就是这么简单,可以睡前练习,练完即睡觉,效果更佳!一般坚持半个月即可见效,坚持时间越长则效果越佳,最好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习惯。
此法历史悠久,但由于古代医家、养生家们一直秘不外传,所以不为大众所知,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医家典籍广泛刊载。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么几本,一本是由明代养生家高濂所著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一本是由明代医家李梴所撰的《医学入门》,其中就有通过练习“兜外肾”治疗外感病和遗精、早泄等生殖病的记载;还有明清时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这里的“夜半”即指子时,也就是指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意思是说子时为阴气最重的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我们此时最宜安然入睡。
按照人体的生理规律,女子每隔七年,男子每隔八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黄帝内经》认为,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容憔悴,发鬓斑白”。也就是说,女子42岁,男子48岁,体内阳气开始衰竭,头上就会慢慢出现白发。而最易出现白发的地方就是两鬓了,所以后人才有了“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叹。
丑时:旧血不去,新血不来,深度睡眠让肝血推陈出新 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丑时(凌晨1~3点)气血流注肝经,这时轮到肝“值班”了。肝主藏血,中医认为“卧则血归于肝”,人体在此刻应进入深度睡眠当中,以利于肝血的代谢。如果此刻没有好好休息的话,肝血不能及时回流,就会导致代谢失常。肝血不能“推陈出新”,肝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肝病。
根据“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流于诸经”的原则,通过伸懒腰可以起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的作用。通过这个动作,不仅可使头脑更加清醒,肝脏功能同时也受到了激发,从而起到很好的养肝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人动血行于诸经,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静卧时,气血才能归于肝脏。
“久视伤血,久坐伤骨。”对于电脑族而言,经常会出现视物模糊、双眼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血不能滋养双目所致。因此,想要养眼,先得护肝。
《灵枢》认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也就是说,肝血提供的血液和阴津可以滋养眼睛,只有肝脏功能正常,看东西才能清晰明亮。可见,养好肝是明目的基础。
女人以肝为本,远离妇科疾病,一定要养好肝!养生古训:“女子以血为主,以肝为养”。
肝藏血,主疏泄。它相当于一个“血库”,这个血库充盈,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任冲二脉通畅,月经就会准时到来,妊娠、孕育及分娩等也得以顺利进行。
要想养肝,一定要注意饮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营养供应,身体就算本事再大,血也生化无源。肝脏喜欢什么呢?它喜欢青色的食物。因为“肝主青色”,比如一些人晚上睡不好,早上醒来后面色发青就是这个原因。同样“青色入肝经”,青色食物对肝脏也有很好的滋养功效。所以,平常多吃一些青色的蔬菜,对养肝是很有好处的。烟花三月,许多朋友喜欢出门踏青。趁踏青的时机品尝一些新鲜的野菜,既可赏心悦目又可养肝护肝,真可谓两全其美。当然,吃不到新鲜的野菜也没关系,“肝性喜酸”,可以去市场选购一些天然原味的绿色蔬菜,在家烹饪时适量加些食用米醋,也有益肝脏健康。
一个人生闷气,这样肝气也得不到宣泄。肝经走两胁,乳房为肝经的必经之处,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乳腺增生。肝无补法,只有破法。想要破解肝气郁结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哭。按照中医五行说,肝为木,有生发的特征,在志为怒;肺为金,在志为悲。金可以克木,所以悲克怒。一个人生了很大的气,要想让她把气给泄了,哭也是不错的选择。女人生气了喜欢哭鼻子,这时你可千万别阻止她,这其实是在“排毒”呢。哭完之后,心中的郁闷也就化解了,这时也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了。
寅时:日夜交替之时就是气血整装待发的时刻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也就是凌晨的3点至5点,此时肺经当令。肺为“相傅之官”,能朝百脉。寅时全身气血都流注肺经,我们身体的这位“相傅”此刻就担负起“均衡天下”的责任,对全身的气血重新进行分配,此刻肺是最忌打扰的。
赤龙绞海。在我们舌下有一条纵行的白色薄膜,由一束纤维组织组成,前面与牙龈相连,后面与舌腹相连,我们称之为舌系带。舌系带的两边有“金津”、“玉液”两大穴位,从名字上就知道这两个穴位有分泌唾液的功效。当这两个穴位受到刺激后,口中便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当津液满口时,再分数次吞咽而下。依法吞咽七次。可别小看这个办法,《太上黄庭经》有载:“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太元气经》则认为唾液如甘露一样可以“溉五脏、蒙五彩”。
太渊为肺经的原穴。原穴就是脏腑的元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意思是说五脏有病,最早会在原穴上反映出来。而刺激这些穴位,也可以起到调治内脏阴阳,治愈五脏疾病、强壮内脏的功效。太渊穴是肺经中元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打个比方来说,此处相当于肺经的源头,肺气便是由此处源源不断地运达全身各处的。所谓“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刺激此穴便相当于深挖井,使肺气源源不断地涌出。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因此这个穴位补肺气的效果是最好的。肺气足则卫气强,卫气强则腠理密。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肺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邪不能侵肺,我们体内的这位“宰相”大人便可安心工作,肺的宣发和肃降正常,自然就不会再咳嗽、气喘了。
卯时:太阳升起之时,大肠经也会跟着兴奋起来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古人划分时间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那时没有钟表,他们便用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到了汉代,人们又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经脉值班。这里的“日出”就是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清晨5点到7点,用地支来表示就是卯时。卯时轮到谁值班呢?这时大肠经该上场了。
《素问·灵兰秘典》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为了配合大肠经的工作,此时我们该“方便”了。每天起床后喝杯温开水,有冲洗肠胃、清理体内毒素、促进排便的效果。
“赤龙绞海”法加按摩天枢,是每个便秘患者都应该掌握的“排便”良方
天枢穴为大肠经的募穴。“募”是聚集、汇合的意思,募穴是脏腑经气的汇集之处,专治本脏腑的疾病。身体仰卧,肚脐(即神阙穴)旁开两寸处即为此穴。天枢为古代星宿名,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主持天际各星的运行。此穴位借“天枢”名,意指应天枢之星象,沟通胸腑上下之气。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身半以上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此穴为水谷之气升清降浊的枢纽,可以升降气机、斡旋上下。此外,天枢穴又为胃经的腧穴,因此有调肠和胃、理气消滞的效果。仰卧,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扰,慢慢向下压,力道由轻到重,持续2分钟后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注意两侧都要按摩。如此坚持一周左右,便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多练习“赤龙绞海”加按摩天枢,对促进排便有相当好的作用。
我国民谚中有“男人头上三把刀,早酒晚茶黎明色”之说。俗语讲“黎明同房,瘫倒一床”。卯时天门开,此时人体阴阳平衡,若行房事,便会使阴阳失衡,以致危害到健康。清晨性爱是美丽的“罂粟”,只有远离才能永葆身心健康。
卯时天大亮了,这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此时人体阴阳应该是平衡的。但若选择此时进行房事,就会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从而使双方心力交瘁。因为男女交欢时要消耗大量肾精,中医认为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关于“伎巧出焉”,唐朝医家王冰将其解释为“造化形容”,也就是父精母血运化胎儿,意思是说肾主管的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过正常的性生活。若清晨行房事,身体耗费大量的肾精就会导致阴阳失衡、疲惫不堪。肾精亏虚,还会导致卫表不固,这样外邪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所以,房事过后应该需要一个养息和调整的过程,以使身体得到恢复。
五更泄又称“鸡鸣泄”,多因命门火衰以致大肠经经气不能提升而致,治疗的办法就是补脾肾。每天按摩足三里穴,平时多吃些当归羊肉汤,便可起到温补肾阳的效果,对治疗五更泄效果非常明显。
《灵枢》认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可见,此穴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有着很好的效果。经常刺激此穴,可起到固肾益精、温脾助阳、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这个穴位时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用掌心盖住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可用拇指用力按揉此穴,时间在5分钟左右,刺激强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佳。也可采用艾灸法,即将艾条点燃后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皮肤微烫但不至灼伤为宜,每周2~3次,每次灸15~20分钟,这样坚持1~2个月,肠胃功能便可得到改善。
手阳明大肠经是位于手臂外侧的一条经络,每天坚持拍打一次,保持大肠经气血的旺盛通畅,舒活了整个手臂的气血,让手臂得到放松,可以预防手臂酸胀疼痛等麻烦。一句话:每天拍拍大肠经,内外舒畅两手轻!
大肠经在手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那就是合谷穴。。“面口合谷收”,作为全身四总穴之一的合谷,不仅主治头面部的眼、耳、鼻、口腔、咽喉的所有疾病,如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眼病、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体炎、咳喘等,而且还对其他各种因为肺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此外还对便秘、腹泻、腹痛、呕吐、黄疸、水肿、难产等诸多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此穴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针麻穴。总之一句话,合谷就是一个宝,健康生活少不了!也难怪它被历代医家称为万能之穴了!但要注意,此穴有滑胎之嫌,孕妇绝对不可使用!
辰时:赐点食物吧,胃经在“嗷嗷待哺” 辰时--7∶00~9∶00--胃经最旺
此时阳气最盛,脾胃的运化功能最强,就算摄入的热量再多,我们的身体也能把它们“消灭干净”,所以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长胖。如果你不吃早餐,到了胃经值班时无事可做,就会过多地分泌胃酸,长此以往,胃病就会找上门来了。再者,没有食物,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对各脏腑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按时吃早餐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辰时又被称为“食时”。辰时,也就是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钟,是气血流注胃经的时候。按照人体的自然规律,这时就应该吃早餐,以让胃经“有活干”。此时进食,就是配合胃的工作,有很好的养胃效果。
如果你不吃早餐,不给胃填东西,胃“无事可做”就会一直分泌胃酸,时间久了我们就有患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的危险。另外胃经不消化还容易导致胃经气血不足。到了9点钟,由于胃里没有食物传来,脾没有东西运化,人就会感到头晕乏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不足,各脏腑也会因缺少气血的供养而使你百病缠身。另外,不吃早餐还有一个危害,那就是容易导致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与五脏虚弱有关,而吃早餐则可以使脏腑得到很好的供养,从而起到预防并减轻病情的效果。
辰时一定要吃早餐,但关键是吃什么、怎么吃。吃得好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好却会让你疾病缠身。因为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可化生万物。
《素问·五脏别论篇》也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胃经为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遇冷则会凝滞。如果清晨醒来脾胃的功能还没恢复正常就进食寒凉食物,极易导致气血凝滞,这势必会削弱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好,脏腑便可得到滋养,你的身体就会硬朗;脾胃不好,小病小灾的也就不离身了。
教您一个判断胃是否有寒的小方法:伸出手掌,大拇指下方本节骨肌肉明显突起的部位叫鱼际,若鱼际处血管青筋很多,表示此人胃有寒,你在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了。
清代有位医家就曾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中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粥文化”。。《医学入门》中就有“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的记载。可见,清晨来一碗稀粥,可以让人一整天都焕发神采。
其实喝粥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养胃”,因为它不但不会消耗胃气,而且能补益胃气。什么是胃气呢?中医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黄帝内经》就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暖暖的春天里,早上醒来总感觉精神疲惫,胃口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是肝火太旺,以致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所致。对此我们除了要加强饮食上的调理,少酸多甘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调理。其中,阳陵泉穴泻肝火的效果就相当不错。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曾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的论述。意思是说,阳明经脉接受了食物之后,再经元气的温煦将其变成水谷精微疏布全身,这种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血”了。脾胃健壮,人体气血就会充足;脾胃虚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气血就会生化无源。
《黄帝内经》认为,足三里穴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的生长。药王孙思邈也认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按摩足三里穴,有益寿延年的效果。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复杂的经络,我们必须化繁为简。对于胃经的锻炼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搓脸抓乳推肚子揉三里,虽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四个动作。
胃经上还有一个善于救急的宝贝,那就是梁丘穴,在大腿最下端前缘,膝盖往上约2寸处就是。当发生急性胃肠疾病的时候,如胃痛、肠胃炎、肚子痛,可以立即在该穴位寻找痛点,一按就灵。此外,遇到急性乳痛、腰痛、膝关节痛时,用它也可以一招制敌!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将脾胃的功能比作仓廪,即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等物质以供养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后天之本”之称。“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想要养脾,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脾主肌肉,通过锻炼肌肉,便可达到强壮脾胃的效果。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有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效果才是最好的。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伤肉”也就是伤脾。天天坐那儿不锻炼也会使元气得到耗损,这叫暗耗元气。元气伤了,身体就会慢慢弱下来,白天上班也会经常感到没精神,四肢无力。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呢?这里教你几个自检的小办法,第一就是看眼皮。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你的脾也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致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茯苓可谓是健脾益寿第一药。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期服用。茯苓中所含营养物质也甚为丰富,常服还可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古人甚至将其尊称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至于茯苓的吃法,《红楼梦》中有很好的记载:“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当然,用人乳和着吃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实际,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药店买些茯苓粉,每次取5克冲进牛奶,“每日早起”食用。之所以选择早餐时间吃,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过,己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脾经此时最旺盛,也最易受补,这样便可以借天时使茯苓的健脾功效发挥到最大。另外,如果你喜欢喝粥的话,也可以将茯苓粉做成粥来吃:取茯苓粉15克、薏米60克、大枣10枚一起煮粥,每日当成早餐,不仅可以健脾,还可养颜美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者闲麻烦,也可以直接去超市买些现成的茯苓饼,上班的时间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你是否有经常流口水的尴尬呢?可别小瞧这个现象,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按照中医“五脏化液”的理论,“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和液是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出自肾和脾。我们前面所说的“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个人经常流口水的话,你不能说他老是“吐唾沫”,因为它的病根不在肾,而在脾,脾之液为涎,这才是口水。
正常情况下,涎液是上行于口中的,但又不溢出于口外,因为口唇这扇“大门”把它挡住了。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如果脾经出了毛病,最先会表现在口唇上。脾气若虚弱,肌肉就会失去弹性、易松弛,睡着后就会不自觉地张口,这时口水自然就会外流了。所以如果你总爱流口水的话,那就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脾脏是否正常。脾脏不正常不仅反应在爱流口水上,还会反应在嘴唇上。
《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为脾之华,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的唇红润有光泽,则说明脾胃健壮。如果嘴唇经常干燥脱皮且没有光泽,口中常有异味,则表明脾脏有问题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补脾,多吃一些生于土中的食物,对补益脾脏有很好的效果。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说过:“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因为脾五行属土,而长期生长在土中的食物,如土豆、山药、红薯等正可以应脾土之气,因此对脾胃有很好的补益效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烹食,煮粥做菜均可。大家也可以试一下中里巴人推荐的“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补益脾胃的功效相当显著,且食材都很常见,真可谓物美价廉的保健佳品。
此外,再教你一个补脾的小妙方,那就是动动我们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经常给舌头做做运动,也可起到固齿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动动我们的舌头
伸缩运动:静坐去除杂念,眼睛半闭。微微张开双唇,将舌头伸到最长,保持5秒钟然后缩回。如此反复做36次。
蛇吐芯:双唇微微张开,将舌头伸到最长,然后向左右来回摆动,就像蛇吐芯的样子。如此反复做36次。
做完以上两个动作之后,舌下会分泌出大量的津液,这时可再用吞津法,将唾液分次咽下,对补肾强精也有好处。这套舌头操非常简单,平常空闲的时候便可以操作,十分方便。当然,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推荐您还是上午9点到11点做。此时为气血流注脾经之时,锻炼效果是最好的。
归根结底,肥胖的根源都在于脾。在这里提醒那些准妈妈或是已身为人母的年轻女士们,不要再用嘴给孩子喂食,以免使孩子受到感染。其实脾虚不只会导致肥胖,它还会使身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身材过于消瘦。我们知道肥胖主要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如果脾脏运化水谷的功能出现异常,人体就会消瘦。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一些人,饭也不少吃,可就是想胖胖不起来,其实这是脾脏不好,身体吸收营养的功能降低所致。你可能有些羡慕他们。先别忙着羡慕,因为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一年当中,长夏养脾最适宜。中医有“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五脏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令。什么是长夏呢?中医上将立夏到小暑这个阶段称为夏,对应于心;而小暑至立秋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也就是暑热刚刚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身体气血充足,神清气爽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午时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辰,午时,阴长阳消,午睡让过旺的心火顺利地消减下去。《黄帝内经》有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阴阳交替之时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顺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时和中午的午时正是天地阴阳的一个转换点,是“合阴”“合阳”,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时,人体也必须注重这个转接点进行休息调养,让身体顺应天地的气机变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觉”叫做“盗天地之生机”,这是最高明、最科学的养生智慧。
在不同的季节,午睡也有不同的讲究,尤其是在时间长短上应该有所不同。中医养生讲究“顺四时”,其实睡午觉也应该“顺四时”。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有“春困”,夏天要养心,秋初有“秋乏”,而且这个时期内天气比较热,白天时间长,晚上相对睡得会少一些,所以白天应该好好睡午觉,尤其是夏天,睡得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而深秋和冬季白天比较短,夜晚睡眠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午觉就可以少睡点,或是好好地“闭目养神”一会儿就可以。
《黄帝内经》中讲:“心藏神,主神志”。你思想压力大、情绪紧张可不就是一种过度的思维神志活动吗?时间一长就容易耗伤阴血,造成心血虚,心血一虚,阴阳失衡,心火也就烧起来了。
《黄帝内经》上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夏天的时候会出现“苦夏”,我们一般认为是体质的原因,这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原因在“心里头”。通常来说,觉得嘴巴里发苦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胆的问题,《黄帝内经》中讲:“胆液泄,则口苦。”另一种就是心火太重造成的,常常还伴有口渴爱喝水、不想吃饭、舌尖发红、嘴巴里长疮等情况。
但这些表现都还只是“序幕”,《黄帝内经》里讲:“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下。”可见心与舌头、与嘴巴有经络连着!所以心有什么状况,就会从舌头上表现出来,舌头就像是心的一个“显示器”,一个窗口。比如舌头发红,嘴巴发苦,表明心火比较重;而舌头和嘴唇发白发淡,嘴里没味儿,那就是心血不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心火烧得太旺了,我们就用“灭火器”把冲得太高的“火苗”压一压。还有压心火的“灭火器”,苦瓜排骨汤就是一款性能最好、方便易用、最适合压心火的“灭火器”。所以中医顺四时的养生理论强调“夏养心”,就是说夏季的养生重点是养心。
一年大四季,一天小四季,不论是大四季还是小四季,中医都强调“夏季”(在一天当中当然就是午时了)要养心,这可以说是对心脏的特别关照,因为心是内脏之君主,皇帝的待遇当然和别人不一样,得伺候好了。
那养心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养神也!你要是觉得说养神有点悬乎,那么有一点最明显--如果我们中午睡会儿午觉,那么下午就不会像没睡觉那么哈欠连天的。
心经是阴经,而阴经的腧穴和原穴是同一个穴位,所以神门既是心经的腧穴,也是原穴。心经的神门穴是专管心神的。神门,就是心神出入之门,气血输注之处。所谓腧穴,就是经络气血输注之地,一般位于关节附近,是疏经活络的特效穴,而原穴是脏腑元气经过和会聚之处,是调理脏腑气血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刺激神门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可以疏通心经,又能够调理心脏的气血,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功能。心脏的功能恢复正常了,心神就能良好地工作,张弛有度,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该安静的时候安静。
心乃脏之君,神是人之本,而神又由心主导,所以养心即是养神,养神亦为养心。《黄帝内经》在谈到养生之总则时说了三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面两句话其实都在强调养心养神的重要性,这就是中医养生所主张的神形兼顾,重在养神。
午时经络锻炼:两“少”一极泉,守好神门是重点
心经上穴位非常少,(一侧)总共只有9个穴位,这里重点关注4个,首穴极泉、肘部少海、腕部神门以及掌中少府。
极泉在腋窝的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时多揉揉它,可以缓解情绪紧张、嘴巴发干、心烦口渴等心火过旺之症。此外,当发生胃痛、干呕、胳膊疼痛不能伸举,尤其是得上脑血栓后遗症,胳膊活动不自如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更显灵了。
肘关节的少海穴。胳膊弯曲,少海穴在肘横纹内侧一头,肘尖里面一点,你一按感觉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此穴用大拇指尖按效果最好,此穴的最大功用就是水火相济,促心肾相交,心痛、健忘、失眠、狂躁、过分爱笑、手发颤、胳膊挛痛、牙龈肿痛(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用),刺激此穴都能有效缓解,如果再配上三焦经的天井穴,则效果会更妙!
神门穴是心神出入之门户,是心经的俞穴也是原穴,所以如果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受惊了、烦躁不安、怔忡等症,此穴为首选。当然,它的功能并非如此简单,心血管的问题,如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平时也可以找它帮忙。此外,它还能帮忙解决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脘痛、没食欲、消化不好等,手腕痛也可以揉一揉它。此穴非常好找,在手腕内侧横纹的下方,豌豆骨后面的小窝里就是,但位置比较深,把指甲剪平了,用右手的大拇指尖稍微用点力掐按左手腕的穴位,然后两手互换,再用左手大拇指掐按右手上的穴位,每侧3分钟。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此穴可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尖掐按,也可以用筷子头点按。它是一个专治杂毛病的穴位,心里烦闷、胸中胀痛、感觉吸不上气、手掌发热、手指伸卷不利、阴痒、阴痛、小便不利都可以点按少府穴来缓解!
心经午时气血最旺,所以这4个穴位的最佳调养时间是在11~13点的午时,最好是在睡午觉之前,揉完穴位之后睡一觉,这样效果最好!
未时:营养大调整,就看小肠经泌别清浊的功能有多强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
未时不是“未事”,小肠不是小事,午餐吃饱也要吃好,这样才能让小肠经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小肠的主要任务又是负责消化吸收,只有午饭吃好吃饱,小肠才有东西可吸收,处于最佳运行时机的小肠经才能得到足够的气血补充,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小肠经气血不足了,直接就会影响到心经和心脏。
按照中医的经络气血循行理论,下午的1~3点是小肠经当班主时,在这段时间里小肠经的气血最为充足。而小肠经的行走路线刚好是沿着手臂经过肩膀,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主线继续往下走,而支脉则沿着脖颈,往上到达面部。
在下午1~3点的时候,强大的气血流就开始冲撞小肠经这条线。“痛则不通”,长时间伏案工作、使用电脑的人,难免胳膊、颈肩这些部位会有气血淤阻的现象,这样,当强大的气血流冲撞到有淤阻的地方时,就会出现酸痛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它说明你经络里的气血还比较足,有力量去冲撞、疏通淤阻的地方。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中的腧穴,所谓腧穴就是经气输注之处,多分布在手足关节附近,此类穴位最大的功用就是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什么关节酸痛、身体沉重对它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除了直通“阳气之海”--督脉外,还与身体的多条经脉有联系,所以不仅它的疏经活血功效非同一般,还具有非常好的提升阳气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畅”,阳气上来了,淤阻的地方就会不攻自通。
你可以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不动,只需伸出两手就行,可以两只手交换着来,也可以两手同时进行。伸开手掌,可以看见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条线,生命线、智慧线和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的末端。将感情线对准桌子沿,然后手掌立起,以手为刀,做切菜状,此时手与桌沿接触的地方就是后溪穴,你可以沿着桌沿左右滑动手掌或上下做切菜的动作来刺激它,每只手做50下,如果有酸痛感则效果会更好。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心藏神,主神志,当我们工作累了的时候,刺激一下小肠经上的穴位,活动一下小肠经走过的部位,可以很好地改善心脏的气血供应状况,增强心主神志的功能,我们的精力就会更加旺盛,工作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更高。而对老年人来说,增强心神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头晕眼花、失眠健忘等心血虚弱不足的反应,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恶疾。
下午两三点脸红心跳病在心,其实也是心火过旺的一类表现。但要从小肠经来治;刺激小肠经上的两个要穴--后溪和前谷。
后溪和前谷是小肠经上前后相邻的两个穴位。后溪穴在两手感情线的末端,手掌的白色皮肤和手背的黄色皮肤的交界处;顺着小肠经的这条线再往前(小指方向)一点,在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小窝里就是前谷穴了,找的时候可以把手微握拳,在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外侧端就是,与后溪穴平行。这两个穴位的位置比较特殊,都在手掌的“侧棱”上,可以采用我们上文中介绍的“切菜式”来刺激它,也可以用筷子头或是笔帽点按,每次每个穴位50下,两手上的穴位都要刺激,每天1~2次,其中1次必须在症状发作时的下午两三点钟。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小肠经气血最旺、功能最好的时候,所以治疗的效果也最好。一般连续治疗一周以上情况就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申时:多喝水,膀胱经才能持久地保持青春活力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最旺
对我们来说,每天有两段时间最为宝贵,一个是朝阳初升之时,一个是夕阳西下之际,这两段时间人的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敏捷,四肢灵活,既是工作学习的良辰吉时,也是活动身体的绝佳时机。可以说,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精气神足不足,主要就看这两个时间的表现。尤其是由猴子所代表的从15点到17点的申时,如果这段时间你“人困马乏”,筋疲力尽,那就赶快出去活动活动,振奋精神,提升阳气。
申时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新陈代谢,这段时间是身体的一个代谢高峰。因为此时是由膀胱经“当班”,而膀胱是人体日常的主要废物排泄通道,就是装、泄废水的。如果这时候能多喝点水冲一冲身体的这个“下水管道”,那就能有效预防管道生锈、拥堵等麻烦事儿的发生!
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让膀胱“津液之府”实至名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喝的水多了,在满足身体的需求之后,多余的水就能载着身体里的垃圾更快地下输到膀胱,然后被排出去。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膀胱的问题当然得在膀胱经当班坐镇的时候来解决,下午的15点到17点是申时,正值膀胱经“当班”主时。所以这个时候适当多喝水,就相当于给身体下雨。身体下雨了,膀胱里面就会“涨水”,排尿量增加,这样大水一冲,身体里面的污泥垃圾就被清理干净了。
我们喝水应该以单纯的白开水为主,或是淡茶水(少放一点茶叶),千万不要把各种饮料、啤酒、牛奶等当开水喝,只有白开水和淡茶水(但如果已经发生了尿路结石等问题,那就只能喝白开水,不要喝茶水了,因为茶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才是最好的“膀胱清洗剂”,其他的东西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实际上是在给肾脏、膀胱增加负担。
除了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当多喝水以保持膀胱的清洁之外,我们还应学习一点基本的“保养维修技巧”,对于一些最常见的毛病要知道如何去处理。比如有的朋友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做完比较大的体力活动(比如爬山)、天气干燥或是饮水很少的时候,会出现尿液黄臭、小便时有烧灼感等“上火”症状。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去买下火药吃,其实大可不必。你可以去中药店买上一二两的鱼腥草,每次取20~30克用清水洗一下放进小锅里,加水500毫升左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个10分钟,然后倒出来(去渣)晾至不烫就可以喝了。如果你嫌没味儿,可以适当加一点白糖或蜂蜜调味,这就成了清凉美味的鱼腥草茶。喝上两杯之后,两三个小时工夫,你就能享受通泰酣畅的小便之旅了。
鱼腥草是个好东西,中医认为它味辛性微寒,具有极好的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是药食两用之佳品。中医的很多上火症状,在西医里就是炎症,而鱼腥草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所以不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来说,鱼腥草茶都是一款善待膀胱的最好礼物。
申时阳气沉降,是用泻下法治疗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
下午三四点犯困,多是膀胱经阳气衰弱,气血不足。那我们该如何来保养膀胱经,使它保持充足的气血呢?首先是好好吃饭(不偏食、不节食、不乱吃),好好睡觉(尤其是“子午觉”),这是最基本的两点。在此基础上,你可以去买一个小保健锤,如果是男士,我建议去买一根那种一尺多长的小擀面杖,每天睡觉前用它来隔着衣服敲打自己背部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舒经活络,促进膀胱经气血的流通。
申时是健身除病的最佳时机,“动汗为贵”,意思是说活动到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状态。换句话说,运动锻炼的效果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只有出汗了,才算是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掌心“灸”天柱,电脑一族明目解乏的小妙招
膀胱经是人身上行程最长的一条经,也是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可以说从头到脚,随手抓一个都是“宝”。不管是五脏六腑的毛病,还是五官九窍的问题,抑或肢体神志方面的障碍,都可以从这两条“道”上找到调治的捷径。
这里就教一个简单的提神解乏的小妙招,你坐在椅子上就能做。什么好办法呢?就是用自己两手的劳宫穴去“灸”膀胱经上的天柱穴。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往两旁各1.3寸(同身寸,中指第二节为1寸)各有1穴。当你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你就靠在椅子上,先把两手掌互相搓两三分钟,搓热之后,两手五指在脑后交叉,用两掌心分别去捂后颈部的左右两个天柱穴。每次捂两三分钟,重复三次以上就能见效。
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是阳气最足的两条经,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两道最重要防线,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边防部队。膀胱经的保养,最重要的就是背部的一段(左右各一)以及腿上的委中穴。背部的膀胱经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拍,去买一个专用的保健拍(要结实一点的),每天下午的3~5点(申时),用它来拍打自己的背部,以脊柱为中线,从上往下,重点拍打其左右两侧,
每次10分钟,可以左右手换着操作。拍打的时候要稍微用力一点,要让背部感受到充分的拍击力量,这样效果才会更好。拍打背部的膀胱经,可以说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保养了,因为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与五脏六腑对应的背俞穴,这些背俞穴是脏腑在背部的一个窗户,刺激它可以直接对脏腑起作用,所以说拍打背部的膀胱经是一个调养五脏六腑的最简要最有效之法!
委中穴是膀胱经在腿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位于膝关节后面,屈膝时腘窝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很好刺激,用手抓住膝盖上面的大腿部--左腿用左手,右腿用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向下(伸向腘窝),然后以中指去点按穴位,每次3分钟即可,平时可以每天1次(申时最佳),疼痛严重时可以增加到每天2~3次(其中一次安排在申时)。“腰背委中求”,此穴是腰腿部疾患的一个大救星,一切腰腿不适之症皆可求助于它,比如腰腿痛、风湿关节炎、膝关节不能屈伸、坐骨神经痛、腰腿沉重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此外,乳腺炎、发烧不出汗、湿疹、阴部发痒也可以用它来调治!
酉时:休息调养,让肾从容地贮藏脏腑的精华 酉时--17∶00~19∶00--肾经最旺
傍晚的酉时(17∶00~19∶00)又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段,所以此时是人体贮藏精华、调养肾脏的最佳时机。
申时膀胱排毒,酉时肾脏藏精,有排有收,有进有出,排收正常,进出有序,则健康常在,生命无忧!
下班之前一杯水,排石洗肾清膀胱
我们申时喝进去的“清洗”内脏的水在到达膀胱成为尿液之前,都得先由肾脏过滤一遍,然后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将完全没有用的废水,包括其中所含的垃圾下输到膀胱里,最后在膀胱自身的气化作用下将其排出体外。可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饮水机,长期使用之后必然会有一些污垢之物沉积到水桶和加热杯的壁上。同样的道理,肾脏在过滤和下输水液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毒素废物残留或沉积下来。天长日久,这些毒素废物越积越多,就会制造麻烦,如比较常见的毛病有不能正常排尿、尿潴留,肾脏和尿道的炎症、结石,甚至癌症,都与这有关。
肾阳虚者在下午五六点补肾阳最为有效。按中医来讲,肾阳虚是因命门火衰造成的,这种人的典型症状是腰腿酸软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性欲减退,伴随而来的还可能有精神状态不好,经常没精打采的,容易疲劳、夜尿多、小便清长等情况。
对于这种肾虚证的人,的确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补肾,而最佳的补肾时间就是在傍晚的酉时。肾阳虚用什么方法来补最好呢?我在学习前人智慧,并结合自己这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最灵验的补肾阳方法,那就是酉时喝鸡汤。
推荐其中一个最简便有效的“补肾阳之食疗秘方”。叫做“玉浆黄金鸡”,玉浆,酒也;黄金鸡,乃酒中之圣品黄酒炖鸡。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去超市买一只两斤左右的纯种乌鸡(雄鸡效果要更好一些。当然,如果你能买到江西泰和县的竹丝鸡那是最好),再买浙江绍兴产的黄酒1公斤。把鸡开膛后去掉内脏(如果是超市已经处理好的鸡则不用这一步),清洗干净后整只放进锅里,倒入黄酒,用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至肉烂即可食用。吃肉喝汤,每天下午18点左右(酉时)吃一次,连吃一周左右即可见到非常明显的效果。长期肾阳虚的朋友可以坚持每月吃一次,对我们上面说到的肾阳虚症状有极好的改善和彻底治疗作用。如果往本方中加入50克补肾中药肉苁蓉与鸡同炖,则效果更佳。这可以说是符合天人相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好办法。
酉时吃羊脊骨炖花生仁,哺乳期妈妈最好的补养
它的做法非常简单。买一具羊脊骨,洗净剁成小块儿,生花生米半斤,洗净(不用去红衣)泡半小时,再准备三四片生姜,5克大葱。先把羊脊骨放进锅里,加水浸没并高出二横指左右,用大火烧开,撇去泡沫,放入花生和生姜,改用小火慢炖。中途不要加水,炖至肉烂汤浓,加入葱和盐调味,即可吃花生喝汤。每顿两小碗(一般的小米饭碗),连续吃3天到1周,中间可以隔1周再吃。对哺乳期的妈妈们来说,这一个非常好的补养之法。“酉时补肾,吃一顿当十顿”。
两种地黄丸是天黑之前发低烧男人最好的药品
酉时发低烧,地黄丸来保,无论男女老少,若是因肾虚引起,皆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来调理。此乃古方老药,不但物美价廉,而且效果神妙!
补肾有补肾阴和补肾阳之别,肾阴虚者则补阴,肾阳虚者则补阳,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肾阴肾阳皆虚。不仅有肾阴虚症状,还有虚火的症状,可以先服用知柏地黄丸,因为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配以知母和黄柏,知母滋阴清热泻火,黄柏清泻下焦之火,八药合用共同发挥滋阴清热之功,阴液足,虚火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之后再用六味地黄丸巩固一下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知柏地黄丸因为有滋阴降火的功能,所以适用于阴虚火旺的情况。那么六味地黄丸更偏重于什么呢?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最根本方剂,滋阴的力量要更大一些。如果单纯就是肾阴虚,还没有什么口干,没有什么牙龈肿痛,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附:酉时经络锻炼:肾经是宝藏,脚下有金矿
先说腹部肾经的推揉方法,腹部的肾经是距离腹中线任脉最近一条经络,用手掌或手握空拳,沿着正中线从心口至小腹上下推揉,推到的自然就是肾经。气血流注肾经的时间是傍晚的酉时(每天的17~19点),在这个时候,或坐或站,隔着一层衣服推揉肾经5~8分钟,每天一次,即可保证腹部的肾经通畅无比。
然后说脚下的3个穴位。涌泉是肾经的第一大穴,位于前脚掌心,脚趾用力往下抓,这时前脚掌中会出现一个小窝,这个小窝里就是。此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保养方法,你去买两个保健球(就是别人拿在手里玩的那种金属球,其他材质的也可以),每天傍晚17~19点的时候打一盆(最好是桶)稍烫一点的热水(旁边再准备一壶开水,以便随时添加,保持水温),先把保健球放在水里,然后脱掉鞋袜把脚伸进盆里,这时保健球的外表已经被暖热了。将两个球一脚一个,踩在前脚掌心(涌泉穴处),然后脚上微微用力,让球慢慢地在盆底滚动,如此泡脚滚球15分钟,然后将脚擦干,穿上鞋袜,注意保暖。这样既有效地激活了脚部的气血,也让涌泉穴得到了充分的刺激,补肾强身,防病祛病,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很多人习惯睡前泡脚,泡完即上床睡觉,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若能在酉时采用这种方式泡脚,那效果必将更好!
照海和太溪都在内踝尖的旁边,照海在内踝尖下方的凹陷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太溪在内踝尖后方略微偏上一点的凹陷处,为肾经的腧穴和原穴。这两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来按揉,认准穴位所在的小窝,左手按揉右脚上的穴位,右手按揉左脚上的穴位,每穴每次3分钟,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照海在清热泻火、通经活络、利咽喉和安心神方面的表现不凡,对咽喉炎、扁桃体炎、失眠、精神忧郁、四肢倦怠、癔症以及便秘,女性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过多、子宫脱垂、阴部发痒都有很好的作用。
太溪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健腰膝的作用,慢性咳嗽、唾痰黏稠、咽喉肿、小便发黄、大便难解、肾炎、膀胱炎、神经衰弱、脚后跟痛、总想睡觉(赖床,经常躺在床上不想起)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都可以找它解决。
戌时:快乐起来,看心包经大显神威护心强身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最旺
古人认为,黄昏时分的19~21点是“阴气正盛,阳气将尽”的时段,属于调养生息的最佳时机。
19~21点对应的时辰为戌时,是经络气血流注心包经的时候。心包经是心包所属的经络,而心包是心脏的“保镖”。《灵枢·邪客》中讲:“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这里的包络,就是指心包,这句话的意思说,心是君主之官,邪不能犯,外邪侵袭于心的时候,首先会侵犯心包,有心包护驾。
心包经是行走在我们两手臂内侧的一条经络。它从心脏的外围出发,向上走,左右各分出一支,到达腋下3寸处,继续向上,转过肩膀,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经过掌心,直达中指尖,相当于整个手臂内侧的一条“中线”。我们可以一边看着电视,聊着天,一边两手互换着从腋下开始,自上而下捏揉心包经的行走路线,沿着胳膊、手腕、手掌,最后到中指尖。每侧捏揉10分钟左右即可,总共花20多分钟就能完成。
在捏揉的过程中,全身要放松,心情要平静,手上稍微用点力,动作慢一点,一下一下揉,要将力量“传递”到心脏。捏揉的时候不必具体针对某一个穴位,沿着心包经的这条线走就可以,但如果揉到某一个地方的时候感觉跟其他地方明显不一样,有酸、痛、麻木之感,那就要加以重点关注,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特效穴位”了。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就预示着这个地方可能发生淤堵了,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将可能危及心脏健康,引起各种心脏疾病。所以一旦发现情况,每天按摩的时候就要比其他地方多揉一会儿,直到把它揉得不痛了,没有特别的感觉了,那就好了。
把按摩心包经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甚至想立竿见影的话,那最好就是在戌时之“中点”--晚上的20点前后(20分钟内,也就是在19∶40~20∶20之间)按摩。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是在19~21点流注心包经,但并不是这两个小时内心包经的气血都是那么旺盛。在19∶40之前,气血还未完全流注到心包经,所以心包经的气血还不是足够旺盛;而到20∶20分之后,气血又开始下降了。这也就是说,晚上20点正好是心包经气血的峰值,而其前后的20分钟相对而言是它气血最旺、最平稳的时候。打蛇打七寸,做事瞅时机,你这时候按摩,就等于抓住了心包经的根本力量,效果自非一般时间的按摩可比。
戌时补土,饭后休息半小时最能呵护胃气
戌时是护心的良机,也是养胃的妙时,因为心火生胃土,所以善养心者脾胃功能亦不会差,脾胃不差人的“电量”就会很足!
19~21点正好是戌时。我们知道,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心包经是属火(因为心和心包都是属火的)的,脾胃是属土的,火生土,所以晚饭之后的戌时休息半小时,借火补土,以调养脾胃,这可不是调养脾胃、补益胃气的天然妙方吗?还有什么药物的效果能比这更好?
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尤其是老年人,先天之气将尽,全靠后天气血的滋养,所以养好脾胃就更是重中之重。脾胃养好了,吃嘛儿嘛儿香,消化吸收好,气血的生成就充足,精气神也都旺了。
拍手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交替激活拍手法”,对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白天没精神爱打瞌睡、手脚发冷等病症效果非常不错,对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也有极好的改善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适合“两老(脑)”人群--老年人和工作紧张的脑力劳动者们,我这里把它也分享给大家!
此方法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两手掌心、手指分别相对,相互击打,跟我们平时的鼓掌差不多,连续拍打5分钟,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活整个手掌;第二步,拍手背,先用左手掌拍右手背两分钟,然后再用右手掌拍左手背两分钟,如此交替拍3次,主要作用在于激活手背;第三步,拍手指尖,两手五指张开,略微弯曲,五指指尖相对,互相拍打3分钟,这一招的重点在于激活手指尖。在整个拍打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从头顶到四肢全身要完全放松,面带微笑,眼睛微闭,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两手掌心,以做到“意力”同用!
此法最佳的锻炼时间是黄昏的戌时(19~21点之间),因为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而此法的最大优点是身心同调,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掌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要穴,掌心相拍的重点就在于刺激劳宫;十指连心,“心手相连”,十指相拍也是为了调养心脏。这三步从整体上激活了手部的所有经络穴位和全息反射点,可以通调全身的气血,改善全身各大脏腑组织的功能。
双手合十,闭眼静养十分钟,是收敛心气、培养元气之妙法
“合掌交心”法的根本是一种意境,意到力自到。如果你能随时随地保持心平气和,那么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让你的身体得到巨大的收获;相反,如果你心浮气躁、杂念满怀,那么即使让你摆出多么复杂的架势,也难有什么效果。
“合掌交心法”这种功法源自我十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总结,很多人学会之后坚持锻炼,反映效果非常之好,特别是有一些工作比较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者,他们说自从坚持用合掌交心法锻炼之后,自己每天的身心状态好了不少,工作效率更高了。
练习合掌交心法的动作很简单。选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在公园的一个角落,或是在自家的阳台,或是在一间没有人打扰的屋子里;然后或站或坐,或盘腿打坐,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双手合十,五指相对,掌心略微拱起,中间空一些,举于胸前,平衡膻中的位置即可。但要想真正获得好的效果,还有3个要领必须把握好,那就是眼睛、意念和呼吸。两眼要自然微闭,眼神回收;意守膻中,暂时停止其他所有的思维活动,排除杂念,只想着两乳中点的膻中穴;采用腹式呼吸,节奏均匀自然,随着对功法的逐步熟练,可以适当延长呼吸的节奏。如果能做到这3点,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此法最好坚持每天练习一次,以黄昏时分为最佳,因为这段时间气血正好流注心包经,是疏导和发挥心包经功能的最佳时机,真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每次练习的时间不用太长,10~15分钟即可,但必须长期坚持,不要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日久天长,方可收到奇妙之效。一般来说,连续坚持锻炼一个月之后,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继续坚持,妙效则如涓涓细流,绵绵而来!
亥时:天地归于安静,养阴育阳在亥时 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
亥时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候,天地归于安静,人可以酣畅地释放激情,然后进入甜美的梦乡;亥时也是一天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阴气极旺将衰,阳气已尽将生,而此时也是人结束一天的生活,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周期的时刻。所以,亥时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男欢女爱,畅享激情,但这并非“常规动作”,偶尔为之即可,以节欲保精,益肾护身;二是进入梦乡,安身定神,养阴育阳,休养生息,此乃每日必行之举,违则伤身损体!
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亥时入睡最能养阴。35~40岁的人,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时入睡。《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三焦通百脉”。
医道同源,道家是我们传统养生文化的鼻祖,也是“儒、释、道”三家中与中医关系最亲密的一家,而“五龙盘体”则是道家养生功之精华。只此一招,不费时,不费力,即可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全都调养好,这样的养生妙法,对我们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五龙盘体功,所谓盘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卧功,也就是躺着做的;所谓五龙,它不是说有五条龙,而是指我们身体上的两手、两脚和躯干这五个部位,把这五个部位盘曲如龙,就叫五龙盘体。我们每天再忙,总是要睡觉的,所以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每天除了睡觉就没有空余时间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一般人练效果就不好,如果你本来生活就很规律,那练起来效果会更妙。
方法很简单,动作大体上跟我们平时的睡觉一样,只需要调整一下姿势就可以了。首先,床最好是东西走向的,头朝东,侧身躺下,面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古人说左青龙右白虎,都是练功的好姿势,当然还有“侧龙卧虎仰摊尸”之说,但古人练此功时一般以朝右为多。所用的枕头高低要适中,一般以自己的拳头高度为准,要松软舒适。然后,眼睛自然地闭上,口唇同时闭合,用自己的舌头顶住上颚,右手胳膊外展,肘部弯曲,掌面向上放在枕头上,手指自然微屈,左手胳膊向腹部弯曲,手掌捂住肚脐部,掌心劳宫穴正对肚脐眼。下半身右腿伸直(保持自然弯曲,以放松舒适为佳),左腿屈膝约45度,两脚脚趾微向内扣(用意不用力),含胸,身体向内自然蜷曲,形如弓状即可。
以上是基本的动作要领,还有两个要领是调气和调神,也就是呼吸节奏和意念的调控。呼吸方面,节奏快慢适度,随其自然即好,不必特别关注;同时精神放松,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想法,意念集中于肚脐部,不必特别去想,只是作为一种思维寄托而已,之后自然会慢慢睡去。
如此姿势,安然入眠,整个功法就这么简单。说得直白点,不过是入睡前的一个姿势而已,不耽误你任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帮你节约了时间--帮助你更快地入眠,所以只要愿意,任何人都能做到。大道至简,你不要觉得它太简单,这可是道家养生之秘法,而且还有一首“五龙盘体”口诀,我在这里也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有所体悟,诀曰:
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
从口诀的后面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此功法是与睡眠结合起来练习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达到身心两忘,形神俱妙而至入定”。因为“形神皆定”就可以少做梦,睡得更香更踏实。睡前练功,即可将功法和睡眠两者结合起来,以此功法来提高睡眠之效,以睡眠来延展此法之功用。而睡眠本就是养阴、养血、养心、养神,休养生息之妙法,睡前再配合“五龙盘体”之神功,两者的精妙功效自然融合,养阴育阳、护身调神的功效无出其二!
此功法安心养神功效犹佳,特别适合那些整天脑子转个不停、用脑过度的城市白领一族,对记忆力不好、失眠多梦、思维反应比较迟缓的朋友和中老年人来说,更是一剂良方。不知您注意没有,在这个功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那就是要用左手捂住肚脐部,掌心的劳宫穴正对肚脐--神阙穴。
三焦经上的阳池穴可以调动人体的能量,让手脚不再冰凉
小小一个空窍,洞彻天地之玄妙。阳池是三焦经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体上的很多毛病就会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手脚冰凉是现在许多人身上很常见的一种情况,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尤其以女性和老人为多。去药店买上10来根艾条,每天临睡之前,也就是晚上九十点左右,点燃艾炷,用它来炙烤两手腕的背部,腕横纹中点的小窝(用手按可以感觉到),也就是阳池穴。炙烤的时候艾炷头距离手腕两厘米左右,既要能感觉到热量,又要防止烫伤,每只手每次炙烤5~10分钟(如果没有艾炷,用香烟也可以,一支烟正好能灸一只手)。如此每天坚持,灸完睡觉,连续1个月,即可见到明显的效果,手脚发冷的症状将会大大改善,一般两到三个月以后,手脚就不再会无缘无故地发凉了。
艾灸阳池穴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临睡前,也就是亥时(21~23点)。这时候人体气血之洪流正好流注三焦经,此时三焦经的气血最旺,功能最强,调理它所产生的效果自然也最好。因为当气血流注一条经络的时候,经络本身就在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增强自身的能量,冲撞淤滞不畅的地方,你再在后面推它一把,助它一臂之力,效果当然会比平时好得多。
一个更简单的防治手脚发凉的好方法,就是睡前(亥时)用热水泡脚。首先,泡脚的水要用“姜水(每次往水中加入四五片生姜烧开)”或“艾水(往水中加入10克左右艾叶烧开)”;第二,泡脚不要用一般的盆,而要用至少1尺高的桶,并且在泡的过程中身边要准备一壶开水,不断往桶里加,使水温始终保持在有点烫脚的感觉;第三,每次至少要泡15分钟以上,至头上微微出汗效果最好;第四,每次泡完脚之后最好在10分钟内上床睡觉,并且要注意脚部的保暖;第五,必须要每天坚持,至少连续1个月以上,不可浅尝辄止,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你把这五个要领都做到了,那你的泡脚效果必然比一般的泡法要好得多!
“兜肾囊”--古代养生家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
此法虽为古代医家不传之秘法,其动作却非常简单。“兜肾囊”,其中的“肾囊”,其实就是男性的睾丸。有朋友可能不明白,睾丸就是睾丸,为什么又叫肾囊呢?因为睾丸被古代医家称之为“外肾”,与肾同出一源(连“长相”都差不多),而它又位居阴囊,所以就叫肾囊。那么何谓“兜”呢?兜有衣兜之意,这里的意思则是用手包围着向上托举,整个动作有点像我们平时用两只手从河里或盆里往起捧水的姿势。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在每天的戌亥两个时辰交接之时,也就是晚上的9点左右(以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为最好)或站或坐或躺,形式不拘,当然以坐式或躺式效果最佳。先来说坐式,把手洗干净,然后选择一间安静的屋子(一般以自己的卧室为佳),关上门,解开衣服,脱去裤子,盘腿端坐在床上或沙发(椅子)上;全身放松,停止一切思维活动,意守丹田(将全部的意念集中于丹田--肚脐下面一寸半处的气海穴,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个地方,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聚精会神”的状态);然后两手掌面对搓3~5分钟,等两手掌搓热之后左手四肢并拢,兜托住整个阴囊,拇指轻轻按住阴茎,以防止之后练习时摆动,右手掌面横贴在小腹部耻骨上面的阴毛处,然后两手同时用力往上兜托--左手兜托住阴囊向上托举,右手掌面沿着腹部中线(任脉)向上推摩至肚脐处,如此反复做81次。之后再换手操作,右手四肢并拢兜托阴囊,左手放在耻骨上阴毛处,跟前面的方法一样,再做81次就完成了。所有动作就是这么简单,可以睡前练习,练完即睡觉,效果更佳!一般坚持半个月即可见效,坚持时间越长则效果越佳,最好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习惯。
此法历史悠久,但由于古代医家、养生家们一直秘不外传,所以不为大众所知,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医家典籍广泛刊载。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么几本,一本是由明代养生家高濂所著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一本是由明代医家李梴所撰的《医学入门》,其中就有通过练习“兜外肾”治疗外感病和遗精、早泄等生殖病的记载;还有明清时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