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读Amy Choa的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有感
作者:乐子
Amy Choa 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华人家长逼孩子吃苦,放弃娱乐,发愤图强,是为了孩子将来好。这种想法出自移民,特别是新生代移民,可以理解。可能为了避免“政治错误”的麻烦,Amy Choa 在文中没有提到这一点(该文摘自Amy Choa 刚出版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我没有读过书的其余部分)。非移民评论家惊呼 “I am in disbelief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移民评论家如果惊呼,嗓门可能会低一点,想得会更多一些。
Amy Choa 强调的另一个观点是,华人孩子是用勤奋吃苦换来的好学业和精彩的钢琴演奏。 她没有说华人孩子是否更善于吃苦,她只是说华人家长很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比西方孩子勤奋一些。她还说华人家长相信严厉训斥甚至谩骂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不怕这些会伤害孩子的心理,而孩子不光有能力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其实在心里并没有把自己看低,甚至有能力认识到逼骂自己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高,是父母想要自己--并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出息。Amy Choa 对华人家长的这个描述是客观的,但我有点怀疑华人孩子具有她设想的那种认识能力。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但不是在受打骂的时候。
Amy Choa 认为华人家长自觉地认为,或假定,自己的孩子心理没那么脆弱,能够承受逼骂。我不知道这样说有多大的根据。我的观察是,多数华人家长并没有这样的理论认识,他们打骂孩子,是因为习惯, 或因为中华的文化传统不禁止打骂孩子,“看不惯”,“脾气上来了”,便打骂起孩子来。至于遭打骂的华人孩子,心理是否受伤,谁也没有科学测量过。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华人孩子比较胆小一些,内向一些,这可能与人种有关,可是不是也与华人孩子家教严厉,更容易受打骂有关呢?另外,是不是华人孩子“贱”一些--对语言暴力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这个也没有科学研究。一种可能是,华人孩子“习惯”了严厉的家教,久而久之,对父母的责骂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Amy Choa 指出华人家长认为干什么事,或学什么事,只有搞出成就来,才好玩。华人家长并且相信,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变得出色,而孩子经常不会自动努力,所以需要逼孩子努力。这里我同意她说的。这是中西父母(Parenting) 的一个主要差别。西方人比华人更相信个人天赋的差别,相信后天的努力只能达到有限的成功--西方人的这个意识比华人要强。Amy Choa 认为西方人的这个意识过于强了,过早地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怂恿了孩子的不努力。我认为她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很多西方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有相同的看法,无奈社会环境不鼓励严格教育。鉴于很多海外华人家庭西化严重,这一条在华人社会也有价值。另外,Amy Choa指出华人家长注重内因,倾向于在孩子身上,以及家长的教育方面,寻找不足;西方家长注重外因,倾向于责怪老师和学校。对这个问题,毛老先生早就有过教导:内因外因要辩证统一。
Amy Choa 认为华人家长的严厉家教作风,不光来自华人家长相信严厉和高要求管教的必要和作用,相信只有家长才知道怎么做对孩子将来最有利,还来自华人家长
认为自己有恩于孩子,孩子永远欠他们的心理。相反,西方家长只有责任观念--因为他们认为不是孩子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而不认为孩子欠他们任何东西,需要报答家长。这个问题上的中西差别,很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家长,我想指出,这个差别不像Amy Choa说的那么简单。Amy Choa 开玩笑说,西方家长很亏。其实,据我观察,真正有可能亏大的,是华人家长。首先,现实中,华人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幸福,远多于关心孩子应该如何报答自己。第二,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可以说是一辈子的。这个所有华人都知道,不必细说。西方家长对孩子的“贡献”一般来说,则要有限得多。常读到西方父母让孩子自己解决大学费用的报道,一些西方家长甚至不愿成为孩子教育贷款的Cosigner, 造成有潜力的孩子不能去读理想的学校。我不是说西方家长这么做错了,而是说华人家长为孩子做出的牺牲,一般来说要比西方家长大得多。如果孩子将来有能力报答,而家长老了或因为别的原因也需要他们报答,孩子却不报答,华人家长可不是亏大发了?如今,有多少中国家长有信心孩子今后会有良心,照顾自己?伤心的消息报上登了不少。太多的啃老族--甚至结婚,有了孩子之后依然啃老;只对自己的孩子好,对父母则无情无尽地索取,这似乎不是中国家长的利好消息。
Amy Choa 比较中西Parenting 的结论是,中西家长都为孩子好,但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华人家长注重孩子将来的成功,对孩子管的多,照顾多;西方家长体谅孩子的感受,尽量说好话,尽量多地给孩子自由。两种教育哲学各有利弊。华人的利在孩子将来可能比较有出息,生活在中层以上;弊是恐怕成不了大器,还有就是如果没良心,父母白辛苦一场。西方的利在鼓励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弊是孩子疏于不努力 (实际感受也未必好),如果天赋不行,将来可能捧不上好饭碗。
基于上述利弊分析,我建议华人家长向西方家长学一点:不要管帮孩子一辈子。孩子一旦能自立了,立刻松手。同时也提醒华人孩子:不要受着、想着华人家长的一辈子帮助(西方孩子也想啊,希望能在他们读大学时,和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能帮一把),却又想要西方孩子的自由,不必对父母尽孝。这种去张家睡觉,去李家吃饭的念想,脸皮太厚,也太没出息了。(作者乐子目前是Ole Miss 财会学院的教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作者:乐子
Amy Choa 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华人家长逼孩子吃苦,放弃娱乐,发愤图强,是为了孩子将来好。这种想法出自移民,特别是新生代移民,可以理解。可能为了避免“政治错误”的麻烦,Amy Choa 在文中没有提到这一点(该文摘自Amy Choa 刚出版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我没有读过书的其余部分)。非移民评论家惊呼 “I am in disbelief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移民评论家如果惊呼,嗓门可能会低一点,想得会更多一些。
Amy Choa 强调的另一个观点是,华人孩子是用勤奋吃苦换来的好学业和精彩的钢琴演奏。 她没有说华人孩子是否更善于吃苦,她只是说华人家长很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比西方孩子勤奋一些。她还说华人家长相信严厉训斥甚至谩骂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不怕这些会伤害孩子的心理,而孩子不光有能力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其实在心里并没有把自己看低,甚至有能力认识到逼骂自己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高,是父母想要自己--并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出息。Amy Choa 对华人家长的这个描述是客观的,但我有点怀疑华人孩子具有她设想的那种认识能力。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但不是在受打骂的时候。
Amy Choa 认为华人家长自觉地认为,或假定,自己的孩子心理没那么脆弱,能够承受逼骂。我不知道这样说有多大的根据。我的观察是,多数华人家长并没有这样的理论认识,他们打骂孩子,是因为习惯, 或因为中华的文化传统不禁止打骂孩子,“看不惯”,“脾气上来了”,便打骂起孩子来。至于遭打骂的华人孩子,心理是否受伤,谁也没有科学测量过。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华人孩子比较胆小一些,内向一些,这可能与人种有关,可是不是也与华人孩子家教严厉,更容易受打骂有关呢?另外,是不是华人孩子“贱”一些--对语言暴力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这个也没有科学研究。一种可能是,华人孩子“习惯”了严厉的家教,久而久之,对父母的责骂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Amy Choa 指出华人家长认为干什么事,或学什么事,只有搞出成就来,才好玩。华人家长并且相信,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变得出色,而孩子经常不会自动努力,所以需要逼孩子努力。这里我同意她说的。这是中西父母(Parenting) 的一个主要差别。西方人比华人更相信个人天赋的差别,相信后天的努力只能达到有限的成功--西方人的这个意识比华人要强。Amy Choa 认为西方人的这个意识过于强了,过早地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怂恿了孩子的不努力。我认为她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很多西方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有相同的看法,无奈社会环境不鼓励严格教育。鉴于很多海外华人家庭西化严重,这一条在华人社会也有价值。另外,Amy Choa指出华人家长注重内因,倾向于在孩子身上,以及家长的教育方面,寻找不足;西方家长注重外因,倾向于责怪老师和学校。对这个问题,毛老先生早就有过教导:内因外因要辩证统一。
Amy Choa 认为华人家长的严厉家教作风,不光来自华人家长相信严厉和高要求管教的必要和作用,相信只有家长才知道怎么做对孩子将来最有利,还来自华人家长
认为自己有恩于孩子,孩子永远欠他们的心理。相反,西方家长只有责任观念--因为他们认为不是孩子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而不认为孩子欠他们任何东西,需要报答家长。这个问题上的中西差别,很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家长,我想指出,这个差别不像Amy Choa说的那么简单。Amy Choa 开玩笑说,西方家长很亏。其实,据我观察,真正有可能亏大的,是华人家长。首先,现实中,华人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幸福,远多于关心孩子应该如何报答自己。第二,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可以说是一辈子的。这个所有华人都知道,不必细说。西方家长对孩子的“贡献”一般来说,则要有限得多。常读到西方父母让孩子自己解决大学费用的报道,一些西方家长甚至不愿成为孩子教育贷款的Cosigner, 造成有潜力的孩子不能去读理想的学校。我不是说西方家长这么做错了,而是说华人家长为孩子做出的牺牲,一般来说要比西方家长大得多。如果孩子将来有能力报答,而家长老了或因为别的原因也需要他们报答,孩子却不报答,华人家长可不是亏大发了?如今,有多少中国家长有信心孩子今后会有良心,照顾自己?伤心的消息报上登了不少。太多的啃老族--甚至结婚,有了孩子之后依然啃老;只对自己的孩子好,对父母则无情无尽地索取,这似乎不是中国家长的利好消息。
Amy Choa 比较中西Parenting 的结论是,中西家长都为孩子好,但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华人家长注重孩子将来的成功,对孩子管的多,照顾多;西方家长体谅孩子的感受,尽量说好话,尽量多地给孩子自由。两种教育哲学各有利弊。华人的利在孩子将来可能比较有出息,生活在中层以上;弊是恐怕成不了大器,还有就是如果没良心,父母白辛苦一场。西方的利在鼓励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弊是孩子疏于不努力 (实际感受也未必好),如果天赋不行,将来可能捧不上好饭碗。
基于上述利弊分析,我建议华人家长向西方家长学一点:不要管帮孩子一辈子。孩子一旦能自立了,立刻松手。同时也提醒华人孩子:不要受着、想着华人家长的一辈子帮助(西方孩子也想啊,希望能在他们读大学时,和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能帮一把),却又想要西方孩子的自由,不必对父母尽孝。这种去张家睡觉,去李家吃饭的念想,脸皮太厚,也太没出息了。(作者乐子目前是Ole Miss 财会学院的教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