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林语堂大师的爱情婚姻观 (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林语堂的爱情婚姻观,每一次读都有感动: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将爱情付给你,婚姻留给她。参观过他在阳明山的家,他的露台下面就是他永远的安身之地,沐浴着阳明山的晨光和夜幕,最欣赏他的一句好:什么是天堂,就是眼下的现实生活!他非常实际,又充满浪漫。我的偶像!)

他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八十岁那年,在《八十自述》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

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他十七八岁时对她心生热爱,相爱却未能在一起,直到八十岁犹难能忘怀。正应了白居易的那句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有一次,陈锦端的嫂子去香港探望暮年久病缠身的他,当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双手硬撑着轮椅的扶手要站起来,高兴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他的妻子廖翠凤虽然素知他对陈锦端一怀深情,但也忍不住说:「语堂!不要发疯,你不能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想想也是,他颓然坐在轮椅上,喟然长叹。陈锦端若是知晓这些事,心有何想?

将爱情付给了你,婚姻留给了她 。

遇见陈锦端前,林语堂喜欢一个叫赖柏英的女孩。赖柏英和林语堂在同一个村子出生成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去河里捉鲦鱼捉螯虾。

他记得很清楚,赖柏英有个了不得的本事,她能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头发上,然后轻轻地走开,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她还喜欢在落雨后的清晨,早早起床,去看稻田里的水有多深。她笑起来的时候,多像清澈的湖水,阳光洒下来,明媚一如花都开好了的春天。是否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个女孩,一起成长,谈天说笑,天真无邪的年纪许下许多美好诺言,他说娶她为妻,她说非他不嫁。

林语堂爱赖柏英,赖柏英也爱林语堂。

只是后来,一个远走他乡求学,他急于追求新知识、见识新天地;一个留在故乡,她的祖父双目失明,她要照顾祖父,最后嫁了本地的一个商人。人人都说,初恋是男人一生都无法解开的魔咒。

后来,林语堂常常还会想起,在故乡,有个女孩,她行在清晨的稻田里,风吹树,树上积雨落,湿了她的发梢、她的蓝色棉布长衫,她忽然就笑起来。时光多疯狂,它使孩童那么快就成长为少年,又推着少年离开故乡,去远方。

1912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这个少年很优秀,在大学二年级时曾接连三次走上礼堂的讲台去领三种奖章,这件事曾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此两所学校同是当时美国圣公会上海施主教建立的教会教育中心)传为美谈。然而,于林语堂来说,最好的事是在这儿认识了陈锦端,两人陷入热恋。陈锦端是林语堂同学的妹妹,用他的话说,「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


才子钟情佳人,佳人爱慕才子。

一切就像小说一样,相爱的男女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女方家长站出来,棒打鸳鸯。陈锦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归侨名医陈天恩,而林语堂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虽年少多才那又如何,门不当户不对,陈父看不上他。

这事情其实寻常,哪家父母不想为自己的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呢?

他爱她,她也爱他,但他们中间横亘着一条河。这河不比银河,王母娘娘拔簪划河,而牛郎织女终是夫妻,年年七夕尚能鹊桥相会。而他和她,隔河相望,无桥可渡,绝无成亲机会。陈父不给这对恋人渡河之桥,但他愿意为林语堂搭另一座桥。

陈父对林语堂说,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如果愿意,他可做媒。这廖家二小姐就是廖翠凤。她的父亲也很不简单,是银行家,在当时的上海颇有名望。林家父母倒很满意陈父的提议,要林语堂去廖家提亲。

父母之命不可违,林语堂去了廖家。廖翠凤对林语堂的才气早有耳闻,又见他相貌俊朗,十分欢喜,她愿嫁他为妻。想想多酸楚,他心中挚爱着陈家姑娘,却要和陈家隔壁的廖家姑娘有媒妁之约。可是,他能做什么呢?许多年后,谈及此事,他不无感慨:「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 最终他下定决心娶廖翠凤,或许是因为,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是的,廖母也不看好这门亲事,但是,廖翠凤很干脆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于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定下婚事。

陈锦端得知这消息,拒绝了父亲为她觅寻的富家子弟,孑然一身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如果,如果他和她都奋力争取,铁了心在一起,结局又会怎样?他和她都没有去做,他们爱得太冷静,他们都是爱情的逃兵。

没有谁知道,每当回首这段爱情往事,陈锦端是怎样的心情。历史只简短记载,陈锦端留学归国后,多年不婚,一直单身独居。直到32岁那年,她才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长居厦门,终生未育,只是抱养了一对儿女。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 。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娶廖翠凤为妻。

结婚的时候,林语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 多智慧的一句话。或可看做他对廖翠凤许下盟誓,对她好,一辈子不离弃。

即使如此,可是,试问天下有几个女子能容忍丈夫烧掉婚书?廖翠凤能。这个女子多智慧!她知道,嫁给一个人,就要接纳他的生活方式。他有再多怪癖,她都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女人多清醒。廖翠凤生于富贵之家,但她能快乐地和丈夫一起过平常日子。

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生活艰难,不过巧妇不会难为少米之炊,简单的饭菜她亦能做得花样百出。实在揭不开锅时,她默默当掉首饰维持生活。这样的女人,要林语堂如何不爱?

她知道林语堂心中一直不曾放下陈锦端,但并不计较,居住在上海时,她常常邀请尚未婚配的陈锦端到家中做客。每次得知陈锦端来,林语堂都会很紧张,坐立不安。孩子看见了,颇为不解,便问妈妈。她坦然微笑,对孩子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阿姨。」

笔耕之余,林语堂喜欢作画自娱,他画中的女子从来都是一个模样:留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长发起。孩子发现了这个秘密,问父亲:「为何她们都是同样的发型呢?」林语堂也不掩饰,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没什么好隐瞒的,他只不过是在怀念。

天长日久,烟火岁月,他早已爱上他的妻子。他只不过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

他明白他的妻子不会打翻醋坛子和他吵闹。

世间哪有不争吵的夫妻?为别的事,倘若真的争吵了,他总会先闭口不言,这是他的妙招:「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的确,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合,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她忌讳别人说她胖,但她喜欢人家赞美她挺直的鼻子,所以她生气时,他总是去捏她的鼻子,说一些欢喜的话,她也就笑起来了。

这样一对夫妻,多好!谁说先结婚后恋爱不可以呢?

「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他说,

「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他还说:「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人人都知道他一直爱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旧情人再好,往事再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和在一起的这个人,好好生活,岁月静好。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他说,「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那就好了。」


结婚五十周年,是为金婚。

那一年,林语堂送给妻子廖翠凤一个勋章,上面刻了美国诗人詹姆斯• 惠特孔• 莱里的《老情人》一诗: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他对她心怀感恩,他们的婚姻他引以为荣,他曾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守着他,度晚年,直到她也闭上眼睛停止呼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幸福家庭 / 林语堂大师的爱情婚姻观 (转) +5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林语堂的爱情婚姻观,每一次读都有感动: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将爱情付给你,婚姻留给她。参观过他在阳明山的家,他的露台下面就是他永远的安身之地,沐浴着阳明山的晨光和夜幕,最欣赏他的一句好:什么是天堂,就是眼下的现实生活!他非常实际,又充满浪漫。我的偶像!)

    他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八十岁那年,在《八十自述》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

    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他十七八岁时对她心生热爱,相爱却未能在一起,直到八十岁犹难能忘怀。正应了白居易的那句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有一次,陈锦端的嫂子去香港探望暮年久病缠身的他,当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双手硬撑着轮椅的扶手要站起来,高兴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他的妻子廖翠凤虽然素知他对陈锦端一怀深情,但也忍不住说:「语堂!不要发疯,你不能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想想也是,他颓然坐在轮椅上,喟然长叹。陈锦端若是知晓这些事,心有何想?

    将爱情付给了你,婚姻留给了她 。

    遇见陈锦端前,林语堂喜欢一个叫赖柏英的女孩。赖柏英和林语堂在同一个村子出生成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去河里捉鲦鱼捉螯虾。

    他记得很清楚,赖柏英有个了不得的本事,她能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头发上,然后轻轻地走开,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她还喜欢在落雨后的清晨,早早起床,去看稻田里的水有多深。她笑起来的时候,多像清澈的湖水,阳光洒下来,明媚一如花都开好了的春天。是否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个女孩,一起成长,谈天说笑,天真无邪的年纪许下许多美好诺言,他说娶她为妻,她说非他不嫁。

    林语堂爱赖柏英,赖柏英也爱林语堂。

    只是后来,一个远走他乡求学,他急于追求新知识、见识新天地;一个留在故乡,她的祖父双目失明,她要照顾祖父,最后嫁了本地的一个商人。人人都说,初恋是男人一生都无法解开的魔咒。

    后来,林语堂常常还会想起,在故乡,有个女孩,她行在清晨的稻田里,风吹树,树上积雨落,湿了她的发梢、她的蓝色棉布长衫,她忽然就笑起来。时光多疯狂,它使孩童那么快就成长为少年,又推着少年离开故乡,去远方。

    1912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这个少年很优秀,在大学二年级时曾接连三次走上礼堂的讲台去领三种奖章,这件事曾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此两所学校同是当时美国圣公会上海施主教建立的教会教育中心)传为美谈。然而,于林语堂来说,最好的事是在这儿认识了陈锦端,两人陷入热恋。陈锦端是林语堂同学的妹妹,用他的话说,「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


    才子钟情佳人,佳人爱慕才子。

    一切就像小说一样,相爱的男女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女方家长站出来,棒打鸳鸯。陈锦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归侨名医陈天恩,而林语堂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虽年少多才那又如何,门不当户不对,陈父看不上他。

    这事情其实寻常,哪家父母不想为自己的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呢?

    他爱她,她也爱他,但他们中间横亘着一条河。这河不比银河,王母娘娘拔簪划河,而牛郎织女终是夫妻,年年七夕尚能鹊桥相会。而他和她,隔河相望,无桥可渡,绝无成亲机会。陈父不给这对恋人渡河之桥,但他愿意为林语堂搭另一座桥。

    陈父对林语堂说,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如果愿意,他可做媒。这廖家二小姐就是廖翠凤。她的父亲也很不简单,是银行家,在当时的上海颇有名望。林家父母倒很满意陈父的提议,要林语堂去廖家提亲。

    父母之命不可违,林语堂去了廖家。廖翠凤对林语堂的才气早有耳闻,又见他相貌俊朗,十分欢喜,她愿嫁他为妻。想想多酸楚,他心中挚爱着陈家姑娘,却要和陈家隔壁的廖家姑娘有媒妁之约。可是,他能做什么呢?许多年后,谈及此事,他不无感慨:「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 最终他下定决心娶廖翠凤,或许是因为,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是的,廖母也不看好这门亲事,但是,廖翠凤很干脆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于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定下婚事。

    陈锦端得知这消息,拒绝了父亲为她觅寻的富家子弟,孑然一身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如果,如果他和她都奋力争取,铁了心在一起,结局又会怎样?他和她都没有去做,他们爱得太冷静,他们都是爱情的逃兵。

    没有谁知道,每当回首这段爱情往事,陈锦端是怎样的心情。历史只简短记载,陈锦端留学归国后,多年不婚,一直单身独居。直到32岁那年,她才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长居厦门,终生未育,只是抱养了一对儿女。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 。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娶廖翠凤为妻。

    结婚的时候,林语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 多智慧的一句话。或可看做他对廖翠凤许下盟誓,对她好,一辈子不离弃。

    即使如此,可是,试问天下有几个女子能容忍丈夫烧掉婚书?廖翠凤能。这个女子多智慧!她知道,嫁给一个人,就要接纳他的生活方式。他有再多怪癖,她都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女人多清醒。廖翠凤生于富贵之家,但她能快乐地和丈夫一起过平常日子。

    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生活艰难,不过巧妇不会难为少米之炊,简单的饭菜她亦能做得花样百出。实在揭不开锅时,她默默当掉首饰维持生活。这样的女人,要林语堂如何不爱?

    她知道林语堂心中一直不曾放下陈锦端,但并不计较,居住在上海时,她常常邀请尚未婚配的陈锦端到家中做客。每次得知陈锦端来,林语堂都会很紧张,坐立不安。孩子看见了,颇为不解,便问妈妈。她坦然微笑,对孩子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阿姨。」

    笔耕之余,林语堂喜欢作画自娱,他画中的女子从来都是一个模样:留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长发起。孩子发现了这个秘密,问父亲:「为何她们都是同样的发型呢?」林语堂也不掩饰,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没什么好隐瞒的,他只不过是在怀念。

    天长日久,烟火岁月,他早已爱上他的妻子。他只不过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

    他明白他的妻子不会打翻醋坛子和他吵闹。

    世间哪有不争吵的夫妻?为别的事,倘若真的争吵了,他总会先闭口不言,这是他的妙招:「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的确,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合,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她忌讳别人说她胖,但她喜欢人家赞美她挺直的鼻子,所以她生气时,他总是去捏她的鼻子,说一些欢喜的话,她也就笑起来了。

    这样一对夫妻,多好!谁说先结婚后恋爱不可以呢?

    「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他说,

    「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他还说:「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人人都知道他一直爱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旧情人再好,往事再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和在一起的这个人,好好生活,岁月静好。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他说,「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那就好了。」


    结婚五十周年,是为金婚。

    那一年,林语堂送给妻子廖翠凤一个勋章,上面刻了美国诗人詹姆斯• 惠特孔• 莱里的《老情人》一诗: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他对她心怀感恩,他们的婚姻他引以为荣,他曾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守着他,度晚年,直到她也闭上眼睛停止呼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分享。 +1
      • 他2口子都很会经营婚姻,他太太竟然把林大师的ex-恋人请到家,很会做人。 +3
        • 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她一定非常爱他。。。 +3
    • 世俗才能浪漫。。。入世才能出世
    • 婚姻是一艘雕刻的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林语堂: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关于爱情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他说:“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美色其所好,惟不及乱。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智者,且不失一个男人的真性情。点心虽精致甜美,却不可以当饭吃,充其量只是喝下午茶,亦或闲情逸致时的点缀。而饭,尽管由于周而复始地重复,早晚会变得乏味,但却是每日必须,更是一种习惯。林语堂一生曾有过三段恋情,与赖柏英的初恋;与陈锦端的痴恋;以及和廖翠凤的婚姻。初恋由于年少青涩而唯美朦胧,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和陈锦端、廖翠凤这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与陈锦端虽是两情相悦,却终因陈父的反对而成悲剧,可在林语堂心灵最深之处,那个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端永远占一个位置,这无疑就是他的“点心”。而“饭”则就是与他携手走过近六十个春秋冬夏的爱妻廖翠凤了。

      林语堂与陈锦端初识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陈锦端是他一个同窗的妹妹,美丽、优雅,还画得一手好画。他一见她就着了魔。而林语堂一表人才,他的不凡谈吐自然也深深吸引着陈锦端,两人很快双双坠入爱河。相识以后,林语堂就常常约她一起吃饭聊天。锦端画画他就写作,他们用画和文字将周围的世界装点得五彩缤纷。

      然而,陈锦端出身名门,父亲陈天恩根本看不上牧师的儿子林语堂,觉得他家境太过清苦。林语堂就这样被阻隔在相思的门外,痛苦到寝食难安。陈天恩得知,有些过意不去,便将自己的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撮合给林语堂,以弥补自己心中的一点不安。廖翠凤慕名林语堂已久,她心里自然一千个愿意。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 “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宣布结婚。烛光中,林语堂站在窗前,痴痴地看着隔壁陈家,再也寻不见她美丽的身影。爱情留不住,就守住婚姻吧。他拿过结婚证书对妻子说: “我把它烧了,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证明着林语堂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

      婚后不久,林语堂带着妻子到了美国,两人在波士顿租了两间房,开始了留学中的婚姻生活,翠凤不愧是钱庄人家的女儿,很会精打细算,就那么一点钱,饭菜也能做得花样百出,让林语堂刮目相看,从此断了再去找锦端的心。

      不久,他们的头生女儿诞生,林语堂异常爱惜,给她取名凤如。待翠凤坐完月子,他们就来到京城,北大聘他为英文系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林语堂把家安置在一个小四合院里,简单又温馨,他负责往家赚钱,翠凤负责料理家务,女儿乖巧可爱,生活很幸福。

      后来,林语堂又来到上海,蔡元培聘请他做了研究院的英文编辑。有了稳定收入,他把妻女也都接了过来,正式在上海安家落户。

      这时候,陈锦端已经学成回国,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求婚的人踏破了陈家门槛,锦端不为所动,她心里还装着林语堂。翠凤善解人意主动请来锦端作客。每次锦端要来,林语堂都十分紧张坐立不安,女儿不解,就问妈妈,翠凤笑着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姨。”弄得林语堂很尴尬,只好默默抽烟斗。

      锦端眼见林语堂一家人和乐融融,林语堂已习惯了翠凤的精心照料,整天叼着烟斗欣赏着庭院美景,享受着安逸的婚姻生活,终于决定结婚。她32岁时嫁给了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看着自己的心上人终于有了归宿,林语堂更加笃定了与发妻好好过下去的信心。他说,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生活中,如果廖翠凤生气了,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 “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后,一直恩爱,而对陈锦端也一直念念不忘。女儿长大了,也知道父亲内心一直有陈锦端。因为每逢锦端姨来家里做客,父亲都会非常紧张。平时画画,又总是要让画中的女子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发夹在身后。女儿问他: “您为何老是画这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目光开始变得迷茫,他说: “初见你锦端姨的时候,她的头发就是这样梳的!”林语堂的心目中,锦端就是美的化身。 他说:“吾所谓钟情者,是灵魂深处一种爱慕不可得已之情。由爱而慕,慕而达则为美好姻缘,慕而不达,则衷心藏焉,若远若近,若存若亡,而仍不失其为真情。此所谓爱情。”他和陈锦端也许就是这种爱情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1对方的过去是他/她的人格的一部分。尊重对方的过去在婚姻生活中是也是很重要的。据说比尔盖茨的妻子给予了比尔每年一次与前女友dating吃饭的权利。时代不同,但仍然有不变的东西。 +2
    • 这段爱情是男权主义洗脑用的教材,女方是付出型,2者不平等的爱,正常女人不要去学习。 +6
      • +1, LOL! +3
      • 什么叫平等的爱?如果林没有ex, 或廖也有个ex就是平等了吗? 有时,付出有人接受也是幸福。廖幸不幸福只有她自己知道。 +3
        • 他们其实互相相爱,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谈不上不平等。
      • 正常女性是一手鞭子一手糖果? +1
      • 权力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要说他对女人实施了男权,同时他也对女人的一生负责。有的女人是喜欢这样的。
      • 因为爱而愿意付出,与平等无关。
      • 女的看完被洗脑,男的看完幸福家庭。。。。哈哈
        • 一个故事而已,偏要歪曲引导,谁让跟着学?
    • 我承认,我和林伯有代沟。。。
      • 林伯说:我也承认和迷你玩具有代沟
        • 谢林伯!
    • 真能扯蛋, 男人这样行, 你倒是放到女人身上试试? 林语堂,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等等这些民国"博爱"的先驱们, 就因为有点名气就可以滥情? 你们怎么不去捧汪半壁啊
      • 就一个故事,没有导向,是不是入戏太深?谁鼓励用名气滥情?